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老莊哲學》研究
by 趙永祥 2022-01-07 23:02:01, 回應(0), 人氣(9645)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商道酬信

2020-12-17 昀嘉文化


道,這個詞由「老子」創造,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最豐富的表達之一,

「道」便是我們世間的萬物之理。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此外還有地道、商道......

不同的領域講究不同的「道」,

作爲世人的我們又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源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上天會根據每個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份收穫」。

何爲勤?

珍惜時間,辛勞認真爲勤。

何爲奮?

奮發有爲,自力創造爲奮。

聞雞起舞、懸樑刺股、鑿壁偷光、臥薪嘗膽......

天道酬勤,是中國民族從古至今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自強不息,也是激勵一代代國人拼搏進取的力量源泉。

作爲清朝中興名臣,

曾國藩以其思想與修爲砥礪後世,

但他兒時天賦卻很一般。

年少時在家讀書,

一個小偷潛伏於他家中,

希望等曾國藩睡著後撈點好處。

可是等來等去,

曾國藩翻來覆去還在讀那篇文章。

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

立即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但曾國藩並沒有玻璃心,

堅持勤奮好學,終成一代之聖。

而那位聰明的梁上君子,

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一個人的成功,

天賦與環境等外在因素很重要,

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靠自身的勤奮與努力。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歷,

勤奮才是真正的成功法寶。

也許你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只要你肯付出勤奮,

堅持長線努力發展,

一樣可以贏在終點!

地道酬德

地道酬德,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地承載萬物,滋養萬物,萬物沒有貴賤,同等對待,這便是坤卦的德。

君子應如大地般增厚美德,助人行善,方能逢凶化吉。

春秋時期,趙盾在翳桑看見一人快要餓死,趕緊給他食物。

餓漢卻只吃了一半,趙盾問其原因,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

趙盾憐其孝心,讓他敞開吃,又爲他單獨準備了一籃飯與肉。

後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鬥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

趙盾問他爲何這樣做,他說:「我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

趙盾再問他的姓名時,武士不告而退。

原來那名餓漢爲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

《道德經》有云:「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人存於世,要爲人厚道,不要淺薄;心地要樸實,不要虛華其表。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但若品行不好,將很快出現發展瓶頸。

厚道於人,樸實敦厚,方能得到更多人支持而持續向上。

《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世人的禍福,全是自己感召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古往今來,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讓我們培養自己的仁愛之心;

如此才能不傷害到他人的利益,自己也將因此而從中受益。

若想走得更遠,攀得更高,擁有仁厚的品德是根本!

人道酬誠

《易經》有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人道,做人的道理,是人應該遵循的規範與準則。

《中庸》有云:「誠之者,人之道。」誠,是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也是爲人的底線。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真誠,

不勉強而剛剛好,

不用思考就能得到,

從容地走在中庸之道上;

學習去做真誠的人,

就要選擇做善事,

且堅定得做下去。

具體的爲人之道,

要在「身、言、心、孝」四方面做到誠。

身誠:以「誠」立身行事,先學做人,再學做事,能辨善惡,行事誠實,態度友好。

言誠:說話要誠實,以誠待人,不說謊,不失信。

心誠:真情實意的對待工作,胸懷坦白,光明磊落。

孝誠:以恭敬的心對待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心寬康泰,尊重父母的意見。

商道酬信

商道酬信,出自《論語》:「民無信不立」。

經商講求誠信之道,

方能在商場得到回報。

投機取巧只能得意一時,

終不是長久之計。

《禮記·儒行》有云:「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君子行事,

一言九鼎,

自然能左右逢源,

無往不利。

紅頂商人胡雪岩因官而商,

因官而盛,亦因官而敗。

即使他的商業帝國遭到毀滅性打擊,

但他的藥鋪卻屹立不倒直至今日。

究其原因,在於創店之初,

他就立下「誠信」之本,賣藥貨真價實。

比如有一種藥叫「金鹿丸」,

製造這味藥需取鹿的30多種東西。

爲保證原料質量,

胡雪岩不惜血本,

建設了一個養鹿場,

以確保原料品質。

傳統的商幫如晉商、秦商、閩商、徽商等,

都堅持「先義後利」的價值觀,

所有的商業活動都遵循「義立則王,信立則霸,信義失則亡」的經營準則,

遵守「平則人易親,信則公道著,到處樹人脈,無往而不利」的經營口號,

以此來主張「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的經營作風與「以義取利」的商業道德。

這便是早期中國企業經營中所總結出來的企業文化雛形。

結語

天道酬勤,自強不息是我們拼搏進取的力量源泉;

地道酬德,厚道於人,方能走得更遠、攀得更高;

人道酬誠,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是爲人的底線所在;

商道酬信,做事一言九鼎,方能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這便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經典表達,

得其神髓者,

不僅可獨善其身,

亦能兼濟天下!

by 趙永祥 2022-01-01 23:40:19, 回應(4), 人氣(990)


一個人既能盡人事又能聽天命才能進能退


遇險過險,遇坡爬坡,把失敗也變成人生的一種風景。

不跟人比,做自己

有一個成語「呼牛呼馬」,來源於莊子講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自認爲博學的人,名叫士成綺。他經常聽別人讚嘆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於是登門拜訪老子。

他看到老子的家如同老鼠洞一般雜亂不堪,生氣地說道:「聽人說你是擁有大智慧的聖人,我走了幾百里路來見你,沒想到你像老鼠一樣!」

老子聽了像木雞一樣,毫無反應。士成綺罵完了轉身就走。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錯了,又來跟老子道歉。

老子平靜地說道:

什麼聖人不聖人,這種名號,我早就像破鞋子一樣把它扔掉了。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牛、是馬、是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如果你選擇活在別人的眼裡,就註定要死在別人的嘴裡。

莊子說: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認爲我做得好,我也不更加勤勉;全世界說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沮喪。誰都有長處,也都有短板,如此方構成芸芸衆生。

世界之所以有趣,恰恰是因爲生活各異。

專注自身,才能在這樣一個複雜的膨脹的世界裡,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光環和美好。

by 趙永祥 2022-01-01 20:41:20, 回應(1), 人氣(588)


感恩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

所提供莊子:人生為何會不快樂?視頻,


末學從中受益良多!

本視頻重點心得摘要分享如下



「莊子:人生為何會不快樂?」

1. 人生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做好眼前的事。

2. 活在當下,才是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最佳生活方式,才是一種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3. 當你活在當下,既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面,也沒有未來讓你憂心時。

你才能找到生命的理想狀態,畢竟,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不可知。

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末學能明白下列人生之意義:
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


莊子說:
「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
在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意思是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吃,埋在土地里被螻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蟻吃,爲啥這麼偏心呢?


就是莊子臨終前的這句話,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祕。
也道出了現代人爲什麼不快樂的原因。


結語
盡人事,聽天命


莊子說: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內心修養很高的人,不管什麼境遇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
如果事情無法挽回,他們總能安於天命,這是德性修養的極點。


by 趙永祥 2021-07-01 11:27:18, 回應(0), 人氣(787)


北京大學-李中華教授解說

-老子道德經(下集)全長版






老子道德經

返朴归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物欲迷滥黑暗堕落的社会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盞明燈!




by 趙永祥 2021-07-01 11:25:52, 回應(0), 人氣(657)


北京大學-李中華教授解說

-老子道德經(上集)全長版




老子道德經

返朴归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物欲迷滥黑暗堕落的社会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盞明燈!
by 趙永祥 2020-08-12 04:21:52, 回應(0), 人氣(581)


螳螂捕蟬

               作者   簡安                出處︰莊子

◎原文                  《螳螂捕蟬

 

莊周游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莊周反入,三日不庭。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

 

大意

 

有一次莊子到雕陵的栗園去散心,忽然看到一隻好大的鵲鳥從南方的天空飛過來,這隻怪鳥的翅膀張開來有七尺寬、眼大如寸,牠飛呀飛的,飛來碰到莊子的額頭,才停在一棵栗樹上。

莊子想:「這是什麼怪鳥啊!翅膀這麼大、卻飛不高,眼睛這麼大、還看不到我。」於是就提起衣裳、拿著彈弓、慢慢的靠過去。

這時候看到一隻蟬,躲在樹蔭底下,以為自己很安全,那裡知道被螳螂發現了牠的蹤跡,正舉起了臂膀要捉牠;當螳螂正聚精會神的時候忘了自己也暴露了行蹤,那隻怪鳥便趁機會想吃掉螳螂。

莊子看到這一幕,悚然而驚!心裡想:「萬物一物剋一物,但是只見其利而忘其所害!」於是拋了彈弓、回頭就跑。管理栗園的人,看到有人在跑,以為是偷栗子的,就在後頭邊追邊罵。

莊子回家之後,心裡不痛快,三天都不出門。藺且問說:「老師為什麼這幾天都不出門呢?」莊子說:「…前幾天我在栗子園發現一隻怪鳥,為了守候那隻怪鳥,我忘了自己身處瓜田李下,也是很危險的。結果被人家誤會是偷栗子的,實在是很鬱卒啊!」

 

◎意涵

 

當我們為了要完成既定的目標,戮力以赴時,其實視野是很狹隘的,經常見利忘義、瞻前而不顧後。如果能夠跳開這個局面,以更高、更寬廣的觀點來看待事情,才能夠看到自己的盲點。

人生最難以突破的盲點,在於總是往外去追求,而迷失了自性。殊不知自性當中,本自具足、一切圓滿,何須向外營求呢?只要一分一分的剔除塵垢,自性的光明就能自然流露!

 

by 趙永祥 2020-08-12 04:08:13, 回應(0), 人氣(552)


老莊對事物性質之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是運動著的,是變化著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見《老子》第二章)有和無因相對立而產生,難和易因相對立而形成。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見《老子》第五十八章)災禍傍邊緊靠著幸福,幸福裡面埋藏著禍因。

老子在這裡深刻地指出了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規律。用他的話說便是

「反者道之動。」(見《老子》第四十章)

即道的運動規律就是向相反的方面發展。 

基於這種認識,老子給人類留下許多箴言,如: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見《老子》第四十四章)太吝嗇了必致大的破費,過分的積累財富,一定導致重大損失。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往往不會兌現,把事情看得容易,勢必遭遇困難。

 

「將欲取之,必固予之。」等等。無一不閃現著辯證思維的光輝。這些思想是極高明的,它使本已很聰明的中國人,一下子就踏上了智慧的大道。但現在我們聰明得過分了,套用老子的話說,我們現在是「將欲取之,必先宰之」。聰明到了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程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m26jp92.html


by 趙永祥 2020-01-18 00:40:55, 回應(0), 人氣(975)

   國學天空  《智慧的老子(上下) 

    台灣大學哲學系傅佩榮教授  


by 趙永祥 2019-12-29 12:22:56, 回應(0), 人氣(755)




萬事無如退步高,放教癡鈍卻安然;

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熬。

─宋.慈受懷深禪師



「萬事無如退步高」,世間萬事,沒有比退步後的前進更高明。為了名利,要奮鬥,要進取,常常撞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其實,回過頭來有更廣闊的世界。

「萬事無如退步高」,在意氣衝突上退讓,在生命精神上前進,爭千秋不爭一時,退步是高悟,多麼逍遙灑脫!

「放教癡鈍卻安然」,人生難得糊塗,人生最要緊的是大智若愚,不必太精明、太幹練,因為出頭的椽子會爛掉。

「漆因有用遭人割」,漆樹因為有用才被割樹皮。

「膏為能明徹夜熬」,膏油因為可以照明,反而通宵達旦、徹夜受煎熬,強出頭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不要以為在世間一定要有多少的特長,你看有的人會打拳,會拳的常常被人打死;有的人會游泳,淹溺的常是能泳的人。

有兩句話說得好,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

麝鹿身上的香味很貴重,大家為了得到麝香而爭相獵殺牠;
蠶蛹因為絲多,大家都煮繭抽絲。


重要結語

1. 珍奇貴重的,有時反而最先受害罹災。


2.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厚道,能夠知足,守本分,凡事不要強求,強求得來的東西不自然,因為那不是自己真正應得的。


3. 功名富貴不一定非要不可,畢竟不屬於你的,終究仍會流失,唯有知足、本分、厚道、善良,這樣的人生就可以過得自在安然。


by 趙永祥 2019-11-16 05:36:59, 回應(0), 人氣(755)


孟子的智慧(09)  快樂度人生




by 趙永祥 2019-11-16 05:34:00, 回應(0), 人氣(879)

   《智慧的老子》(上下) 

   主講:台灣大學哲學系傅佩榮教授



by 趙永祥 2019-07-04 08:45:48, 回應(0), 人氣(692)

                              逃避影子


◎原文                          逃避影子

 

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

◎大意


        有一個人,他很討厭自己的影子和腳印。

當他走路的時候,為了擺脫自己的腳印,便越走越快,走越快、腳印就越多,走越快、影子就追得越緊,他還以為是速度太慢的緣故,便發足狂奔,不肯停下來,最後終於力竭而死。

 

◎意涵

 

「如影隨形」不是很自然的嗎?有光線就必定有陰影!

如果不想要有陰影,那就在樹蔭底下休息吧!

如果不願意看到自己雜沓的腳印,那就停下你狂亂的步伐,好好自我沉澱。想清楚了,再重新出發!

 



出處︰莊子


禪心學苑



by 趙永祥 2019-07-03 19:56:16, 回應(0), 人氣(721)



        變化莫測            

◎原文                 神龍變化莫測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得將何規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大意

 

孔子去拜訪老子,回去三天了,一句話都不說。

孔子的弟子問:「老師,您見了老子,教導他什麼呢?」

孔子說:「我看見一條龍啦!這條龍乘著雲氣、順著陰陽變化無窮。我只能張著嘴巴,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那裡還談得上教導他呢?」

 

◎意涵

 在春秋時期這樣一個紛亂的年代,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道」,確實遭遇了很多困難。老子非不仁不義,而是他的「自然之道」已超越了世俗的仁義。

按憨山大師註: 「孔子專於經世,老子專於忘世,佛專於出世,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為主,工夫皆由止觀而入。」

孔子觀察世人病根,故教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此四病尚屬粗執,老子更進一步,要人絕聖棄智、離欲清淨,方能遣情破執。

由於二聖止觀淺深不同,故孔子問禮於老子,也只能瞠目結舌了。
 


出處︰莊子
by 趙永祥 2019-06-30 16:28:47, 回應(0), 人氣(801)


                               《螳螂捕蟬


◎原文                           螳螂捕蟬

 

莊周游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莊周反入,三日不庭。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

 

大意

 

有一次莊子到雕陵的栗園去散心,忽然看到一隻好大的鵲鳥從南方的天空飛過來,這隻怪鳥的翅膀張開來有七尺寬、眼大如寸,牠飛呀飛的,飛來碰到莊子的額頭,才停在一棵栗樹上。

莊子想:「這是什麼怪鳥啊!翅膀這麼大、卻飛不高,眼睛這麼大、還看不到我。」於是就提起衣裳、拿著彈弓、慢慢的靠過去。

這時候看到一隻蟬,躲在樹蔭底下,以為自己很安全,那裡知道被螳螂發現了牠的蹤跡,正舉起了臂膀要捉牠;當螳螂正聚精會神的時候忘了自己也暴露了行蹤,那隻怪鳥便趁機會想吃掉螳螂。

莊子看到這一幕,悚然而驚!心裡想:「萬物一物剋一物,但是只見其利而忘其所害!」於是拋了彈弓、回頭就跑。管理栗園的人,看到有人在跑,以為是偷栗子的,就在後頭邊追邊罵。

莊子回家之後,心裡不痛快,三天都不出門。藺且問說:「老師為什麼這幾天都不出門呢?」莊子說:「…前幾天我在栗子園發現一隻怪鳥,為了守候那隻怪鳥,我忘了自己身處瓜田李下,也是很危險的。結果被人家誤會是偷栗子的,實在是很鬱卒啊!」

 

◎意涵

 

當我們為了要完成既定的目標,戮力以赴時,其實視野是很狹隘的,經常見利忘義、瞻前而不顧後。如果能夠跳開這個局面,以更高、更寬廣的觀點來看待事情,才能夠看到自己的盲點。

人生最難以突破的盲點,在於總是往外去追求,而迷失了自性。殊不知自性當中,本自具足、一切圓滿,何須向外營求呢?只要一分一分的剔除塵垢,自性的光明就能自然流露!



出處︰莊子

資料來源: 禪心學苑



by 趙永祥 2019-06-30 08:19:50, 回應(0), 人氣(680)


                                      
                                                                無用之用


◎原文                               無用之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大意

 

山上的木材被拿來做斧頭的把柄,反過來砍伐自己;油脂被拿來點火,結果把自己燃燒殆盡;玉桂可以吃,所以被砍伐;漆樹可提煉漆汁,所以被割裂…。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卻不知道「無用之用」啊!

 

◎意涵

 

自古以來,很多聰明才智極高的人,如商鞅、蘇秦、張儀…,都不得善終;萬物也是一樣,都被自己的「用處」給害死了。「無用」才是明哲保身之道啊!

 




出處︰莊子

資料來源: 禪心學苑

Prev1234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