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主題: 迷悟之間-談得與失(2016/4/10)
by 趙永祥 2023-06-21 07:14:23, 回應(0), 人氣(149)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主題: 迷悟之間-談得與失

日期: 2016/4/10


2016年4月10日講座主題:得與失
主持人:心保和尚(佛光山寺住持)
與談人: 覺乘法師(妙法寺監寺) 郭明傳居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 趙永祥居士(南華大學財金系教授) 4月10日 福慧家園週日共修會,由宗長心保和尚主持,
覺乘法師、高雄教師分會郭明傳督導和南華大­學趙永祥教授分享「得與失」。 《貧僧有話要說》(二說) 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 文/心保和尚(節錄)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
在《貧僧有話要說》第二說大師講「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文中盡是把我們如何以智慧處理金錢的方法,說得相當得體,讓我們不得不發自內心從中學習。以下是在閱讀第二說後,將大師的處理金錢智慧做一分享: 現在,站在我(大師)個人的想法上,看到東西來了、物品來了,就有一種不能接受的感覺,我不要那麼多,好比《維摩經》所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貧僧有貧僧的人格,我不去動用不屬於我的東西。 在我(大師)的個性裡,我寧可以沒有,但我不能預支。這就是貧僧一生處理金錢的性格。 我(大師)人都是常住的,身外之物,怎能不歸常住所有呢? 我(大師)沒有和信徒化過緣,我也沒有跟信徒借貸過,這是我一生之所以成為「貧僧」的人格保證。 在我(大師)的想法裡,所有的信徒跟我的關係是佛法的因緣,既是法緣,私人就沒有金錢上的來往。所以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做為標準。 我(大師)也寫一筆字作為公益之用,因為有人來捐款,甚至有人一個館、一個館的來收購,這些一筆字的捐助究竟多少錢,我不曾過問,全由公益信託基金會處理。 活動當天有近600位信眾與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生參與該活動!


影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