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為何中國出現通縮 其它國家都通脹(2023/08/11)
by 趙永祥 2023-08-13 01:36:45, 回應(0), 人氣(189)



     為何中國出現通縮 其它國家都通脹


中國經濟日益陷入困境,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狀態仍在加劇,繁榮不再。

分析:為何中國出現通縮 其它國家都通脹



圖為20236月,工人們走過浙江省寧波市一處在建的公寓樓。

Date: 2023-08-11 更新 

 

【大紀元202308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7月份的中共官方數據表明,中國現在已經不得不應對經濟通貨緊縮的威脅。消費者價格(CPI)和生產者價格(PPI)自2020年以來首次同時下降,加劇了人們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健康狀況的擔憂。

 

相對於世界許多其它地區面臨的通脹壓力,中國物價下跌的消息顯得更令人不安。造成這一問題的獨特性因素是深刻而根深蒂固的。想解決這些問題並不容易。

1. 為什麼其它國家都存在通脹 唯獨中國出現通縮?

美國和其它主要世界經濟體在COVID-19疫情後重新開放時,開始出現通脹飆升,因為政府給企業以及家庭的救濟刺激了被壓抑的需求。

 

今年年初,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因為中共在去年12月終於結束了COVID清零限制措施。但事與願違。中國老百姓不願意消費,消費者支出增長依然疲軟,而長期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削弱了消費者的信心,阻礙了人們購買大件物品,並影響了家具和家用電器的售價。

鑒於全球大宗商品成本疲軟以及北京對電力行業的長期控制,能源價格也在下跌。汽車製造商之間的價格戰加劇了通貨緊縮的壓力,同時企業也在降價以減少在疫情期間積累的過剩庫存。但是,並非所有行業的價格都在下跌。自新冠疫情限制結束以來,旅行和餐飲等服務支出激增,這些行業的價格出現持續上漲。

 

2. 如果中國商品都便宜了 對消費者來說不是更好嗎?

這不是真的。更便宜的價格聽起來不錯,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購物者肯為此花錢。當大宗商品價格長時間下跌,人們會認為最好推遲購買電器等昂貴物品,因為價格可能會繼續下跌。這進一步抑制了經濟活動,進而迫使企業降低出廠價格。

 

因為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所以對他們來說,上述經濟活動可能最終轉化為收入減少或失業,從而導致支出減少,陷入危險的螺旋式下降。

 

圖為中國的一處紡織廠車間。(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3. 對企業的影響如何?

對企業而言,較低的價格通常會導致企業收入和利潤下降,從而抑制公司投資和招聘。通貨緊縮還會提高經濟中的「實際」利率或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利率水平。企業貸款服務成本的上升會降低其投資能力,進而抑制需求,引發更多通貨緊縮。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債務通貨緊縮」可能引發經濟衰退或蕭條,因為人們還不起貸款,銀行也因此受到損害。以日本為例,20世紀90年代,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陷入經濟長期停滯,通縮至今仍困擾著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央行過去實施的負利率政策貌似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今年開始日本對貨幣政策進行新的調整。

 

4. 對外國投資者的影響?

考慮到企業在通貨緊縮時期面臨降價壓力,最明顯的影響可能是對企業盈利的影響。一般而言,困難時期,國債的上漲空間更大,因為它可以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對經濟增長和投資受到抑制的擔憂通常會促使政府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從而使一國債券更具吸引力。

但是瑞穗銀行首席亞洲外匯策略師張建泰(Ken Cheung)表示,中國主權債務的收益率「與主要市場相比太低」,無法吸引外國投資者。

圖為中國上海一處高樓上的室外照。(Peter Parks/AFP)

5. 這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在短期內,中國商品價格下降可能會給發達國家帶來一些好處,為美歐等國努力遏制上升的通脹提供一些幫助。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近年來,這兩個地區都在試圖限制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此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發達國家的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例如,美國CPI指數的計算以住房、食品、能源和醫療保健為主,這些跟中國進口商品關係不大。

新興市場可能會歡迎較低的各類機械工業品價格,但這些國家也同樣可能警惕遭遇中國的過度競爭,削弱其國內產業發展。

 

6. 這種情況以前發生過嗎?

是的。在2009年、2015年和2020年,中國出現短暫通縮時,北京每次都以強有力的貨幣寬鬆和大規模財政刺激作為回應。

 

儘管北京誓言要加快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並加大對低迷房地產市場的支持,但許多經濟學家預計,這次不會像過去那樣出現大規模的建築熱潮,因為習近平總書記致力於將經濟轉向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依靠先進技術。

這將使北京的應對措施更類似於其對1998年通貨緊縮時期的應對措施。人們認為,1999年的通貨緊縮是結構性的。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北京對表現不佳的銀行進行了資本重組,並縮減了國有部門的規模。

7. 這次有招可以使嗎?

經濟學家、投資人士都普遍認為,北京很難依靠過去的老辦法——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暫時迴避經濟失衡的問題。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上週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中將中國出現的經濟疲軟叫做「經濟長新冠」(economic long COVID),認為中國的經濟困難不僅僅是因為過去3年極端清零政策,而是過去幾十年的系統性問題堆積所致。 

中國的經濟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就一直不平衡,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同時壓低工人工資,限制中國家庭的投資選擇,使他們只能把錢投在買房和建工廠上,因為沒有別的選擇。 

現在,中國面臨著住房和工廠預計會長期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年輕人失業率飆升。因此,許多人買不起或不需要新房——以及購置新家所需的電器和設備等。 

波森表示,中國的「經濟長新冠」拖累增長不會是短暫的,可能會困擾中國經濟多年。而唯一可靠的藥方是說服中國民眾和私營企業堅定地相信,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侵入是有限度的,但對獨裁政策來說,這藥方是無法奏效的。 

目前,中共監管機構已向經濟學家、分析師及研究人員施壓,要求他們避免討論中國通縮及資金外流等負面評論。同時,當局也不承認出現了通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