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若業必求滿 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 必招外憂
by 趙永祥 2024-03-14 23:25:22, 回應(1), 人氣(141)


《菜根譚》云: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污行為和名譽的事,也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

又云:「事事要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從另一方面來解,人立身處世,不矜功自誇,則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唐朝兼具福、祿、壽於一身的大將郭子儀,一生宦途得意、失意參半。當得意時他並無飛揚驕狂之態,當屢次被魚朝恩等奸臣讒言陷害丟官回鄉時,也無落魄潦倒之相,所言所行完全與平常一樣的開朗灑脫,一點兒看不出委屈、怨懟等失意疲態。正因如此,郭子儀才得以善終。

或者,有的人可能以為忍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委屈求全,其實這只是忍某些表現形式,而不是忍的實質。忍,並非怯懦、畏縮。能夠忍,就能夠直面現實,勇於承擔,善於化解生活中的難題。

忍有三個層次:

一叫外忍,為生計忍受,乃至適應諸多環境因素,但不能為外在環境所同化;

二叫內忍,對自身產生的貪、忿、癡等,能自醒、自重、自制,獨善其身;

三叫忍無可忍,即是在另一個意義上運用這個詞,將「忍」作為人生的常態,悟得真諦,識得真相,把握主動,隨遇而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此可謂「忍」的最高境界。忍,不要用力,要用力去忍的忍,是不會長久存在且發揮功效的。

有力者在忍字上的三種境界,

「先忍之於口」,不在語言上和人計較;

「再忍之於面」,臉上沒有不悅的表情;

「後忍之於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別。

所以,忍辱者能增長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

有法師說: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於窮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頹喪卑賤之念不生;於富貴順利的佳境中,忍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沉之念不生。」

人於世間,無論是說話做事,還是處理人際關係,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民間才有俗話說:

「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駕,朋友能忍惰長,夫婦能忍和睦」。


回應(1)


  有力者在忍字上的三種境界,

「先忍之於口」,不在語言上和人計較;

「再忍之於面」,臉上沒有不悅的表情;

「後忍之於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別。

所以,忍辱者能增長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