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星雲大師: 佛教的生命觀(一)
by 趙永祥 2024-05-09 21:34:23, 回應(0), 人氣(39)

                     佛教的生命觀(一)

  作者:星雲大師

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短暫的時間,去創造永恆的生命呢?佛教認為證悟法身,生命即能永遠存在。

因為法身盡一切時,遍一切處,無時無處不在。如佛陀雖然已於二千五百多年前進入涅槃,

但是,他的生命卻留在無盡的時間,遍布在無限的空間裡。時至今日,大家仍然繼承著他的

生命,並且不斷地在發揮著,這就是生命的永恆。

─《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一)》



佛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姑且不說其他,只要社會中有一人守五戒,則一人健全;

一家守五戒,則一家健全;一個機關守五戒,一個機關健全;

一個縣市守五戒,整個縣市就健全。

推而廣之,對社會國家就有無量無邊的貢獻。─《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十數佛法》


有人提倡安樂死,認為人在病重的時候,與其讓他痛苦的活著,不如幫他打一針,讓他免受

病苦的折磨。佛教是個以慈悲為本的宗教,對於「安樂死」雖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

它。佛教認為,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應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的存在。萬一不得已而

必須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是為了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麼不對,

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道德觀》



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

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平等」,

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自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正確觀念的建立對於個人的修身立業、社會的繁榮進步、世界的和平安樂,都有非常重要的

關係。譬如有人認為「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因而一生自私自利,貪心缺德;

有人不信因果,傷天害理,無惡不作;然而有些人凡事反求諸己,遇責不瞋,發憤圖強,

改變別人對他原有的印象;有些人樂觀進取,遇到任何不幸的打擊,都能從困難中找到奮鬥

的途徑,從哀傷中體會生命的喜悅。由於觀念的不同,造成個人的命運有如天壤之別。

可見觀念影響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改變我們的命運。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

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

手裡,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

因此,佛教主張不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佛教認為控制我們命運最大的力量是「業力」。所謂業力是指行為的影響力:

一個人身、口、意的造作有善有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古德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業力雖然能控制我們的命運,

但是控制業力的卻在於我們自己,如果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惡業,廣植善根,

我們的命運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並非生命的結束,

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故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

─《佛教叢書‧儀制‧喪葬禮儀篇》



佛經說,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揹著軀殼一樣,負擔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脫離了這個

沉重的軀殼,轉化了有形的生命。因此,當人臨命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

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

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

─《佛教叢書‧儀制‧喪葬禮儀篇》

結緣不僅能改變我們的命運,並且是進趨佛法的重要門徑。日常生活中,一個親切的笑容、

一句鼓勵的讚美、舉手之勞的服務、真誠的慰問關懷,都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快樂,增進彼此

融洽的關係。結緣,使我們的人生更寬闊、命運更平坦。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