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星雲智慧法語
by 趙永祥 2017-07-08 07:17:44, 回應(9), 人氣(14654)


            星雲大師處世智慧語錄50則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2、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籐小樹;

     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於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

     事業之成功,不在學歷,而在學力。


4、『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5、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淨土,修行以無得為涅盤。


6、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7、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長壽,主要指延續慧命,而非長命百歲。


8、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擔當要有勇敢心,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


9、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

      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10、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11、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

        善盡本份,照顧當下;一旦過頭,失去未來。


12、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13、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14、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15、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16、不願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17、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裡鄰和睦,處處是淨土。


18、水入污泥,雖清亦濁;人入邪惡,雖正亦奸。


1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

       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佈施,以為結緣之方。


20、牙齒以堅硬易毀,故聖賢貴柔;

       刀刃以尖銳快摧,故聖賢貴渾;

       神龍以難見稱瑞,故聖賢貴潛;

       滄海以汪洋難量,故聖賢貴深。


21、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


22、佈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

       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

       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

       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24、以拾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

       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25、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6、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27、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於廢話;

       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於無事。


28、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29、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

       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後五分鐘的人。


30、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願力,是甘願。


31、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

       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

       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慾;

       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

       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

       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

       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得到床舖,但買不到睡眠。


32、生產好似搖錢樹,節儉猶如聚寶盆,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33、用兵擇其勇,用人擇其才,用理擇其道,用錢擇其德。


34、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35、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36、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38、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養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

       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40、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41、有田不種,必無收成;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42、有為法雖假,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法雖真,執之則慧光不朗。


43、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閒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44、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輕如鴻毛;

       活,要活得有尊嚴;活有流芳百世,有遺臭萬年。


45、為人父母,要心甘情願養育子女;

       為人師長,要心甘情願作育英才;

       為人學生,要心甘情願承受教誨;

       為人子女,要心甘情願孝養父母。


46、求革新不可太快,厭惡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過,

       用人才不可太急,聽發言不可太率,對自己不可太寬。


47、 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

        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48、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49、勇氣須從一念中求,仁慈須從行儀裡找。


50、坐姿如鐘,必須穩重;

       站立如松,必須正直;

       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儀;

       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by 趙永祥 2017-06-29 01:25:51, 回應(0), 人氣(1300)


星雲大師慈悲法語


1.有些人以為金錢第一,有了錢什麼都行得通,甚至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論財物富有到什麼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


2.俗話說:「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空手遠離而去,縱有萬貫財富,也絲毫帶走不得。


3.多少人生前節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終其一生,餘下一大筆家產,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有些人則拚死拚活,賺錢置產,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可是當他死後,子女或為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為己有,也不必為兒孫徒作馬牛。


4.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有一點不舒服時,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你的病就已經好了一半。


5.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


6.人類雖有生命,身體卻不能永生,身體必定會有死,死和生是相對的。


7.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瞭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之下交還了生命。」


8.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與萬物同朽。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對於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9.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


10.一個人對於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為情苦。

by 趙永祥 2017-05-09 07:44:26, 回應(0), 人氣(1673)



                   如何廣結善緣?

                           作者:星雲大師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佛經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謂結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樑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

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我現在大略舉出幾種結緣方法:  

(一)經濟結緣

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塊錢跟別人結善緣,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也許因此救了他人一條命。比如說公路上出了車禍,有人想打電話報案求援,偏偏只有鈔票沒有銅板,根本無法換錢,這時候你借他一元,馬上救護車也來了,醫生也來了,許多流血垂危的傷者都得到了及時救護,你這一塊錢的善緣就廣大無比了!  

(二)語言結緣

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會覺得人生可愛多了。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句好話有時真可以使人我快樂、天地清平!  

(三)功德結緣

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蘭曾經有一個小孩子,傍晚從海邊堤防走回家的時候,偶然發現堤防上有一個小洞,海水正慢慢的從洞口流出來,他一想:哎啊,這不得了!要是不趕快把它堵塞起來,明天這堤防就會潰決,海水會淹沒整個城市的。這個子孩子一發善心,找不到東西堵塞,就用手指頭去堵,他站在風雨中,從天黑等到天亮,整個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後才有人發現他僵冷的暈倒在堤防邊,手指頭還緊緊塞在洞裡,大家才萬分感動的知道他一根指頭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財產。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善心,能夠拯救無比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  

(四)教育結緣

我們也可以用知識或技術做法佈施,來和人結緣。每天,無論在台北或澎湖,全國有十八萬教師在諄諄傳授知識學問,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水準,也促進了國家的繁榮進步。你今天教別人一點知識或技術,明天就會成為他立身處世的本領;常常一句睿智的語言,可能影響對方一生,成為他生活的指南和處世的依據。  

(五)服務結緣 

在某些事情上給別人一點方便,有時會成為大家欽佩敬愛的對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攙扶老婆婆過街,為人民褓姆樹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貨小姐親切地引導客人買東西,讓顧客享受到購買的樂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車上很有禮貌地讓位子給老人,使我們對國家的未來有了信心。從這些日常生活上給人的服務結緣,可以窺測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進步開發的社會。  

(六)身體結緣

一個微笑,一個舉手,有時候會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緣。曾經有一個失業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楞,想找一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的老母親得到一筆撫卹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一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微微一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一高興,倒忘了尋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養家,更不想死了!一個笑容的因緣多麼大。  

學佛法、做功德,有時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錢財,有時候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一點知識,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的功德。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個菩薩應世傳法,就是我們通常所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位大菩薩各有殊勝的因緣: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為緣,普渡眾生,在他的慈心悲願裡,一切眾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懷。  

地藏菩薩以願力為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來,地藏菩薩的這四句無量願偈,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  

文殊菩薩以智慧為緣,發廣長舌,說無上法,為盲者現光明,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為中國佛教開創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賢菩薩以實踐為緣,舉手投足皆是道,揚眉瞬目無非法,為中國佛學樹立了崇樸務實的道範與高風。  

除了四大菩薩之外,佛教裡面的歷代高僧大德,個個都有獨到的結緣法門。例如:  

弘一大師以書法與人結緣,以持戒與人結緣。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從不吝惜以筆墨寫經句結法緣;他自己更是嚴謹修行,堅守戒律,絕無一言謗法,無一行犯戒,為佛法樹立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崇高典範。


摘自《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作者:星雲大師  


by 趙永祥 2017-04-04 08:17:19, 回應(0), 人氣(1080)


事與理能夠兼具、兼顧,就是圓融


我們稱佛陀為「兩足尊」,是因為佛陀福慧兼修,以福慧圓融而成正覺。

事與理能夠兼具、兼顧,就是圓融。

圓融之道有其甚深的智慧,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惕勵敬謹,自我期許早日達到圓融的境界。

詳見【星雲大師 圓融之難】

http://lnago.com/ADJNY
by 趙永祥 2024-03-19 16:51:15, 回應(0), 人氣(95)


                   星雲大師:六度之喻


人間福報/2024.03.18
1226觀看次
字級
佛教的修行法門很多,其中有六種讓眾生得度之道,稱為「六度」。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佛教的修行法門很多,其中有六種讓眾生得度之道,稱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淨三業,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第四、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第五、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第六、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六度正如六架飛機,亦如六艘輪船,載著吾人航向光明的前程。

此外,六度還有六種譬喻:

第一、布施如播種

布施猶如播種,有播種才有收成。現在有一些人不懂得布施,光是祈求天地、神明,希望給我發財富貴。但是沒有播種的因,如何能有收成的果呢?所以要想得到富貴的果,必先栽種布施喜捨的因。

第二、持戒如鋤草

持戒可以讓三業清淨,可以去除心裡的煩惱;煩惱去除了,則心田不但不長無明之草,還能常開智慧的花朵,就像田地裡的雜草剷除淨盡,自然五穀豐登。

圖╱Pexels

第三、忍辱如養分

忍辱能負重,忍是一種智慧,忍是一種力量;能忍一時之氣,才能涵養負重的智慧與力量,才能建功立業。所以,忍辱就是為人生的漫漫旅途加油,增加養分;就如田地裡的稻禾,給予施肥、灌溉,才能成長、茁壯。

第四、精進如日照

日照充足,能令萬物成熟;精進不懈,能使善法日增。精進就是「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除滅。」精進正如日光照耀大地,能去除黑暗,帶來光明。

第五、禪定如甘露

禪是智慧,禪是幽默,參禪修定,體會禪悅法喜,就如渴飲甘露,無比的清涼。當生活中有了禪味,自能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天地何其寬廣,人生何苦之有?

圖╱Pexels


第六、智慧如花香

花朵所以受人喜愛,因為花香能散發清新的生命力;人有了智慧,就像花香能為生命憑添內涵與光彩。花開之後才能結果,下一期的生命因此能延續;人有了智慧,生命才能圓滿完成。

六度是「人我兩利」、「自他得度」的大乘舟航,六度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開花結果,那麼就要廣行六度。六度之喻是:

第一、布施如播種,
第二、持戒如鋤草,
第三、忍辱如養分,
第四、精進如日照,
第五、禪定如甘露,
第六、智慧如花香。


by 趙永祥 2023-08-09 18:57:20, 回應(0), 人氣(211)


           【幸福之道】寬恕讓人健康快樂

 
  2023.07.30


  


練習寬恕的方法之一,是把寬恕當作無私的禮物,無條件給予傷害者,並且不求回報。


文/本報綜合報導

「寬恕」除了是宗教範疇的議題,近年來,也有心理學家對「寬恕」做相關研究,例如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教授沃辛頓(Everett Worthington),曾經對寬恕做了長達30年的研究,他表示,寬恕他人對身心健康有益處。

受人傷害時,一般人通常很難原諒對方,甚至記恨一輩子。據心理醫學相關研究發現,在寬恕別人時,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可獲得改善,甚至感到快樂。從許多專家研究結果顯示,人與人之間,可以從寬恕得到善的回應,讓自己更快樂。

 思惟反芻就是在心中不斷地反複思索相同的問題,無形中會給自己造成壓力。圖/123RF


減少思惟反芻

沃辛頓的研究中有4500多位參與受測者,他給每個人一本關於「寬恕方法」的教材,並教他們學習如何原諒他人。結果發現,完成學習的半數受測者,在2周後焦慮和憂鬱指數都大幅下降。 關鍵原因是,原諒對方能夠減少自己反複思考這件事的頻率,進而選擇原諒並放下,也就讓氣憤畫下句點。

沃辛頓指出,寬恕能增進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減少思惟反芻(rumination)的次數。所謂思惟反芻,就是在心中不斷地思索對方如何讓自己受傷害,若經常反複思考相同的問題,無形中會給自己造成壓力。他解釋說,人在反芻思考時,容易變得比較焦慮,若是寬恕別人,心理就能獲得寬慰,所以降低了反複糾結的程度。

 據心理醫學相關研究發現,在寬恕別人時,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可獲得改善,甚至感到快樂。圖/123RF

REACH 5模式

沃辛頓在研究中使用的指導寬恕方法,就是他所創的REACH模式,共有5個步驟,這是5個字母的開頭,分別為R、E、A、C和H,以此5種方式練習寬恕。

1.面對被傷害(Recall the hurt):試著面對自己所受到的傷害,但不要過度關注在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

2.產生同理心(Empathize with the person):試著對傷害自己的人產生同理心,如果是受到很深傷害,而無法釋懷,可以用其他情感來轉移,比如同情對方的行為,為他感到遺憾。

3.給無私禮物(Altruistic gift):把寬恕當作無私的禮物,無條件給予傷害者,並且不求回報。

4.承諾並履行(Commit):如果已經決定原諒傷害者,就對自己承諾,會堅定地實踐自己的寬恕。

5.堅持不懷疑(Hold onto your forgiveness):在事件過後,當心中湧現一些情緒,使自己質疑寬恕是否有效,還能堅持寬恕的決心就更顯重要。

此外,神經健康臨床研究心理學家米勒(Roger Miller)也指出,如果能寬恕別人,那確實能幫助自己治療心理創傷,甚至可以降低壓力指數,增進身心健康。長期壓力會傷害身體,尤其是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又稱皮質醇)升高時,容易造成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因此,不能寬恕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人如果焦慮時會影響睡眠,進而導致疾病問題,寬恕則可以緩解焦慮、抑鬱。圖/123RF

原諒也能療癒自己

有些人在受到傷害後,以憤怒和報復為自己出氣,但這樣做,反而付出了更多代價,因為生氣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美國醫院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放下怨恨的寬恕行為,能為身心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降低血壓、增進心臟健康、減少焦慮和敵意,帶來健康的人際關係,減少抑鬱症狀等。由此可見,寬恕對人體的心血管健康、身心靈和免疫系統,都有正面的影響。

寬恕有益心血管

根據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寬恕可改善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原因在於,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寬恕能保持血壓平穩,所以冠狀動脈、頸動脈、腦部血管較不容易產生硬化狹窄現象,血液循環也較為順暢。如果經常暴怒、仇恨他人,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動脈血管硬化,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換句話說,寬恕的行為對心血管保健較有益。

 找一處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只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還給身心平靜健康的狀態。圖/123RF

改善焦慮抑鬱症

人如果焦慮時會影響睡眠,進而導致疾病問題,寬恕則可以緩解焦慮、抑鬱。依據《宗教與健康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高度的寬恕與抑鬱症的降低有關。不能原諒別人,反而是影響自己的情緒,甚至造成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影響睡眠,造成失眠、焦慮。能夠寬恕的人,相對睡眠品質比較好,容易進入深層睡眠,就能分泌充足的褪黑激素,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提升抗癌免疫力

寬恕還可以提升免疫力,進而幫助預防和對抗癌症。在臨床研究上,曾經有癌症患者在調整心情、改變生活習慣以後,免疫力提升,並且改善內分泌,因此使得癌細胞消退。根據德國癌症醫療專家洛薩‧希爾尼斯(Lothar Hirneise)多年研究發現,成功治癒癌症的方法,不外乎這3大因素:轉變心念、改變飲食和徹底排毒。

有研究發現,生氣暴怒和憤世嫉俗,使罹癌的可能風險增高。因此,選擇寬恕,心境轉換,顯然對抗癌有益處。當患者轉換心境之後,情緒、壓力,以及睡眠狀況得到改善,抗癌也更順利,所以寬恕對身心的影響非常深遠。還有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實踐寬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狀態,包括慢性疼痛、癌症、焦慮和抑鬱症。寬恕能使身心保持平衡狀態,自然也就能夠讓身體產生更強的療癒力。

總而言之,如果發現自己常有思惟反芻的習慣,為了避免長期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可以試著練習冥想,藉此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並保持身心的平衡。找一處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只要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自己被傷害的這件事,隨著呼吸在空氣消散,還給身心平靜健康的狀態。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52504






by 趙永祥 2023-08-01 11:54:30, 回應(0), 人氣(284)


星雲大師:【人生四鑰】

身心不健康,不易積極奮進,就無法發揮生命的價值。尤其人有憂愁、悲苦、傷心、失意等情緒,如何治療這些人生的大毛病。圖/Unsplash

地勢險要之處,稱為交通鑰匙;

治學也有要點,稱為入門寶鑰。

人生裡,什麼對我們最重要,那就是我們人生的鎖鑰。


人生鑰匙有那些?四點如下:

第一、歡悅是人生的良藥:


身心不健康,不易積極奮進,就無法發揮生命的價值。尤其人有憂愁、悲苦、傷心、失意等情緒,如何治療這些人生的大毛病。樂觀、歡悅就是人生的良藥。例如,一九六四年西方有一位諾曼·可辛斯先生,得了僵直性脊椎炎,他在自傳裡說:「每次大笑十分鐘之後,疼痛大為減輕。」乃至得到二個小時的安穩睡眠。一年之後,竟不藥而癒。因此常保樂觀、喜悅可以治療我們許多身體上的毛病。


第二、滿足是財富的泉源


俗話說:「人心節節高於天,愈是有錢愈愛錢」,人心欲海的不滿足,實在難填。因此,人生最重要的,除了歡樂以外,就是「滿足」。有滿足的心,你說一句話,我聽了好滿足;你做一點好事,我看到了,感到好滿足;我自己獲得一點東西,就覺得好滿足。這種滿足感,就是財富的泉源。假如什麼都不滿足,時時感到不夠,那你就貧窮了。


圖/Unsplash


第三、榮譽是增上的品格:


榮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個人生在世間,不知道慚愧,不知道知足,不重視自己的榮譽,跟禽獸可說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慚愧心,如一件好服,它讓我們自尊自重,榮譽增上,不斷自我超越,心地也就柔軟、昇華,莊嚴起來了。因此,常懷榮譽心,愛惜羽毛,可以增上品格。


第四、行善是道者的風儀:


在世間上,人最重要的不只是為自己,主要是有慈悲心。能不斷的慈悲行善,幫助別人,才是一個有道者的風儀。你說:「我想幫助別人,但我沒有錢,怎麼幫呢?」不一定要錢。你會講好話嗎?講好話就是幫助別人;你有力氣嗎?幫忙做義工,也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你說:「我也沒有時間做義工,也不會講人的好話。」你可以用心為人家祝福,為人家歡喜,這就是一種道者的風儀。

以上這四點「人生四鑰」,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幸福快樂的門戶,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歡悅是人生的良藥,   
第二、滿足是財富的泉源,
第三、榮譽是增上的品格,   
第四、行善是道者的風儀。


圖/Unsplash






by 趙永祥 2023-05-07 09:05:59, 回應(0), 人氣(252)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 加持和救護





自己要加持自己,不能只要求佛菩薩賜給。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一般佛教徒誦經、拜佛,都希望獲得佛菩薩的加持。所謂「加持」,就是心靈上的力量、心靈上的感受,有了這種力量、感受,就是加持。例如:小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了,媽媽給他一個擁抱、安慰,那就是加持;到寺院禮佛、聽聞善知識的勉勵,恐怖感消失,就是得到加持;發生災難了,政府派員前來救護,把受災民眾送到安全的地方,保證其生命安全,有了這種幫助、因緣,就是得到了加持。


所以,心性怯懦的眾生,力量不夠,就需要信仰,需要他人的力量、思想、慈悲、精神力的加持,如我們禮拜、信仰佛菩薩,他會給我們指導,會給我們加持,幫助我們安定身心,提振我們的信心、力量,給我們智慧,給我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信仰佛教的信徒們,對於佛陀、菩薩禮拜恭敬,想要得到他的感應、護佑,不可以有過分的要求,佛菩薩不是人間的刑事警察、不是檢察官,他不參與賞罰,不執行法令。不參與賞罰,這點我們要給佛菩薩超然的地位。我們在人間所做的惡行,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是佛菩薩也不能干預;佛菩薩既然是真理的體現,他必定順從真理,不能違背真理。


加持最主要的,要從他力(佛菩薩)加持,到自我加持;自己的信仰、慈悲、智慧、忍耐、修行,都能自己加持自己。所以佛經裡面,佛菩薩講說那麼多的道理,都是叫我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業力、善惡、好壞,都要自己承受;


佛菩薩只是指示我們、告訴我們,我們聽了以後要能信受奉行,但是不可以要求佛菩薩,不能什麼事都要依靠他來賞賜我們,那世間就沒有善惡因果了。

因此,大家應該信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不可以要求佛菩薩給予我們過度違背因果的保護,那是錯誤的想法,也是不當的要求。




資料來源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40454





by 趙永祥 2023-05-07 02:12:57, 回應(0), 人氣(191)


                    星雲大師:處事的津梁


星雲大師 2023.05.05


比賽場上有比賽的規則,公司企業有發展的共同原則;做人有做人的原則,說話有說話的準則,當然,做事也要有做事的津梁。有了準則才會有目標,依照準則訂方法才不致差錯。不會做事的人,不知道如何拿捏準則,拿定不了主張,相繼的也產生很多附加的閒話、是非和爭論。所以,「處事的津梁」有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行事要權衡輕重:
文章要言之有力,則文句鋪排要有輕重緩急;音樂要能感人肺腑,則節奏的輕重快慢要拿捏得好;事業要能成功,除了人力支援,主事者也要懂得權衡事情輕重,才能有完美表現。再說,建一棟房子,是先從門做起,還是先從屋頂做起?購買家具,是先買桌子,還是先買椅子?你要用人,是先用會計,還是先用總務呢?凡事都要權衡輕重,事情進行才會比較順利。


第二、說話要真誠和善:
《荀子》曰:「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說話真誠和善,彼此歡喜,結的緣就深;說話惡意中傷,為人唾棄,結下的就會是惡緣。做任何事都必須和人接觸,即使再能幹的人,也都會有需要人家幫忙的時候,如果人家不願意幫助你,事情就很難完成。所以,和人的應對往來,說話真誠得體是很必要的。


第三、做人要明辨是非:
人除了會說話、會做事,還要會做人。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做人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就是明辨是非。世間上,是是非非、好好壞壞的事情很多,但是「是」和「非」的判斷卻是各憑智慧,倘若你沒有是非對錯的正見,人云亦云,「牆頭草兩面倒」的結果,這個人生將會過得渾渾噩噩,糊里糊塗,且無所適從。




圖/Unsplash



第四、修行要合乎中道:
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利益別人;說話的時候,也想到要給人歡喜,凡事都想到要幫助別人,但是有一件事卻得要想到自己,那就是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人替代的了你,到底要怎麼修呢?修行要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修行不在於特立獨行,不是眼觀鼻,鼻觀心才叫做修行,修行主要在於修心,苦樂之間、忙閒之間都要能恰到好處,過與不及,都非善事。


明朝王守仁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因此,人生要有準則,有準則為人處世才能順理成章,也才能有所成就。「做事的津梁」有四點:
第一、行事要權衡輕重,  
第二、說話要真誠和善,
第三、做人要明辨是非,  
第四、修行要合乎中道。




by 趙永祥 2023-04-21 11:17:14, 回應(0), 人氣(206)


                                 如何做事?



星雲大師 

2023.04.20

做事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能力與品性。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

人要生活,必然要做事。小自個人刷牙洗臉,日常衛生的打理,乃至家庭主婦操持家務,料理三餐;甚至上班族在外工作,處理業務、政府首長辦公,日理萬機等。可以說,每一個人每天都要做事;從做事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能力與品性。關於「做事」,有五點說明:

第一、勤勞的人做事,有始有終:

現在的團體,講究集體創作,平時分層負責,但是「分工」之餘還是要「合作」。當一群人共同工作的時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勤與惰。懶惰的人做事虎頭蛇尾,虛應故事,甚至上班時間喝茶看報,混水摸魚,藉故開溜等。勤勞的人做事,盡忠職守,認真負責,一件事交代給他,必然有始有終。這種人具有責任感,所以總能讓人放心託付重任。


第二、誠實的人做事,有規有矩: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代人追逐功利,凡事講求速成,做事大都不肯循規蹈矩,總想投機取巧,希望撿現成的便宜,甚至獲得暴利。其實,凡事有因必然有果,不依規矩做事,往往偏離正道,所做不合道德、不合善良風俗、不合眾人利益,自然難以獲得好的結果。因此,自以為聰明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唯有誠實做事,依照規矩,按部就班,根基穩固,才有長遠的未來。





圖/Unsplash


第三、聰明的人做事,有條有理:

做事可以開發智慧,因為工作的當下,肯用心的人懂得從中找出簡易、省時、有效的方法,不但做出來的結果事半功倍,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得經驗與智慧。反之,不用心的人,做事沒有計畫、沒有組織、沒有安排、沒有條理,因此往往一團忙亂。現在一般人做事,都講求做事的品質,所以聰明的人做事,都很講究條理。


第四、樂觀的人做事,有歡有喜:

同樣做事,有的人樂在工作,有的人視工作為畏途。一般說來,心性樂觀的人,工作時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不但臉上時常露出快樂的笑容,而且說話幽默,與人有說有笑。所以,跟隨樂觀的人做事,即使工作再繁重,也能在輕鬆談笑的氣氛中,減輕工作的壓力。



第五、謹慎的人做事,有守有為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一個行事謹慎的人,做事通常都是有守有為;舉凡想要擴張一樣設備、開拓一項業務,一定會審慎評估,絕不會貿然行事。乃至凡有所作,只要對國家、社會、民族有利的事情,即使犧牲個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果是對國家社會無益之事,就是有利可圖,他也不肯為。所以,謹慎的人做事,不但「有守有為」,而且「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心中自有分寸。





圖/Unsplash

甘地夫人曾說: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做事,另一種人邀功。我要試著做第一種人,因為這類的人比較沒有競爭對手。」


我們不僅要當「做事」的人,而且要成為「會做事」的人。


如何做事?有五點:

第一、勤勞的人做事,有始有終;

第二、誠實的人做事,有規有矩;

第三、聰明的人做事,有條有理;

第四、樂觀的人做事,有歡有喜;

第五、謹慎的人做事,有守有為。



by 趙永祥 2023-03-20 18:21:36, 回應(0), 人氣(222)

                             如何找回自心


文/星雲大師

東西遺失了,我們都會想盡辦法把它找回來;親人失散了,更是千方百計尋找,希望能重溫天倫之樂。甚至有時候我們也會找工作、找朋友、找樂趣等等,但是尋找任何東西,都沒有比找回自己的心來得重要。我們的心經常在外漂泊浪蕩,我們應該要把他找回來。如何找回自心?有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成就內心的自性佛:
每個人都有一顆真心,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佛。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長期以來因為受到五欲六塵、聲色犬馬的染污而迷失。所以,修行的人為了找到真心,有的用禮拜,希望有一天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有的從禪坐中反觀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點消息;有的人花數十年時間,在佛經裡探討;有的人窮一生歲月,在佛號裡尋找。不管運用任何方法,我們唯有找到內心的自性佛,才能認識自己。


第二、點亮內心的智慧燈:
「千年闇室,一燈即明。」我們的般若智慧,也像燈光一樣,可以照亮內心無始以來的愚癡、無明。無明就是煩惱,它能遮蔽我們的真心,讓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如烏雲遮日,天地自然陰暗。我們唯有淨化心靈,把內心的塵埃拂拭淨盡,則烏雲散去,陽光普照,自然晴空朗朗。所以,我們要點亮心燈,要發掘般若智慧,才能認清自己。


第三、治療內心的三毒病:
貪瞋癡三者,佛教稱為三種根本煩惱,又稱為「三毒」。意即這三者能荼毒眾生的身心,讓我們如生大病,無法修道,而與真心本性愈離愈遠。所以,學佛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當我們透過三學的修習,達到「以戒治貪、以定治瞋、以慧治癡」的目的,把貪瞋癡的疾病治癒,自然能夠找回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人要做自己的醫師,要善療自己疾病,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圖/unsplash


第四、發掘內心的七聖財:
每個人的一生,多少都曾有過發財的夢想,只是有幾人能如願?何況世間的財富為五家所共有,即使擁有再多的錢財,往往轉眼成空。世間真正的財富,是信仰、持戒、慚愧、聞法、精進、喜捨、智慧等,佛教稱為「七聖財」。這些財富都存乎我們的一心,我們內心有無盡的寶藏,只要我們找回自己的真心,則生生世世取之不盡、用之不完,這才是真正無價之寶。

一般人平常都是向外求,求名、求利,求榮華、求富貴,反而把自家的寶藏棄置不顧,殊為可惜。所以,聰明的人要懂得向自己的內心探求,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尋回自己的本性,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何找到自心?有四點:


第一、成就內心的自性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智慧燈,
第三、治療內心的三毒病,
第四、發掘內心的七聖財。





by 趙永祥 2023-03-20 06:43:02, 回應(0), 人氣(296)

                      星雲大師:人我因果

 
Date: 2023.03.17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際相處,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首先就要如何待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對的,你待人好,別人自會以禮相待;你待人苛刻,別人也不會好顏相向,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我之間的因果,其實正是啟示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自謙的人,人必佩服
謙虛是做人很大的涵養,一個人能力愈高,往往愈謙虛,因為他「學而後知不足」,所以愈懂得虛心求教;反之,一個凡事只略懂皮毛的人,常常自以為了不起,以為天下只有他最博學多聞,所以到處賣弄,此即所謂「滿瓶不動半瓶搖」。其實,一個人的學問有多少,只要一開口,行家便知有沒有?所以真正有學問能力的人,懂得謙虛,別人愈是佩服他;反之,沒有內涵的人,愈是賣弄,愈顯自己膚淺。因此,做人要如稻穗,愈成熟,頭垂得愈低。


第二、自誇的人,人必懷疑
有一些人喜歡自吹自擂,誇大其詞的自我宣傳;過份的誇耀自己,別人反而會對您產生懷疑。因為一個人的好,要由別人來說;如果自己真有學問道德,透過別人交相讚譽,口耳相傳,自然鄰里皆知,何必要你自己來說?所以,人要自我要求、自我含蓄,不要誇大,不要自我宣傳。



圖/unsplash


第三、自責的人,人必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凡夫眾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當自己有錯了,能以自責的心、愧疚的心,自我懺悔,必能獲得別人的諒解。反之,有的人做錯事,還一幅理直氣壯的態度為自己辯駁,好像錯得很理所當然,甚至錯不在他;如此態度,自然惹人反感,也就難以獲得別人的原諒了。


第四、自助的人,人必成就
諺云:「天助自助者」;儒家也說:「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幫助,必先自我奮發、自我圖強;你能自立自強、自我要求、自我尊重、自我謙虛,別人必然會樂於協助你、成就你。
人我之間,如果好的事、有利益的事,都讓你一個人佔盡了便宜,別人自然不會繞過你,所以佛光人的信條:「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這是最好的處世之道,也是處人的一大哲學。此外,「人我因果」還應注意如下四點:


第一、自謙的人,人必佩服;
第二、自誇的人,人必懷疑;
第三、自責的人,人必原諒;
第四、自助的人,人必成就。


by 趙永祥 2023-02-20 22:31:29, 回應(0), 人氣(300)

          發心當下 無限可能


by 趙永祥 2021-08-25 09:37:14, 回應(0), 人氣(678)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 慈悲開示


粗者與人鬥力,愚者與人鬥氣;
慧者與人鬥智,賢者與人鬥志;
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
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
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萬事無如退步高,放教癡鈍卻安然;
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熬。



by 趙永祥 2021-08-05 06:08:24, 回應(0), 人氣(854)


         【星雲大師如是說】為自己開光



Date: 2019-01-29



文/星雲大師

在佛教裡,信徒家中若要安奉佛像,都會請法師來為佛像「開光」。開光就像社會上的房屋落成典禮、橋梁通車典禮、男女的結婚典禮,經過此公開的儀式,就能獲得公眾的認可,即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
但事實上,佛像哪裡需要我們來開光呢?開光主要是在開啟自己的心光,是把自己虔敬的心,融入到所供奉的佛像之中,以心光來開啟佛心,以虔敬之心來祈求諸佛菩薩的慈悲靈感。

唐朝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禪師到家裡為佛像開光,黃檗禪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開光呢?」可見得,禪者向來是以開啟自己的心地之光為要。就好比《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自己就是佛,開發自己本具的佛性遠比為外在的佛像開光更重要。

換句話說,開光是借助佛的力量,慈悲加被,開發我們的心地,讓我們照見擁有心中無限的寶藏,例如:歡喜、智慧、發心、信仰等,能不斷的被開發出來,進而與我們內在的「佛光」相互輝映。

因此,開光名義上是替佛像開光,實際上是為自己開光,甚至時到今日,也不只為自己開光,普世都需要開光,例如:



一、開人我因緣之光
社會上,人我相處若能立場互調,視人如己,開啟「人我因緣」之光,彼此互相道交,就能化解鴻溝,同體共生;就像是在室內點亮了一盞燈光之後,又再點亮另一盞燈,光和光之間,並不會互相排斥,反而更加明亮。



二、開萬物共生之光
宇宙世間,所有一切有情生命,乃至大地山河,都有一個共同的生命,彼此相互依存,若能開啟「萬物共生」之光,大家相互尊重、包容,世間將是何等美好!





三、開眾生本性之光
眾生本是一體的,只因個人的私欲而有鬥爭、分裂之事。若人人能開啟「眾生本性」之光,從小我中再擴大,與一切眾生結合在一起,人人有情有義,世間也就太平了。





四、開世界和平之光
「世界和平」是眾人所期盼,但不可諱言的,由於人心的不能包容異己,和平之路走來也就特別艱辛。因此若能開啟「世界和平」之光,讓世界光明起來,繼而大家跟著世界一起放光,也就可以成就一個無我、慈悲的和平世界了。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每一個人都有自性之光,如果能掃除心地貪、瞋、痴煩惱的黑暗,開啟戒、定、慧之光,進而讓人也同處在光明之中,並效法佛陀放萬世之光,這人間即為光明善美的淨土了。


開光提問

問:說到開光,禪宗向來注重開發心地,認識自性,如六祖慧能大師曾傳授學人「自性五分法身香」,能否請大師進一步說明?


答:禪,要我們不心外求法;能認識自性,自己就是佛。但是,自性是什麼?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時,曾發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執著一除,當下就是自性佛了。

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參禪悟道,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佛性。在《壇經》的〈懺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師一開始便主動為大眾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謂「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一、戒香
即要每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

二、定香
要大家面對各種善惡境界時,自心不亂。定,就是要我們自己有原則、有立場、有主張,不輕易受世間的五欲塵勞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應做到以下四點:


1.不為境轉;不能任由境界所轉。


2.不為物動;不被世間的財富、金錢所動搖。


3.不為情惑;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誘惑。


4.不為勢嚇;就是不懼威武,不受勢力脅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進止,隨遇而安。



三、慧香
即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鰥寡貧窮者。



四、解脫香
就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
禪宗四祖道信初參僧璨大師時,他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反問:「誰縛住你了?」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覺無礙,這就是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

即自心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沈空守寂,必須廣學多聞,認識本心,通達諸佛之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異。


六祖大師傳授的「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為我們透露禪悟的消息,要我們從自己的自性上去證悟,因為解脫不在他人身上求,自己能證悟,當下就能獲得解脫。




     本文章摘自星雲大師《六祖壇經》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by 趙永祥 2020-08-05 23:54:34, 回應(0), 人氣(628)





  佛光菜根譚


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







佛光菜根譚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021-030)



以別人的經驗,作自己的參考;以別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樣。(021)

勿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廢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愆。(022)

心裡要常感念別人的恩德,口裡要常讚美別人的長處。(023)

以讚歎代替嫉妒,則事事圓滿歡喜;以隨緣代替執著,則處處方便自在。(024)

只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只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025)

以謙虛忍讓養深積厚,在無求無得中享有浩瀚三千大千世界;
以犧牲奉獻融和人我,在泯除對待中得到無量無邊法喜禪悅。(026)

只要能下定決心,過去的失敗,正好是未來言行的借鏡;
只要肯不屈不撓,一時的障礙,正好是推動成功的力量。(027)

失敗並不可恥,無志才是可悲!成功並不可喜,平安才是可賀!(028)

發心如燒水,須不斷添加柴火,水才會沸;
實踐如走路,應經常注意腳下,行才會正。
發心與實踐,是成功立業的要素。 (029)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行難行之道,要有信而無懼;忍難忍之苦,要有容而無怨。(030)




by 趙永祥 2020-08-05 23:53:40, 回應(0), 人氣(585)



  佛光菜根譚


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






佛光菜根譚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011-020)



人有一分學養,便有一分氣質;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緣。(011)

人世間,沒有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宇宙間,沒有一處不能成為淨土。(012)

人間的佛陀,不捨棄一個眾生,因為人人有佛性;
人間的佛教,不捨棄一點世法,因為真理滿人間。(013)

不如人處勿自歎,須知天外有天;勝於人處勿自傲,當念人外有人。(014)
不怕無知己,只恐道不成;不怕無前途,只恐志不堅。(015)

不憂不懼、精進奮發,是袪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執著,是除惱第一秘訣。(016)

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017)

入世的生活,是以擁有為快樂,擁有是包袱、是拖累;
出世的生活,是以空無為快樂,空無是無邊、是無限。(018)

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019)

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
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020)

以別人的經驗,作自己的參考;以別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樣。(021)

勿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廢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愆。(022)

心裡要常感念別人的恩德,口裡要常讚美別人的長處。(023)

以讚歎代替嫉妒,則事事圓滿歡喜;以隨緣代替執著,則處處方便自在。(024)

只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只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025)

以謙虛忍讓養深積厚,在無求無得中享有浩瀚三千大千世界;
以犧牲奉獻融和人我,在泯除對待中得到無量無邊法喜禪悅。(026)

只要能下定決心,過去的失敗,正好是未來言行的借鏡;
只要肯不屈不撓,一時的障礙,正好是推動成功的力量。(027)

失敗並不可恥,無志才是可悲!成功並不可喜,平安才是可賀!(028)

發心如燒水,須不斷添加柴火,水才會沸;
實踐如走路,應經常注意腳下,行才會正。
發心與實踐,是成功立業的要素。 (029)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行難行之道,要有信而無懼;忍難忍之苦,要有容而無怨。(030)
by 趙永祥 2020-08-05 23:53:02, 回應(0), 人氣(682)

  佛光菜根譚


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






佛光菜根譚第一冊 勵志修行證悟(001-010)


一切快樂,沒有比祥和更為快樂;一切享受,沒有比寧靜更為享受。(001)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002)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個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003)

一個人的成就,在於日積月累; 一個人的成功,在於堅毅不拔。(004)

要一言一行一心, 要能做能說能寫, 要看人看己看心。(005)

人可以窮,心不能窮,心裏的能源,取之不盡;
身可以殘,心不能殘,心裡的健康,用之不竭。(006)

受戒是:
我自由,他自由,大家都自由;我安全,他安全,大家都安全;
我歡喜,他歡喜,大家都歡喜;我健全,他健全,大家都健全;
我受用,他受用,大家都受用;我得度,他得度,大家都得度。(007)

以身心的修持提昇自己,以禮讓的精神待人接物,
以崇高的品德服務社會,以遠大的眼光觀看世界,
才能過充實的人生。(008)

人在順境時往往會得意忘形,所以知本份是做人的根本;
人在逆境中常常會灰心喪志,因此常精進是處世的基礎。(009)

心中滿足到處好,人情冷暖任隨他,樂觀進取直逍遙,威武權勢不必怕,
行住坐臥要威儀,衣食住行莫浮華,做人處事八正道,慈悲喜捨稱無量。(010)


by 趙永祥 2019-04-21 09:52:28, 回應(0), 人氣(1036)



【星雲大師如是說】給的意義

4991

文/星雲大師

我們給人家的服務,給人家的財物,給人家的一些幫忙,究竟這個功德是我的呢?還是他的呢?你不可以有分別心!凡是善舉,彼此都有分,沒有分你的、我的,分了就會產生分別,就有了差距,功德就有限。

圖/資料照片


經典裡提到的「布施」,就是「給」。例如,給人家一些金錢、物質上的救濟,就是財物布施;給人家一些道理的開導,增加他的明理、智慧,就是佛法真理的布施;給人家精神上的安慰,讓他不會感到恐懼,就是無畏懼的布施,這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

不過,「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我給你,我不苦,我不懊惱、我不懊悔,我不是為了貪圖虛名,不是要求你幫助,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這就是布施真正的意思。

圖/取自網路

在佛經裡,舉出很多布施的事例,其意義很特別,比方說:「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聽起來太困難了。老鷹、老虎把牠打死不就好了,還要把我的肉割來給老鷹吃;甚至叫我連命都不要,要拿來餵老虎?

不是也有人說:「打死一條毒蛇,等於吃三年長齋」嗎?但這隻老鷹、老虎,在一個修行人的眼中,看法不是這樣的。你說老鷹、老虎是危害人類的動物;不過站在老虎、老鷹的立場來看我們,牠也感覺到人類是害蟲,是危害牠們生命的惡人。所以,有了彼此對待的立場,就會離佛法很遠。

圖/取自網路

佛經裡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你有這樣的想法,不論布施也好、給也好,那是最高的境界;我只為了讓你脫苦,並不是為了自己布施要得到什麼好處,這一種施捨不是很寶貴嗎?

可是有人覺得學佛法太難了,叫人什麼都要給人,自己都不要,甚至還要犧牲自己。其實,「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好;如果我給他,而我自己卻受了損傷,這是不當的。佛法不都是講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嗎?

佛法示教利喜 歡喜人間

當然,這有信仰上的層次不同,假如把經文的句子改成「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也是可以的,這樣你也沒有罪過啊。假如你說我沒有所求,他離苦就好了,那麼你的信仰、施捨的層次,就又高了一點。如佛經裡譬喻,真理等於虛空,等於河流,所謂「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足有深淺」。

圖/取自網路

因此,修行的程度不論是有相的、無相的,有住的、無住的,這都好。等於念佛,有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這句話也形容得太過分了,即使念佛的心散亂,總比不念要好,沒有說徒然的,一切都有因果,一切善事都會有好報的。大家不要老是把佛法,朝困難的方向去想、從消極上去理解;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給眾生利益,給大家歡喜的。

http://merit-times.net/2019/04/17/102296/



by 趙永祥 2018-10-27 22:50:45, 回應(0), 人氣(992)

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五 和

佛門有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實際上要人和,才能無事。

在僧團,平時以「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對於社會大眾,我則提出「五和」的理念,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以下依序說明。

第一、自心和悅
人是世界的主人,心是人的主宰,當我們的心能夠清淨、真誠、坦白,能擴大心的世界,能在心裡擁有他人、擁有社會、擁有佛法,那麼無論是看人、看事、看地,心裡自然能歡喜和悅。


第二、家庭和順
一個家庭裡,想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唯有彼此相互瞭解、體諒、尊重、包容;所謂家人一條心,即使泥土也能變成金。


第三、人我和敬
與人相處,大家要能和氣、尊敬,凡事互相幫助、體貼、諒解,彼此之間不對立、不衝突,凡事往好處想,記得別人的優點,那麼人我之間,就能相互和敬。


第四、社會和諧
社會是由很多不同族群所組成,各自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習慣及不同的訴求等。在很多的「不同」裡,要讓社會和諧,必須依靠彼此尊重、互助、友好,並願意真誠的交流、對話,才能維繫社會的和諧。


第五、世界和平
世間最怕的就是彼此對立,家庭裡,夫妻、兄弟姊妹對立,感情怎麼會好呢?國家、種族對立,問題更不容易解決。如果每個國家都能講信、崇德,以慈悲喜捨之心包容異己,自然戰爭的侵略事件不再發生,願意以無我的精神對待其他國家、民族,世界就能和平共存。

所謂和平,是我先去跟別人和平,不是要求別人來跟我和平。凡事要求別人先做,比較不容易,應先從自己做起,主動釋出善意,有善因才有善果。因此,人和人之間只要不執著這個「我」,就能達到和平。基本上,戰爭與和平都在「人為」,如果大家的瞋恨心不停止,一直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別人,就無法達到和平的目標。

而我所提倡的「五和」,是從小擴大,先從自我做起,能自心和悅後,再慢慢擴大到家庭,就能家庭和順,進而擴及社會,在與人相處上,人我和敬,自然就能夠社會和諧,甚至逐漸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

一個團體裡,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就能和諧;尊重包容,就能和諧。

如花園中,美麗的花須要有綠葉的陪襯才會更美麗;一首歌,配樂和諧才會動聽;一桌菜餚,酸甜鹹辣,味道和諧,才會美味可口;人的五官,眼、耳、鼻、口長得勻稱,人才會美麗。相對的,不論國家、種族、宗教之間,唯有「和」才能真正的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諧,世界也就會更美好。

註:五和,為星雲大師在二○一○年提出。大師認為,由於科技進步,「天涯若比鄰」,「地球村」的時代已來臨;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應該相互幫助、尊重與提攜。要想創造幸福安樂的人生,最重要在於「和」。人人從自我健全做起,進而到家庭、人我、社會,以此為基礎,便能達到世界和平。

五和提問

問:說到「和」,人我之間如何能和樂相處?

答:人與人相處之道,看起來很難,若能做到你好我壞、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必能受益無窮。

一般人的觀念,都不喜歡「你好我壞」,而喜歡「我好你壞」。但如果我什麼都好,別人都壞,人家會歡喜嗎?所以,有時讓別人做好人,我當壞人,反而能得到他人的好感。

有兩戶人家,張姓人家經常吵架,李姓人家卻是和樂融融。張家問李家,是什麼原因使家裡不爭吵?

李家回答:「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吵架;我們家人都是壞人,因而不吵架。」為什麼?舉例說:桌上放了一個茶杯,張家有人打破了,他不承認自己的錯,反而責怪放茶杯的人;放茶杯的人也說:茶杯是我放的,誰叫你打破了?全家人都要做好人,不承認自己有錯,因此就爭吵不休了。

李家的人則是自願做壞人,打破的人立刻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而放茶杯的人也說:「不能怪你,是我不該把茶杯放在桌上。」如此一來,李家的每個人都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不吵架。

總之,如能做到「你好我壞」,便可解決很多的紛爭。

此外,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看起來似乎很難實行,實際上,只要你去做,就能發現蘊藏許多微妙的道理,而在人我相處中,也會因為這四個方法,與人相處更融洽。

問:未來,人類有希望達到世界和平嗎?

答:大家對和平不可以失去信心,象徵敵對、冷漠的「柏林圍牆」不是倒了嗎?基本上,戰爭與和平都在「人為」,如果大家的瞋恨心不止,一直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別人,當然無法達到和平的目標。人我的和平要主動釋出善意,有善因才有善果。

每個國家都能講信、修德、慈悲喜捨、包容異己、不侵略別人、不征服別人,以無我的精神對待其他國家、民族,何愁世界沒有和平?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法語》、《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Prev12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