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星雲智慧
by 趙永祥 2017-01-05 23:01:23, 回應(0), 人氣(1332)


管理還是

  

星雲大師接受副校長教授專訪,全文刊載商業週刊2010/11號,摘要如下


問:在管理上隨緣好還是積極管理必要

答:「管理,由管理事物的規矩,有管理錢財的規矩,世俗企業管錢,管人。佛門管理的重點是管心,心要先管好,才能隨遇而安。隨遇,比方到一個方,有沙發就坐沙發,隨環境安心,不必去動念頭過分想要超越,最主要還是心,要能隨心自在。」



問:如何傳承管心的管理經驗?.

答:佛光山 住持是民選產生,以前是六,現在變成四年一任,可以連任一次,現在以經傳到第七住。


但民主不是人人都能參與才來出自家這裡 連規矩不懂選神就會擾亂層次。我們一共有一千三百位出家眾,每年考核學業、道;和事業清淨士」升級學士「修士」。一般十年以上才有選舉權選選舉權的大概只有八百多人。要升到「修士」,可以被選舉


成為住持繼承,不能個人主義供養心和平等心,也讓犬眾能接受你,一個人如果偽裝這些在家還有私生活人看不見我們出家人在一起你的點滴大家看得很清楚無法隱瞞


在這期間也已經經歷很多職務訓練像軍隊一樣三軍參與了。



問:如何無私無我,又維持積極性?.

答:我是一個出家人,當初因家裡貧窮,修行發心,到後來慢慢有了榮耀,但你們看佛光山到處,我也沒有為自己建一個房子,甚至一張個人的辦公桌也沒有,我寫文章都在汽車、火車裡面,有紙板就可以了。就是說,世間上,「有」不一定能成功,「有」是有限有量,「無」是無窮無盡,茶「杯」能裝水,就是因為它空,隨你放甚麼都可以。



做到心胸心量皆因為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所以每一偉大董事長管理天才,他一定要有量,量就能容人、識人用人、信人。建設佛門事業,是「給」,信心,給你希望,給你歡喜,給你方便。肯給人,眾人才肯跟我們合作



問:佛門和一般企業不同,企業不能想做才做二者沒有衝突?.

答:不會衝突。方法另外力量叫做發心心裏心田心地要去開發開發不能成長發展展開自覺自愛不是單純隨緣



問:在發展佛光山 的事業是否曾面臨難決策

                例如選擇先到非洲,還是南美洲弘法,你如何權衡?.

答:沒有抉擇的問題。為什麼隨緣,美國條件比較好後來澳洲去那裏弘法都不是都是隨緣當地因緣有條件



不光是等待因緣,還要培養因緣。我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有位老太太七十左右她來佛光山 要下山,得走一百多階,一個人下不去正好經過斜坡,她一看好走,就沒有事了。因為語言不通,也沒問她什麼名字。兩年後,我到馬來西亞講經,說有位老太太要拜訪,見了面,她就是朝山會館前面 那位老太太,要捐獻六百萬元給佛光山 這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要靠培養



只我一佛光山一千三百位僧眾都在結緣,這樣一個傅承和文化就是管理



問:機會出現時如何判斷時機成熟

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宇宙之間時間空間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空間東南西北,一無處不在的十方世界。辦事要成功,得把時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你、我、他各種關係,要搞好。我辦事豎窮三際,沒有遺漏,很周全、很普遍



問:面面俱到的意思就是企業360管理

答:稍微有些不同,最重要的是悟性,你「知」「悟」悟是不分別著力自然就會有的意思像打籃球一樣自然就會。.



問:創造如今佛光山規模,秘訣何在?

答:實際上,十方善款會進到佛光山 來,是因為我們講信用、有交代,不管蓋廟、救災辦學校,都先做出來,讓人家看到。



問:有緣是事業成功的前提,但因緣到要講執行力,進行積極的目標管理,是這樣解釋嗎?

答:,快速執行目標,才能讓信徒到他的奉獻開花結果。我舉重若輕,不計較、不比較,隨喜、隨緣、隨分,但不隨便



問:很多辦企業的人認為開發市場持續成長很難你給他們什麼建議

答:成功的人,很多機遇會找上他可見緣是多麼的重要福德因緣要靠自己培養,沒有播種怎會有收成

 

談管理


星雲大師談-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時表示:「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一位大將軍在戰場上,他的一個口號、一個命令,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士兵不顧生死的衝鋒陷陣,但是,戰場上的管理大將回到家裡,可 能連一個 太太也管不了。」


「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


「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一個人想將自己管理好,則須管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要管理好,自己的威儀要管理好,自己的語言要管理好,任何一個地方管理不好,都會為我們帶來多少無謂的災殃。」



『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真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曰「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分段生死,但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死,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法身自性」,無非就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則放之四海皆準,做人處事又何能自於其外?

  

在佛法的體驗上,我所了解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則是: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語錄

1.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


2.   「迷信」雖然不如「正信」好,但是總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說:「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時,『迷信』至少還有個信仰;連迷信都沒有的人,是空無所有,最為貧乏。」---


3.     出世就是「無私」,心裡所想的就是為大眾付出、為社會做事。


4.     出世就是無,入世就是有,無比有更好,因為「有」就是有窮有進,「無」才能無窮無盡。真空生妙有,大家要從「有」的生活再去體會「無」。


5.   「有」是有窮有盡,「無」是無窮無盡。

6.     閒是罪惡,忙是營養,應以忙碌為樂。人生要能忙能閒,無所不能最有用。從二十歲工作,一個人抵五個人用,至今已三百歲,到棺材就能休息。


       

【啟示錄】

1.   宗教團體非營利事業機構管理方式異於一般企業


2.   佛光山出家眾,學經歷劃分「清淨士」、「學士」、「修士」三級,作為區分標記


3.   每年考核學業、道業和事業顯示智、德、事三業並重


4.   實施不同職務的輸調,培養接班領導人的清靜染心,藉以傳承事業。


5.   重視緣份強調培緣、惜緣、隨緣、隨分,強求


6.   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待人處事焉有理?

 

參考資料


1.星雲大師,《星雲百語》,佛光文化


2.尤子彥整理,<管理該先管人還是管心>,商業週刊2010/11

by 趙永祥 2016-07-01 11:27:26, 回應(0), 人氣(1337)

佛光山未來展望 三之三

文/星雲大師       圖/編輯部

一九八五年時,我五十八歲在佛光山退位之後,現在佛光山住持已經到了第九任,我們根據傳統佛教加以更新,佛光山要能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建立在「制度領導,集體創作」上。我在開山之初,即設立宗務委員會,由僧團大眾學士二級資格以上者選出九位宗務委員。宗長的選舉,必定要公開、民主,由宗務委員、長老、修士以上者,共同選舉宗長,各分別院的住持,由宗委會任命。不在宗委會的那許多修士、長老都有投票權來選舉宗長,這樣才能客觀,才能從各種方面發掘人才。所以,宗委會的宗長是由宗務委員、長老、修士推選出來的,不是只由宗務委員投票而已,但是人選要由宗務委員裡面產生。宗長是四年一任,得連任一次,經全體宗委、長老同意,可再連任第三次。

選宗長是選他的道德人格,是選賢與能,選人品高尚、不私置產業、不私蓄金錢、內修外弘者,要選有見解思想,領導團隊要公正、公平、公開,對大眾要有包容心,要有供養心,對後輩要提攜,對自己要不斷的刻苦修為,能為常住大公無私的人,才是佛光山的領導者。

誰能當選?是龍天推出,得人心者才能當選。

宗長的交替是法脈的傳承,要像流水一樣世代交替,才有一股清流。唯有讓人才不斷地發揮潛能,拔擢年輕後輩,才能與時俱進,讓教團生生不息。

佛光山僧團要鞏固宗務委員會的領導中心,以制度領導僧團,健全宗務委員會的各項職能。宗長和宗委們可以視社會各種的資源,要定期規劃擬定佛光山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計畫,讓四眾弟子皆能安心在道上修行,不在名利上計較,尤其大家要團結、和諧,有「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己第二」的共識。若有徒眾對於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計畫提出建議者,經宗務委員會通過,對佛光山發展有遠見及突破性的佛光弟子應給予獎勵、重視。

未來,本山大小事務,先由宗委會決定,如果遇到重大問題,則要全山大眾會議,再交由宗務堂和院會執行。每一任宗長可以對《佛光山清規》進行一次檢討,經三分之二宗務委員同意,可以修訂。它跟戒律一樣,可以修改。修改後由宗委會交給長老院簽署同意,再由宗務堂執行。

對於徒眾的外參,要開放、要重視、要訂立規章,大約幾年可以一次外參若干時日,讓他們能吸取其他善知識之長,補己之短。對於徒眾道業、事業、學業,傳燈會要積極協助關心。

叢林有謂「鐵打常住流水僧」,來的給他來,去的給他走,不要太重視人事的定性。但是不經過本山同意,私自外參者,不可回來,除非全山大眾全體通過,才可給予方便。常住門規之一「不私建道場」,若徒眾有緣擔任友寺住持,認同本山宗風者,將來可以成為本山的友寺或派下。凡在外面行事怪異,並與本山門風牴觸者,不予以承認,也不來往。

社會很多民間團體發展太大,彼此之間或有相互疑忌、相互打擊、相互排擠的問題,本山以清貧、簡樸為宗風,行事要低調、謙和,才能光大佛法,讓佛教長存。今後不要發展過大,祖庭、寺院、分別院派下等最好在百間之內。教團不要超過佛陀時代教團千二百五十人,人數最好在五百到一千人之間,以提高徒眾教育素質為要。凡發心不夠,與眾不和,信心不足者,可以輔導他們回到社會,不要在僧團裡濫竽充數,有辱門規。

對於徒眾的升級,每年要有一次會議檢討,以示公平。徒眾的獎懲就是在這一年檢討中,予以規定升級不升級,凡常住四眾弟子都可以參加。

凡是今後在本山受法的法子,也應以本山的家風為重,不可以私自募化,不可以合夥經營商業,這是販賣如來家業,皆屬不當,會失去信徒的信心。若不能奉行者,本山可以宣布解除法系關係。如果正派奉行佛法,推動佛教事業有重大發展建設的人,可以向本山申請,本山量力補助。

對於傳教的工作,各個鄉鎮縣市可以由佛光會信眾成立地區委員會,在一師一道的傳承下,讓這許多在家的檀講師、檀教師也來承擔,佛光山的教團偶爾可以去協助輔導、參與講座。其中優秀的在家信眾可以在本山或國內外道場擔任當家、知客、財務、總務等職,然而僧團人事必須採取僧事僧決,在家信眾不能參與干涉,彼此才能安住在佛道上。

人間佛教是服務的、奉獻的信仰,實踐弘法利生的菩薩道。佛光山、佛光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在家眾與出家眾共同為常住發展效命,佛光山僧團弘揚佛法,國際佛光會護法為教。本山傳承太虛大師問政不干治,秉持非佛不做、四眾平等的原則,從事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為大眾服務,唯有如此,佛教才不會被社會邊緣化,才會給人接受,受人尊敬。

對於財務,也須嚴守清規,個人名義都不能登記分取常住的利益,即使用個人名義登記的常住利益也不能視為個人所有,佛光弟子要謹記於心,出家人憂道不憂貧,不要貪取十方信施,只要廣結善緣,為教為人,因果不會辜負我們。

本山的教育機構,如各個大學,如果我們沒有人才力量辦學,可以交給國家社會有力量的人繼續辦學,但不可以買賣。佛光山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只有信徒布施,僧伽只有接受,僧侶也是信徒之一,也應該要參與施捨。

凡是對佛教有功的長者、有緣人,將來可以在寺院所設立的居所頤養天年,但不可以居住在寺院,因為寺院是安僧辦道弘法的地方,不是養老院。

未來佛光山要重視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音樂、學術、資訊的發展,擴大佛教人事的參與。注重本土化、國際化、公益化、藝文化等發展。佛光山未來努力方向為:

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

回憶開山,篳路藍縷,歷經多少艱難困苦,佛光山的弟子,要記住前人的辛勤耕耘,在道業、學業、事業上,要精進、要自覺、要反省,不要放逸,不可以傲慢,僧信四眾弟子都要能秉持「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盡形壽,獻身命,無私、無我,饒益一切有情,為人間佛教的傳播盡心盡力。人間佛教必能傳燈萬方,光照大千。

(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

佛光山重視教育,行持與慧解並重,每年定期舉辦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

by 趙永祥 2016-02-19 11:59:59, 回應(0), 人氣(1364)


    星雲大師智慧法語:<明心見性>與<自在清安>的人生

  1、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2、人可以窮,心不能窮,心裡的能源,取之不盡;身可以殘,心不能殘,心裡的健康,用之不竭。

  3、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微笑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適;微笑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

  4、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寬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財富是滿足。

  5、人無全功;人無全能;物無全用;心無全善。

  6、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捨。

  7、快速而不馬虎;謹慎而不保守;謙虛而不卑賤;禮讓而不畏縮。

  8、微笑能助長我們的活力;寬恕能助長我們的氣度;包容能助長我們的和諧;放生能助長我們的壽命;慈悲能助長我們的人緣;讀經能助長我們的智能。

  9、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10、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11、心中無事就是天堂的花香;讚歎妙語就是天堂的音樂;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少瞋少貪就是天堂的現前。

  12、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13、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14、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週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16、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後五分鐘的人。

  17、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閒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18、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輕如鴻毛。活,要活得有意義;活有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19、無言、心心相應,是談話的最高藝術;無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20、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1、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恆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間的人,便是懂得無邊的聖者。

  22、不憂不懼、精進奮發,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執著,是除惱第一秘訣。

  23、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24、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納不喜歡的人;在做人方面,須具備謙虛卑下的心;在事業方面,要有捨我其誰的願力。

  25、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改過,必知遷善;愚者恥過,必知向上。

  26、忙,像一把鋒利的慧劍,能斷妄想的葛籐;忙,是點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為神奇;忙,是營養調身的補品,使人生充滿生機。

  27、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28、龍要游到大海裡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獅要跑到山林裡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人要走到社會裡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29、捨生取義,雖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雖生,精神已失。

  30、粗者與人鬥力,愚者與人鬥氣,慧者與人鬥智,賢者與人鬥志。

  31、隨緣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珍惜當下;當下不在他方淨土,而是內心一念。

  32、優秀的演技,來自演員認真領會角色的內涵;豐富的生活,必須自己努力體證生命的意義。

  33、只要耐煩有恆,時間的浪潮會將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只要腳踏實地,歷史的巨手會將〞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34、做人要像一面鏡子,時刻自我觀照;做人要像一隻皮箱,隨時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斷記錄功過;做人要像一枝蠟燭,永遠照亮別人;做人要像一個時鐘,分秒珍惜生命。

  35、一個良將,殘兵敗卒也能訓練成勇士;一個明醫,枯木朽石也能炮製成仙丹;一個名匠,破銅爛鐵也能鍛煉成精鋼;一個巧婦,剩菜殘羹也能烹煮成佳餚。

  36、成功的裡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雙肩,承受了多少壓力;榮耀的背後,付出了多少代價;偉大的成就,奉獻了多少犧牲。

  37、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38、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39、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於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於無事。

  40、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447&cid=30&page=35

by 趙永祥 2016-02-19 11:44:15, 回應(6), 人氣(4840)


     星雲大師智慧法語


     恭敬節錄40則 星雲大師智慧法語

  1.就貧富而論,有錢的人,雖然衣食無缺,華蓋重裘,但有時候為了人事的困擾,同樣日夜不得安寧;沒有錢的人,儘管每日難過,依然每日過,無錢一樣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謂的「人窮志不窮」。

  2.近代的弘一大師,也認為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使他覺得不好。破舊的手巾也好,鹹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麼都有味,什麼對他都了不得。

  3.貧窮的夫婦憑空得到二十萬元,最初喜歡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卻煩惱錢要放到哪裡裡呢?抽屜吧,不保險!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頭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著覺。過了幾天,他們又為了二十萬元該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幾乎因此而破壞了多年的感情,後來一反省,才徹悟錢使他們苦惱,終於又把錢還給原來的主人。

  4.當自己與別人見解上有衝突,彼此不能和諧相處的時候,我們就不快樂了。我們職業往上高昇之時,馬上就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人奪去了,我們就懊惱傷心。由於種種不能解決的問題,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5.生活在二十世紀文明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抬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心胸越來越狹,眼光越來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可能發生,整個社會風氣呈現一片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鬥的現象,使得心裡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

  6.人生在世界上煩惱的事情很多,譬如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癡的煩惱,我們的煩惱真有如大海的深廣、樹林的茂密,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所致。

  7.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的向外去攀緣,對於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因此產生了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讓此心隨境而轉,則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這就等於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8.我們常聽到人說:「真忙!忙得不可開交。」「一事未了一事又來!」無論怎樣的忙,要緊的是,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說,忙是福氣,忙的日子比較好過。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義,有些人太為自己忙,不知道為別人忙;也有一些人,好為別人忙,卻忘記為自己忙。

  9.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

  10.一個人對於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為情苦。

  11.有些人以為金錢第一,有了錢什麼都行得通,甚至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論財物富有到什麼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

  12.俗話說:「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空手遠離而去,縱有萬貫財富,也絲毫帶走不得。

  13.多少人生前節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終其一生,餘下一大筆家產,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有些人則拚死拚活,賺錢置產,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可是當他死後,子女或為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為己有,也不必為兒孫徒作馬牛。

  14.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有一點不舒服時,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你的病就已經好了一半。

  15.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

  16.人類雖有生命,身體卻不能永生,身體必定會有死,死和生是相對的。

  17.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瞭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之下交還了生命。」

  18.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與萬物同朽。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對於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19.對於生死不要覺得可怕,因為生死本來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了一個軀殼而已。

  20.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21.一個心裡充滿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會減輕別人對他的尊敬;因為內在的美,如山谷的幽蘭,洋溢著陣陣芳香,使人心情怡悅。

  22.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見律宗大德弘一大師吃飯只有一道鹹菜,不忍心的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過一會,大師食後,手裡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茶都沒有得吃嗎?怎麼吃這種清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一笑說:「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23.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小時候,曾在皇覺寺當沙彌。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時夜已深了,寺門已經關閉,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當他躺在地上,望著夜空滿天星斗時,興之所致,吟了一首詩,曰:「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24.一個人該住什麼樣的地方,事實不在於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於個人胸襟的寬闊如何。一個胸襟寬闊如當沙彌的朱元璋,雖然席地而臥,卻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覺;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裡,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意。

  25.一個人心胸開闊,事事如意,不論到那裡都覺得這個世間很美好。

  26.一隻手有五根手指頭,每一根手指頭長短不一,分開來每一根力道都很小,很容易折斷;如果把它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就有很大的力量。

  27.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的內心認識。

  28.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其心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

  29.平常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穫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假如一個人能夠把這些對待的事情調和,不偏激、不極端,那麼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這不是很灑脫自在的生活嗎?

  30.有人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可是卻越念佛越貧窮。」說這種話就是沒有正見。佛陀又不是我們的財神爺,也不是你的經理、會計,他怎麼能替你管錢呢?再說,念佛是要求往生淨土,怎麼跟佛陀計算起錢來呢?又有人說:「我吃素信佛了幾十年,身體卻越來越不好,生意也越來越潦倒。」這種想法也很怪異,身體不好應該看醫生,平時不注重運動,不注重營養,不注重修持,身體怎麼會好?至於生意潦倒,自己不善於經營,不勤勞,不奮鬥,事業怎麼能順利呢?還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後,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歸罪於佛教,這不是很愚癡嗎?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為了信仰,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才是根本的正見。

  31.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32.「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砂。」連三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佔有,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三者的侵入。

  33.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用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4.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什麼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35.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研鬥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馳;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

  36.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對於利己與利人,可分為四種,一、利人不利己。二、利己不利人。三、人己都不利。四、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薩發大心,不然可說少之又少。

  37.一個貧窮的人,拿著唯一的一塊銅錢到店裡去購買食物,可是,當店裡的人接過銅錢一看,發現那是假的,於是將錢退還,不肯把食物給他。窮人聽說錢是假的,急得眼淚都掉下來,心想:家裡的老母親又要挨餓,怎麼辦?正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一位軍人從門外經過,問明了原委,隨即拿出一塊錢來給他,那塊假銅錢隨手就往上衣口袋裡放。窮人感激涕零的買了食物回家,軍人也隨軍隊上前方作戰。有一天,敵人的一顆子彈射過來,這個軍人來不及臥倒,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並沒有受傷,他摸摸全身,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塊銅錢,發現銅錢的正中央凹了下去,這時他才明白,原來是這塊銅錢救了他的命。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難,等於救自己一樣。

  38.從初發心到成就佛果,要歷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福慧雙修」要「行解並重」,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卻怠於施肥、澆水,終不能發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

  39.一句譬喻能令是非山崩海枯,人我曲直俱焚;一句譬喻能令人我電光激駛,千年一念相照。篇篇故事,可以砥礪,可以省悟,可以鑒照,可以玩味……更希望你把故事說給週遭的有緣人,彼此分享生命裡交集的悲喜。

  40.山泉洗滌人間的塵垢,使人人古鏡潔淨,靈台清明。當覷透人間冷暖事,能以廓然無聖,禪的風姿,行化於紅塵俗世間。唸唸覺醒於聲色幻影不實,回頭開墾一畝心田,日日以平等歡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佈。明瞭圓滿菩提果實,原不在天上福樂的生活,是和眾生攜手走過荊棘血淚。奉獻身心為炬,一點火光供養,燒燼成灰,心甘情願。

附件:
1. 星雲大師智慧法語之11-如何豁達.jpg
2.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1-如何不被淘汰.jpg
3.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2-如何六根清淨.jpg
4.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3-如何正面思考.jpg
5.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4-如何揀擇.jpg
6.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5-如何生活.jpg
7.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6-如何自我覺察.jpg
8.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7-如何改變人生.jpg
9.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8-如何成就大器.jpg
10.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09-如何永續經營.jpg
11.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0-如何取與恕.jpg
12.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2-如何面對機會.jpg
13.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3-如何做人.jpg
14.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4-如何走出陰影.jpg
15.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5-如何廣結善緣.jpg
16.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6-如何處理問題.jpg
17.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7-如何活用.jpg
18.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8-如何眼明心細.jpg
19.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19-如何發揮潛力.jpg
20.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0-如何當個受歡迎的人.jpg
21.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1-觀自在人生.jpg
22.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2-如何承擔.jpg
23.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3-如何養力.jpg
24.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4-如何養德.jpg
25.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5-如何學習.jpg
26.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6-如何戰勝自己.jpg
27.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7-如何豁達.jpg
28.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8-如何適可而止.jpg
29.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29-如何說話.jpg
30.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0-如何窮通不變.jpg
31.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1-如何成功四要件.jpg
32.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2-如何處世.jpg
33.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3-智者之所求.jpg
34.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4-嚴與寬.jpg
35.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5-累與不累.jpg
36. 星雲大師智慧語錄36-讀書與做人.jpg
by 趙永祥 2024-05-27 05:06:26, 回應(0), 人氣(33)


快樂的生活 快樂那裡來

星雲大師

   每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但快樂要從那裡來?有人以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快樂;有人以為享受吃喝玩樂、佩戴羅綺珠翠、保持玉貌身頎才是快樂;有人以為豐衣足食、名利雙收,就是快樂……但是,這些都有消失的一天,真正快樂究竟從那裡來呢?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大智度論》說:「視他婦如母,見他財如火,一切如親親,如是名等見。」人我之間,多一分尊重,便少一分侵犯;多一分慈悲,便少一分爭執。在相互尊重包容中,心地增加了善美,待人對人、看事處事,自然多一分柔軟、和諧。生命中增添這許多善因妙緣,人生自然也能增添快樂自在。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社會上,有的人在福利團體中奉獻己力,有的人四處賑濟救災,有的人義務施診,有的人從事社區環保,有的人照顧病苦老人,以一分無所得的心為眾服務,不僅為人間帶來溫暖,也為自己增添生命的價值。誠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言:「服務是一件樂事,也是人生最高貴的品格。」凡事以服務為出發點,但求他人利益,必能從中獲得快樂。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有云:「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勤勞不僅可以美化人生,更能為我們帶來快樂。《長阿含經》中,佛陀叮嚀弟子:「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至終無憂患。」因為勤勞,事務能達成;因為勤勞,為人必厚實;因為勤勞,人生能積極樂觀。做事若肯勤勞,快樂必定常伴左右。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心如工廠,可以製造歡喜快樂,也可以製造煩惱、憂愁。現代人的生活,普遍以追求感官刺激為快樂,因此快樂是短暫的,甚至帶來苦惱。倘若有了禪心,面對善惡、是非,就能轉化境界,增添人我和諧。有了禪心,凡事就能以方便、融通行之,卻不失原則,做起事來,歡喜、禪悅;與人相處,幽默、喜悅。擁有禪心,才是快樂的來源。 

  世間上,有人追求物質滿足,然而外在物質容易變化,痛苦隨之而來。真正的快樂,應是精神上的充實,你尊重他人、服務大眾、勤勞奮起、禪心生活,快樂就能在內心根植,久久不失。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

 


by 趙永祥 2024-05-26 16:49:04, 回應(0), 人氣(51)


                            夫妻相處之道


夫妻相處,要藉著溫和與耐心,才能營造和樂的家庭。能用寬容的態度來代替執拗不化,用忠誠的心來對待不信猜忌,用諒解的方法來處理錯誤傷害,以不求回報的感情關心對方,必能水乳交融、親密無間。就以下四點談談夫妻間相處之道:

 

 

  第一、溝通要表達雙方的感受:

夫妻相處,最重要的是「溝通」,有溝通才能讓對方了解彼此的感受,說出問題點,彼此才能有改進成長的機會。所謂「微小轉廣大」,一件小事情悶在心裡,悶久了,彼此不說話、不關心,最後形成冷戰,隔閡就會愈來愈深,終究變成一件不可挽回的憾事。

 

 

  第二、協調要縮短彼此的距離:

夫妻相處,難免彼此的意見看法、理想目標,甚易做人處事、交際往來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要多協調。只要能彼此退讓、協調,從異中求同,多次之後,雙方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處事方法的距離就會縮短,而逐漸培養出默契。

 

 

  第三、適應要培養共同的興趣:

有些夫妻結婚後,才發現兩人的嗜好完全不同,經常為了要對方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鬧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夫妻兩人,能共同培養相同的興趣,就能互相提攜、相互討論,彼此才有共同的語言,甚至共同的朋友。

 

 

  第四、體諒要讚美對方的辛勞:

有些先生回到家裡,只會埋怨自己上班太辛苦,而不願意協助太太一點家事;太太看先生一回家不幫忙家事,就怨嘆自己每天工作掃灑煮飯太勞累,如此一來,口角、不滿就會發生了。如果,夫妻之間,多體諒對方的辛勞,不吝惜口頭的讚美,肯定對方的付出,彼此則能體貼付出。

 

 

  中國諺語:「家和萬事興」、「夫婦和而後家道昌」,都是說明夫妻相處要以和為貴;而西方莎士比亞也說:「家內之不和,是貧乏神之巢穴」,這貧乏,並不只是金錢上的不足,甚至是包括精神、心理的困乏。因此夫妻和合同心,才能共同面對挑戰,共同成長,建立幸福的家庭。

 

 

  第一、溝通要表達雙方的感受 

 

  第二、協調要縮短彼此的距離 

 

  第三、適應要培養共同的興趣 

 

  第四、體諒要讚美對方的辛勞



      本文章出處: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10-歡喜滿人間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64&item=114&bookid=2c907d494728569e014791d0e0a00026&ch=3&se=20&f=1


       


by 趙永祥 2023-10-30 15:10:19, 回應(0), 人氣(189)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3-橫豎人生

2023/10/30
p232 橫豎人生

人生有兩種,
一種是有限的人生,數十寒暑;
一種是無限的人生,是不生不滅的。
佛陀有應身、有法身,
應身就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有生滅的;
法身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常樂我淨,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法身,但我們可以用法身的意義,來活用我們的人生。例如,我們可以擴大人生,只要四通八達,就能有橫遍十方的人生;只要我們上下交流,就能有豎窮三際的人生。在十方世界裡,有關天文、地理的知識,有關科技、哲學的智慧,甚至世界的奇人妙事、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我所要追求、探討的知識。

所謂「豎窮三際」,
對於古往今來的聖賢、君子、長者、好人好事,我都能與他們神交往來。
例如現在的網路、E-mail,我獨自一人,居於斗室,我就可以和普天下的人士來往;
現在我們不就是已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了嗎?

其實,「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們也可以把它應用在做人處事上
例如,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如果是應該知道的所有關係人等,我都應該一一周知大家,因為不能「橫遍十方」,就會有批評你的聲浪紛至沓來;如果你做任何事情,應該要承上啟下的,你就要去「豎窮三際」,不然就會受到許多外來的抗爭、壓力。

所以,做人處事,
有了橫的來往,還要有豎的關係;
有了豎的關係,也要有橫的來往。
如果你懂得橫的連繫,也懂得豎的關懷,你才能有「橫豎人生」。

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高速公路像蜘蛛網,東西南北,縱橫數十條。你仔細的觀察,凡是東西向的,都是雙號;凡是南北行的,都是單號。儘管錯綜複雜,它是有規則的;因為有規則,就好像「橫豎人生」,就比較周全。

過去的情報人員,有的有「橫」的來往,但是比較高級的,為了安全,只有「豎」的聯繫。所以,當「橫」的時候要「橫遍十方」;當「豎」的時候要「豎窮三際」。

織布,絲線有橫有豎,才能織成布匹;
建房子的鋼筋,有橫有豎,才能牢固。
人生,太胖了,從橫的方向發展,自己不喜歡;
如果太瘦了,從豎的方面發展,自己也不喜歡,最好能夠橫豎平均發展。

世界的空間地理,都是橫的;宇宙的時間歷史,都是豎的。
我們能夠把空間、時間,都能運用、都能注意、都能變通,那就是「橫豎人生」了。



by 趙永祥 2023-07-20 19:10:27, 回應(0), 人氣(260)

                     星雲大師:交友之忌


星雲大師 
2023.07.18


信譽乃是人生的財富,一個不守時、不守約,不守信用、不守承諾的人,教人難以和他交往。

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明朋友的重要。朋友之間來往,應該注意些什麼?《孛經》記載:「結友不固,不可與親,親而不節,久必泄瀆。如取泉水,掘深則濁,近賢成智,習愚益惑,數見生慢,疏則成怨。善友接者,往來以時,親如有敬,久而益厚。不善友者,假求不副,巧言利辭,苟合無信。」可見結交朋友,也必須有所選擇。結交朋友有什麼顧忌嗎?四點意見,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不忠的人不可用:


三國諸葛亮「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精神,至今後人敬佩。相反,宋朝秦檜挾金人以自重,陷害岳飛,致國家於不利之地,連三歲小兒也唾棄。因此,一個人的忠貞與否,實在不可忽視。假如對國家沒有忠心,對工作沒有忠心,對上司沒有忠心,對朋友沒有忠心,甚至於對妻子兒女都沒有忠心,這樣的人,千萬不可以用,以免被他出賣。


圖/Unsplash


第二、不教的人不可友:


顏之推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因此不肯受教養、無狀不明理的人,不必跟他做朋友。跟他做朋友,只會彼此影響,毫無助益。



第三、不信的人不可交:


信譽是人生的財富,一個不守時、不守約,不守信用、不守承諾的人,教人難以和他交往。因為他變來變去,誇大其詞,言行不符。尤有甚者,害你鋃鐺下獄,聲名掃地。所以不講究信用的人,不可以交往。


圖/Unsplash

第四、不義的人不可助:


有的人貪得無饜,天天只想從別人那裡獲得利益。有時你給他幫助了,不但得不到他的感謝,還因為他的貪求對你的幫助有所不滿。古諺說:「一斗米養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一個仇人。」意思是,幫助人也要有智慧。有義氣的人,我們才可以去幫助,否則幫助了一些惡人,不但對自己無益,也會危害社會。

這四點「交友之忌」,不得不注意。僅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不忠的人不可用,   
第二、不教的人不可友,
第三、不信的人不可交,    
第四、不義的人不可助。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51009




by 趙永祥 2023-03-06 20:17:00, 回應(0), 人氣(220)


     星雲大師:人與事

星雲大師 

2023.03.03


寬厚之人,遇事不但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還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安祥。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事,說到「人與事」,有時候真是錯縱複雜,難於處理。但是我們每天又必須面對很多的人與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有四點意見提供參考:

第一、處難明之理宜平

人際間,很多爭執、糾紛的發生,大都由於太講理,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對於別人的理,卻又全然不聽,因此各執己見。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用平常心來對待!曾國藩說:「心若不靜,省身則不密,見理則不明。」所以對於難明之理,要能心平氣和才好。平心靜氣,不必著急,不必過份執著,慢慢來,道理總會有一個最後的公論。

第二、處難處之人宜厚

做人要厚道,厚道才能載福。寬厚之人,遇事不但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還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安祥。尤其是處難處之人,更要以寬厚來待他。因為有些不講道理的人,你若得罪了他,他會跟你計較,甚至玩弄權謀手段來報復你,所以與難處之人交往,一定要以寬厚來待他。

 

第三、處難做之事宜緩

事有大事小事、急事緩事、公事私事。事是一定要辦,只是我們應該要有個先後、緩急之分。所謂「大事緩辦,小事急辦」,這個「大事」是指一些關鍵性的、影響重大的、難處理的事。

「緩辦」,並不是故意緩慢地去做,更不是拖延不做,而是要小心謹慎,凡事從長計議,多方面觀察研究,兼聽各方意見,反覆思考,即使有了決策計劃,還要密切注視事情的發展,不時檢討、修訂、重議原來的決策計劃,這樣事情才會圓滿、成功。


第四、處難成之功宜智

智者做事,不以力取,但以智謀。尤其當自己無法超越對手專擅的領域時,更是須要靠智慧來取勝,如孫臏教田忌以迂迴的方式與齊威王賽馬。

當時從整體上看,田忌的「馬」力不如齊威王;但是他反轉遊戲規則,原本賽馬是以勢均力敵的觀念對決,而孫臏教田忌將規則改為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形成了二勝一負的優勢。由於孫臏的足智多謀,使田忌以智取勝,贏得與齊威王的賽馬。所以說「處難成之功宜智」。


古人云:「心體澄徹,常在明靜止水之中,則天下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風光之內,則天下無可惡之人。」中國人一向重視道德修養,尤其在待人處事上,都講究平心靜氣,藉由養心來達到忍性的修煉,如此才能人事圓滿。所以關於「人與事」有四點意見:

第一、處難明之理宜平,
第二、處難處之人宜厚,
第三、處難做之事宜緩,
第四、處難成之功宜智。


by 趙永祥 2023-02-17 04:48:25, 回應(0), 人氣(253)



                     星雲大師看生死

 
    人間福報2023.02.12

      






星雲大師出生於戰火瀰漫的年代,一生走過無數次生死邊緣,也曾為多人的生死做過服務。對於生死,大師認為「人生本來就一直在『因緣果報』裡流轉,也在『死亡邊緣』接受考驗。有信心的人,無論生死危亡,一切盡付笑談之中。


實在說,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就等於人晚上睡覺,白天起床,就是這麼簡單。」

大師以自身的經歷,曾在多個場合為大眾闡述生死問題,並對此有獨到見解。本版特別摘要大師的重要論述,與讀者共同見證大師的慈悲與智慧。

文/星雲大師

●生死一如

對於生死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是茫然的,甚至避諱不談。連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如果知道生是怎麼一回事,自然就知道死的真相了。

人從入母胎、出生、長大、成家、立業、衰老、生病至死亡,這就是生死的現象;可以說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走向死亡之路了。樂觀的人,將死視為一種自然的結果,把它看得淡些,但是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並不徹底,更不能給人積極向上的作用。有人以為自殺的人是不怕死的,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的恐懼,以為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而作出愚蠢的行為。這種連生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又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不同於世俗。過去有一個人老年得子,欣喜萬分,一禪師卻在門口痛哭這個家裡多了一個死人。因為事實上,「生死一如」,生的時候就應知道會有死的一天。生死猶如一張紙,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再生。

佛教以「喬遷之喜」來形容生死,房子舊了必須搬一個新居,衣服破了應該換一件新衣,身壞命終也會賦予另一個新的軀殼。因此,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都是一種解脫。





圖/123RF

●老病死生

人間佛教是提倡歡喜的,因此在面對「生老病死」也要能歡喜。但面對生、老、病、死要如何轉念,才會感到歡喜?

老,雖然有很多的不方便,但由於老成持重,思慮縝密,能夠提供許多良策;因為年老的人,人生經驗豐富,這些都是處世的智慧。

病,就算老年有病在身,也是很自然的事,要學習與病為友、以病為樂。雖然身體生病了,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要很健康;即使有病,也要像沒有病,做到像佛陀所說的「身苦心不苦」。

說到死,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的法則。佛教對死亡稱為「往生」,讓人感到生命不是死亡就算結束,因為在佛教看來,死亡只是肉體老朽後的淘汰,生命可以依其心念、願力,往生到更善、更美的去處。

信仰淨土宗的信徒,相信往生以後還可以乘願再來,所以「往生」一詞,讓人對生命懷有無限的希望。因此,對於往生,早也好、遲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因為生了必然要死,死了還會再重生,能夠有此體認,生死也就沒有什麼值得掛礙的了。

雖然,苦是人間的實相,但是認識了苦的真義,我們可以轉苦為樂,可以轉迷為悟,重點是我們要會轉。所以我現在把「生老病死」,改為「老病死生」。因為把「死」擺到最後,意味著生了會老,老了會病,病了會死,死了以後似乎就沒有了,讓人感到毫無希望,人生淒慘,也讓大家都怕死。

反之,「老病死生」的意義就不一樣了,老了會生病,病了會死,死了會生;生了就有希望,就有未來,生了會更好。


我覺得「老病死生」只是順序換一下,但對人生的觀念會有幫助、有貢獻。





圖/Unsplash

●生命在哪裡

生命在哪裡?有時候,我們會看到被斬成兩段的蚯蚓,頭尾各置於一處,切斷後的頭在動,尾也在動,那麼生命究竟在頭部,還是在尾端?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發現動的不是生命,而是能量,之所以會動,是因為一息尚存,還沒有用完。當有限的能量耗盡時,頭不會動,尾巴也不會動了。因此,生命不在頭部,也不在尾端。

佛教裡「涅槃寂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

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又好像一杯水,茶杯打壞了不能恢復,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薪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死。

人類的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就不會讓生死迷惑我們,而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行於佛道之上,那麼生死對他而言,已經無法產生威脅了。





圖/123RF

●重新認識生命

死亡,你怕嗎?

同樣的,我再問你:回家,你歡喜嗎?

古人說「視死如歸」,死亡就等於回家,回家是應該歡喜呢?還是可怕呢?這是值得我們去省思和辨別了。

在佛教裡,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人是死不了的,人生是圓形的,生死是循環的,所謂「老病死生」,生了要老,老了要病,病了要死,死了又要再生。等於空間有東西南北,你依循著東西南北轉,轉了一圈之後,還是會再轉回來的。就例如,現在我要向東去,從桃園機場搭機前往紐約,飛行十八小時,就可以到達,如果再繼續飛行,也一樣經過十八個小時,一定又是回到桃園;環球旅行,到最後就是回到原點。

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這是必然的。只是我們人往往愚痴不懂,當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全家大小都是給予祝賀:「喔!生了兒、生了女,弄璋、弄瓦了!」其實,生了必定要死,死亡並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時候才知道,從出生的那一刻就
知道會死亡。

同樣的,死了以後又會再生,既然會再生,人又何必要悲傷呢?所以,對於生死問題的看法,我們要重新估定它在人生裡的價值。

就好像我們的心,有生、住、異、滅。一個念頭生起,還沒能停留,它就變化了、消滅了,緊接著又是另外一個念頭的生起,念念不停。生死也是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不停的。又例如,季節有春、夏、秋、冬,冬天來了,還怕春天會很遠嗎?

物質有成、住、壞、空,有了一個空地,就可以建一棟大樓;大樓壞了,有了空地,又可以再重建啊!地球上,多少人起高樓,也有多少高樓倒塌了又再起,不都能看得出生死、生滅就是這樣一個循環嗎?




圖/Pexels




●樂觀面對死亡

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認為我還會再來做和尚,甚至,我也曾經勸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說:「來生,你還是去做主教,我也再來做和尚。」因為我們有這樣的目標,就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單國璽樞機主教在癌症末期時,還做了一趟「生命告別之旅」,真正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態度。

此外,我覺得人之害怕死亡,除了不知道自己死了要去哪裡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把這個身體的器官功能的停止當作是一種死亡,也就是說,有了身體能夠活動叫做生,身體不能活動、呼吸叫做死。這是一般對生死的定義。

但是,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是不死的,他只是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而已。 就像是水,同樣的水,放到冰箱,可以是冰水、冰塊,加了粉,可以變成是布丁、粉圓,蒸發到天空,可以是雲層……水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過。也就是說,雖然外在流轉的形體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因為緣分的關係,到各種空間不同的示現罷了。

所以,我們在生死之前,就等於在移民之前,要先作好準備,了解自己未來的資糧豐富、不豐富。假如說,你在死亡的時候沒有目標,或者也沒有資糧,就好像犯了刑法要充軍,究竟要充到什麼地方、會有什麼樣的遭遇,你都不知道,那當然是會感到很可怕的了。

所以,從佛門來看,我們在六道裡輪迴,假如千千萬萬億億年地追算起來,所有世人、一切眾生,誰沒有做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呢?誰沒有做過我們的妻子兒女呢?如果這樣一想,其實普天下之人,不管你是哪個種族,不管你是哪個國家,不管你是哪個區域,都是有緣人,都是曾經與我有過關係的。所以,佛教講「因緣」、講「緣起」,大家都生存在「緣起」裡面,緣聚則生,緣滅則散,緣起緣滅;這個「緣」的道理,才是生死的關鍵、生死的中心。

也因此,佛教有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在人間,都叫你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了,未來關係就良好;少與人結緣,將來必定到處不便。所以,你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不是重要,不過,你行善、行惡,你結緣、不結緣,對自己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一句,宇宙間所謂「真理」,都在一個「因緣」裡面,能參悟「因緣」,就能透徹這個宇宙萬有的種種一切。





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往生真義

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觀念慢慢在進步,過去人死了叫「逝世」,現在大都稱作「往生」。其實,往生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生到別處去。

生命就好像時辰鐘一樣,週而復始,死了還會再回來。佛教所說的「往生」一詞,具有很深的意義,主要是告訴我們,生命不是死亡就沒有了,死亡只是肉體老朽後的淘汰;生命可以依業力、願力,往生到更美好的善處去。所以一般修行有悟的人,對於人之生死,看得非常平淡。信仰淨土宗的人更主張,往生以後還會乘願再來,所以「往生」一詞,給予生命改變的空間,讓人對生命懷有無限的希望。

世間上,凡是流動的生命,從此處遷徙到他處,都可以稱作「往生」。如調職換工作,此處的職業告一段落,「往」其他地方就業,維持「生」計;還有移民,此地不適合居住,遷「往」他處居住「生」存。

「往生」是週而復始的開端,不是最後的終點站。就像人走路,後面的一步你不捨棄,怎麼能向前一步?安然往生不是修行淨土宗的人才需要,每個人都須有往生的學習心態;如此,生時能得安然,死時必得大自在。




圖/123RF

●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肉體的生命;

二、大眾的生命;

三、超越的生命;

四、不死的生命。



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

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的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圖/資料照片



●人生無量壽

我倡導「人生三百歲」的思想。


但一個人怎麼可能活到三百歲呢?


回想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之後,便將自己奉獻給社會大眾,一生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比別人還要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除了在殿堂、教室講說弘法、會客談話、錄影外,在走路、下課的空檔,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寫稿、看書閱報,每天幾乎分秒必爭。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不就是「人生三百歲」嗎?

珍惜時間就是在儲蓄生命,因為生命不能虛度。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他能夠悠遊法界,將生命展現於無限的宇宙之間;不懂得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受鐘表指針支配,生命的能量渺小有限。

三百歲的人生,在佛法無量無邊的浩瀚中,那也只是一個短暫的理想,我們可以學習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將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我之中,透過各種服務奉獻,廣結善緣,造福社會,如此個己的精神不朽,也就等同創造了無量壽的生命。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

圖/資料照片

by 趙永祥 2022-07-12 15:22:53, 回應(0), 人氣(389)


              如何化解仇敵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



文╱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社會上難免有一些恩怨。你給予人家的恩惠,受者不一定把報答放在口邊;但是如果你的事業沾了別人的光彩,對方雖然沒有受到損失,然而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他可以把批評、毀謗掛在嘴邊。因此聰明的人,不但在事業上能有所成就,對人情恩怨也能善於處理、化解。關於如何化解仇敵,略述如下:

一、用語言化解:
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矛盾,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用語言來化解。但是有時候當事人直接面對面用語言溝通,可能效果有限;如果透過在公共場合,對不欣賞你的人,給他恭維、讚美,讓別人把話傳到他的耳中,讓他心生慚愧,覺得他對你有所誤會,你還能寬容他,如此他的怨氣可能就會消弭於無形。




圖╱新華社


二、用利益化解:
人都希望獲得利益,因此當別人和你有了嫌隙,你可以在逢年過節時,登門造訪,送他一點禮物。送禮時,尤其用心研究他的所好,如他喜好飲食,可以送一些上好的食品,或是各種時令的新鮮水果;如果喜好藝文,不妨送他一些書畫,或特殊紀念物品。你能謙虛的,經常表示你的禮敬、謙讓,如此再大的怨仇,都能化解。


三、用老病化解:
一般人都有幸災樂禍的心理,你榮耀,他嫉妒,你艱困,他同情,所以世間的人情,不宜飽滿高漲。假如你的冤家仇敵太多,可以經常告老稱病,或說被偷遭搶。消息傳到對方耳中,他對你的不幸遭遇,也會油然生起同情之心,如此就可以消除他的嫉妒之心,自能為你消災免難。


四、用提拔化解:
對方嫉妒你的財富,看不起你的身分,或是因為沒有受過你的利益,心有不甘。這時你想化解他對你的怨恨,假如你有辦法,可以對他的家人,乃至身邊的關係人等,或介紹職業,給予利益,或提拔他,讓他有機會升遷。如此他在感動之餘,也能把心中對你的一腔怨恨,化解消除。




圖╱unsplash


五、用宴客化解: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杯酒消冤仇」,當你感覺有人對你不懷好意,甚至充滿敵意時,你可以設宴請他的朋友,藉機邀約他共同參加,用行動表達你的善意,讓他覺得你也是可以結交的朋友,並不是他想像中的孤傲,難以親近,可能他也會改變觀念,對你親近,表示友好。


六、用低調化解:
大部分事業有成的人,往往容易樹敵。別人對你的怨仇,或因嫉妒、誤會,或因旁邊的人傳話不當,都可能成為仇敵。如果你做人、行事高姿態,對方會更加覺得你氣勢凌人。如果你做人、行事都很低調,例如朋友的宴會,你習慣坐在邊上,不要居中高坐;走路走在末後,自我謙讓,表示自己不是老大;在大眾聚會的場合裡,談笑中有意無意的宣揚、讚美別人的特長,讓對方感到你無懈可擊、無嫉可妒,那麼別人對你也就沒有什麼無法化解的怨氣了。

總上六點化解仇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釋出善意,才有可能化敵為友。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萬事》





【為人處事12條持守原則】

 
1,擠不進的圈子,不要硬擠,難為了別人,做賤了自己;

2,跨不過的門檻,不要硬跨,跨過了是門,跨不過就是坎;

3,做不來的事情,不要硬做,換種思路,也許會事半功倍;

4,拿不來的東西,不要硬拿,即使暫時得到,也會失去。

5,人常會站在岔道口上徘徊,只要走錯一步,就可能影響一生的前程。

6,在沒人知道自己付出的時侯,不要表白;

7,在沒人懂得自己價值的時侯,不要炫耀;

8,在沒人欣賞自己才能的時候,不要氣餒;

9,在沒人理解自己志趣的時侯,不要困惑。

10,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不被理解也未必不幸。

11、做人低調一點,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

        做事高調一點,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12、認識一個人靠緣分,瞭解一個人靠耐心,

        征服一個人靠智慧,和睦相處靠包容。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

求而不得,我亦無憂。

凡事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是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能盡多大力就盡多大力,能做怎樣的努力就去做怎樣的努力。

也許你現在的狀態並不如意,疲憊、迷茫經常毫無頭緒的襲來,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懷疑自己,甚至自暴自棄。

人力有時盡,

有時候,人生總會遭遇難以掌控、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時候,不要求全與過度責備自己。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應該坦然接受,就是聽天命。



by 趙永祥 2021-04-29 05:57:02, 回應(0), 人氣(500)
                      

文/星雲大師

忙,是多數人的生活形態,只是每個人所忙的事情不一樣。有的人為國家忙,有的人為社會忙,有的為家庭忙,有的人為自己忙。當然,士農工商各界也都在各自的本位上,為教學忙,為著作忙,為採訪新聞忙,為演藝事業忙,為農工商業的生產忙,甚至勞動階級的人,也都為了上下班而忙。

忙,是整個人類所不能少的生活。主婦為了家務忙,學生為了讀書忙,少年男女為了談情說愛忙,甚至悠閒的人為了出外旅行忙。人要不忙,除非他讓金錢去替自己忙;再要不忙,兩手一攤,雙腳一伸,跟死神打交道,就不會忙了。






關於「忙」,也有不同的層次,略述如下:

一、氣定神閒的忙:

同樣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團混亂,忙得很辛苦;有智慧的人,按部就班,忙得氣定神閒。所謂「人忙心不忙」,有的人懂得交辦,有的人懂得授權,有的人懂得分工,有的人懂得指揮;很多複雜的事物,經過能幹的人,化繁就簡,提綱挈領,雖然事情多,但一點也不覺得忙。因此,懂得「忙中偷閒」的人,就是再忙,也有安閒的時刻,不至於忙得討厭生活討厭忙,反而喜愛忙,從忙的當中,只覺得人生很充實。這樣的忙,人生會活得很有意義。



二、心浮氣躁的忙:

有的人不會忙,做事沒有條理,不分輕重,也不分先後,只是亂忙一場,忙得自己心浮氣躁。我們看蒼蠅、蚊子,投窗想要尋找出路,但是牠一直猛撞玻璃,不知道旁邊有空隙可以鑽出。我們再看成群的螞蟻,忙著奔來跑去,但牠們有分工,有訊號,有指揮,牠們忙得有條理。有的人跟盲衝瞎撞的蚊蠅一樣,口口聲聲說忙,但是亂忙一場。人要懂得依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去做,讓自己忙得舉重若輕,才不致於忙得心浮氣躁。





三、開開心心的忙:

忙是生活的意義,忙是生命的動力,忙的人生是驕傲的人生。你看,工商大亨哪個不忙,官員領導們有誰說他不忙。忙帶來生活的充實,帶來生命的意義,帶來事業的成就,帶來財富的增加。人要忙,而且要忙得歡喜,忙得快樂;假如一個人不肯忙,表示他的生命已經沒有光彩了。忙是有用,不忙就沒有用;沒有用的人生,誰會在乎他的存在呢?所以人要開開心心的忙,為充實生活而忙。



四、不甘不願的忙:

有的人忙得心不甘情不願,那是最苦的人生。忙得不甘願的人,必然是他沒有從忙中得到快樂,沒有體會到身心寄託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麼呢?當然,有的人會說:為誰作嫁為誰忙?因為他不懂人生為什麼要忙,當然不甘願幫人家的忙。其實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幹的活,你幫人家的忙,就是幫自己的忙,所以不願意忙的人,應該轉化一個觀念:一切為人忙的事,對自己都有利益,例如可以升官,可以升級,可以得獎,甚至可以放慰勞假。假如你能想到一切的忙,與自己的未來都有關係、有幫助,甚至你懂得忙就是營養,忙就是力量,忙就是成就,你可能反而會問:人生為什麼不要忙呢?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37‧人間萬事3》






by 趙永祥 2018-10-05 05:43:19, 回應(0), 人氣(1063)



星雲大師現代詮釋-無常觀


by 趙永祥 2017-05-14 21:36:40, 回應(0), 人氣(1078)

星雲四書. 

1. 談智慧

2. 談處世

3. 談幸福

4. 談讀書
by 趙永祥 2017-04-11 08:35:51, 回應(0), 人氣(1024)


             宗教信仰 同中存異 異中不必求同


  文/星雲大師       圖/陳碧雲     

  摘自二○一五年六月中華傳統宗教總會成立大會講話

人類很了不起,很謙虛,從過去神權時代,到君權時代,到現在的民權時代,始終信仰著各行各業很多的神明。在台灣,士農工商各界都有很多的團體組織,可惜民間普遍信仰的神明卻都散居在各地,沒有一個會,讓大家共聚一堂。

數年前,我有一個因緣到澳洲去,澳洲一位參議員問我:「哪一個宗教的神明、教主最偉大?」我就說:你所信仰的、最歡喜的那一位神明就是最偉大。因此,每個人所信仰的神明,祂們都是一樣的,都是最偉大。

說到信仰,如果你信仰土地公,土地公就在你的心裡;你信仰城隍爺,城隍爺就在你的心裡;你信仰耶穌,耶穌就在你的心裡;你信仰媽祖,媽祖就在你的心裡;你信仰觀世音,觀世音就在你的心裡;你信仰佛祖,佛祖就在你的心裡。

我倡導「同中存異」,也就是說,同樣都是宗教信仰,但信仰的內容有所不同。不過,下一句則是「異中不必求同」,就是在我們的信仰當中,不必求大家都信仰同一個神明,如同在一個家庭裡,有爸爸媽媽、祖父祖母、兄弟姐妹、伯伯叔叔好多人,神明也有很多,大家可以各信各的。人有分別心,但神明沒有分別心,神明就好像燈光,這個也亮,那個也亮,而彼此光光無礙。

民間各種神明信仰,可以說是應人的需要產生。換句話說,這許多神明其實就在我們的心裡,我信仰他,心裡有力量,就能把問題解決。雖然台灣的人口不多,但是就因為廣大群眾都有民間神明的信仰,所以台灣社會還是普遍仁慈、講情義,非常可愛。

據我的了解,幾乎每一位神明都和佛教有關係。例如在台灣眾神明中,選票最多的媽祖,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仙公呂洞賓是黃龍禪師的弟子;關雲長是智者大師的弟子等等。

過去說「三教一家」、「五教同源」,佛陀紀念館不是佛光山的,是屬於所有參加神明聯誼會的大家共有,希望大家都能常回來!

(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

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不分種族,重視宗教信仰的和諧與包容

by 趙永祥 2017-04-11 08:34:59, 回應(0), 人氣(1128)


                                行三好


文/星雲大師       圖/法堂書記室

一九九八年四月,佛牙舍利從印度經泰國來到台灣,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廣場舉行「恭迎佛牙舍利顯密護國祈安法會」時,我邀請了時任副總統的連戰先生,共同宣誓「三好運動」,推動「三好」。二○○九年,又承蒙總統馬英九先生的支持,在佛光會於總統府前舉辦的慶祝「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大會」上,宣誓「三好」口號。

所謂「三好」,也就是佛教徒常說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簡而言之,也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過去,中國人經常都會對人說起:「你不要造業啊!不然閻王老爺可饒不過你呀!」也就是在說,人不要造惡業。所謂「造惡業」,在佛教講就是身體殺生、偷盜、邪淫,口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貪欲、瞋恚、嫉妒。相反的,你多造善業,奉行「三好」,就能為人生帶來幸福。

「身做好事」,舉凡修橋鋪路、和睦鄰里、為長者服務,或者倒一杯茶給人解渴、煮一餐飯給人止餓,乃至行車駕駛,不亂按喇叭、不橫衝直撞等等都是好事。

「口說好話」,比方你在公司裡服務,經常對人說好話:「董事長你好!」「總經理你好!」

「同事你好!」或許哪一天公司就因為你的態度良好,來了一道命令,說:「你來做個組長吧!」這也就是你待人好,所帶來的好因好緣了。

當然,除了身體要做好事,口頭要說好話,心也要存好念。一個人能夠行「三好」,也就是一個好人,做為一個好人,人家就會尊敬你,不會阻礙你,如此,人生自然就會幸福安樂。人人都能成為「三好」的好人,我們的社會不就更美好了嗎?不就是一個「三好」的社會了嗎?

所以,「三好運動」並不是佛教的,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你要做好人,還是要做壞人呢?都由你的身、口、意來決定。幸福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掌握在我們自己的口中,掌握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

三好信條─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是為好人

by 趙永祥 2017-04-11 08:34:04, 回應(0), 人氣(1023)


                          心的力量


文/星雲大師       圖/人間社記者     周雲

在佛教裡,一般的出家人都講究傳教,但我不傳教,我是辦教育的。在我認為,教育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教育。尤其佛教重視「自覺教育」,認為人要自己做自己的雕刻師,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就是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著手改變起。

三業當中,又以人的心念為關鍵。就如佛教講「念佛」,其實,佛並不要我們念他,念佛是要念自己的心,能讓自己的心與佛一樣,擁有好心好念,就可以改變一切。

有一天,一個父親帶著孩子去爬山,走著走著,小男孩不小心給石頭絆倒,摔了一跤。此時,疼痛萬分的小男孩,對那顆讓他跌跤的石頭卻生起了厭惡心,便對著它大聲說:「我恨你!」

聲量之大,使得對面的山谷立刻傳出了回音:「我恨你!我恨你!」

小男孩聽到「我恨你」,心裡倒反而害怕起來。父親見狀,就對他說:「孩子啊!你試著重新說『我愛你』!」

餘悸猶存的小男孩聽從父親的話,大聲說:「我愛你!」山谷馬上再傳出回音:「我愛你!我愛你!」

這一則譬喻故事,主要在說明心的力量之大,我們存的是什麼心念,對方就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這個世界,真正的寶藏不在海裡,也不在山裡,而是在人的心裡。心如同工廠,可以製造好的產品,像喜悅、快樂等,也可以生產不良的產品,如煩惱、惡心等等。因此,一個人要想過幸福的人生,「存好心」很重要哦!

(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


by 趙永祥 2017-01-05 23:21:13, 回應(0), 人氣(1123)


            人間藍海的領航者


自己讀經濟,用我們的言語來探討:
星雲大師是用什麼「經營策略」,以及什麼「商業模式」,創造遍及海內外的「佛光事業」?

更具體地問:
他如何把深奧的佛理變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
如何再把這些道理變成具體的示範?
又如何把龐大的組織管理得井然有序?
又如何能在五十八歲就交棒,完成世代交替?
又如何在交棒之後,在海外另創出一片更寬闊的佛教天空?
最後,又如何以其願力、因緣、德行,把佛教從一角、一地、一國而輻射到全球?

相識二十年來,一直在思索
星雲大師的領導模式與管理哲學。

星雲大師他如何能「無中生有」、「一有即無」?

星雲大師他或許會說:「我不懂管理,只懂人心」;

星雲大師「我不會命令,只會慈悲」;

星雲大師「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星雲大師「我相信:捨才有得」;

星雲大師「我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


二○○五年八月《藍海策略》與《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兩本書的出現,終於提供了關鍵性的解答。「藍海」不是政治符號,是一種機會無限的隱喻。

《藍海策略》一書指出:

企業(或任何組織)不可能永遠保持卓越,要打破這個宿命就是要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方向。它不再堅守一個固定的市場,更不能對舊產業緊抱不放;而是勇敢地另建舞台,另尋市場,另找活水,就會在新發現的藍海中揚帆前進。

當我們看到任何一個組織(從政黨到企業)不另找活水時,就會一個一個地在一池死水中衰退,終至消失。

開創藍海,要有四項策略:

(1)「消除」哪些習以為常的因素?
(2)「減少」哪些不必要的因素?
(3)「提升」哪些因素?
(4)「創造」市場上尚未提供的因素?

(1)與(2)在節省成本,以擴大需要;
(3)與(4)在創造「差異化」與「新價值」,以開拓市場。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近三年來橫掃企業界的藍海理論早已在大師與他的弟子身體力行下默默地推動:

● 一直在努力開創佛教的「新市場」;

● 與其他宗教常相往來,使「競爭」變得不相干;

● 創造出信徒及社會的新需求,保持領先;

● 以新的事業與願景,維持信徒的熱情及社會的信賴;

● 不斷提升內部人才的培育與外語能力,並且加強內部作業系統。

● 更以不同的說法語言、弘法方式、為教願心、證悟目標來傳播人間佛教。



這樣的用心、做法、效果,不僅符合藍海策略,更超越了藍海策略。
因此滿義法師所寫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即是人間藍海的中文版、宗教版;
更正確地說,星雲大師是人間藍海的領航者,已經啟航先了半個世紀。

(三)人間佛教的領袖

這段歷程正可以用來解釋,在台灣與華人世界推廣「人間佛教」的領袖,當首推星雲大師。我好幾次聽過他對「人間佛教」的解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當人間佛教透過各種方式與活動走進人群,以及走向國際時,追隨的人—信徒以及非信徒—都被他提倡的信念所感動: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他說過:「天下長輩都是我的父母,天下晚輩都是我的子女,天下人都是我的自家人。

應邀去宜蘭佛光大學參觀時,他對那邊的一幢幢大樓及一草一木如數家珍。我看到了他感恩的心願,當年他的講經弘法就是從宜蘭開始;同時也深刻體會到辦好一所高等學府所要承受的各種壓力。

大師常說:
「不怕吃虧,吃虧就是占便宜。」
甚至主張:「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每逢選舉,各路政治人物都要去佛光山,他都熱心接待。

除了推展人間佛教,大師近年來最憂心的就是台灣的族群和諧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近年來,他多次受邀訪問大陸,已經播下了愛心的種子,也已經逐漸產生人心淨化的功能。

他自喻為地球人。從他的高度與視野來看這世間的一切—大師的四句話是送給天下人最好的禮物: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

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

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


選自天下文化
by 趙永祥 2016-03-29 07:30:04, 回應(0), 人氣(1154)


星雲/我是哪裡人?

我想起曾經造訪的倫敦海德公園,在多少年前,有個招牌寫著:「中國人和狗不可以進入。」這是多大的恥辱。現在,我就在海德公園的邊上,接受了一間天主教的修道院,作為佛教的道場。我不信,英國人還要一直侵犯我們中國人……

星雲大師於福慧家園開示。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今年是2016年,我九十歲了。問我是哪裡人,我很難回以正確的答案。

我在1927年出生於揚州江都,因為家貧,當地的婦人家總怪我們貧窮,好像我們不應該生在那個地方,但是我的童年還是在揚州住了十二年。後來到南京出家,在南京左近像祖庭宜興、常州等地,也住了近十二年。

我在二十三歲到了台灣,最初都是做北部人為多,在客家的區域像桃園、中壢、新竹一帶居住;後來又到福建人的區域,在宜蘭北門口一個龍華派的小廟雷音寺落腳,住了二十六年,我就已經搞不清楚我是哪裡人了。

後來我從北部又到了南部。在北部,因為宜蘭臨近大海,我自我安慰「福如東海」,我到了南部,住在高雄壽山寺,又自我調侃「壽比南山」,我就更弄不清楚我是北部人還是南部人?不過我總想,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也是世界人。

在這九十年的歲月中,我經常雲水各處弘法。曾經有人替我統計,我每年為了傳教,合計里程繞地球二、三次。除了中國大陸、台灣之外,算起我在美國、澳洲、歐洲等地居住的歲月,總加起來也應該有十年、八年左右。

我是哪裡人?我到哪裡,感覺那裡的人都不認為我是當地人。好比在南京,我的同學裡他們也都各有集團,如泰州的和尚,東台、如皋的僧侶,只有我一個是揚州人,他們不肯讓我與他們合流。

到台灣來之後,最初有一些台灣的長老、前輩與我交誼很好,慢慢的在台灣發展,反而遭遇年輕的佛教人士和我有了距離。到現在,我已經住在台灣六十六年了,都說我是外省的和尚。

我是哪裡人?好像我在有華人的地區,大多都沒有認可我。例如,我在香港弘法三十餘年,香港並不歡喜說我在香港的緣分;我在馬來西亞,也有四、五十年的來往,馬來西亞少部分的人對三江人士(江蘇、浙江、江西)也不大歡迎。我到了歐洲、美洲、澳洲等地,他們都說我是中國人。不過,他們也比較開明、有風度。像我在美國,只要住幾個月以後,他知道我了,就給我們一個榮譽公民;我在澳洲,也有幾個城市頒給我榮譽公民證。甚至歐洲幾十個國家,我也記不清哪些城市給過我榮譽公民了。儘管如此,我自忖,我的鼻子又不高,我的眼睛也不藍,我又沒有頭髮,一襲僧衣,和他們都不一樣,心理上總問自己,我哪裡能成為他們的公民呢?

後來,因為在巴黎,眼看著中南半島那許多華人和一些難民的處境,好像沒有祖國,我就安慰大家:「我們就做『地球人』吧!」不過,那個時候在海外,也聽到中國大陸的廣播說:「全世界的華人同胞們、台灣的骨肉同胞們……」,大陸對台灣有這樣親切的呼喚,也感覺到大陸對台灣表示友愛。

在我的思想裡,我是「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在一個地方,就願意做那裡的人,為那裡奉獻服務。但是,人類大多有排外的心理,不大能接納外來的人士。其實,地球、世界都是公眾的,不是哪一個個人的,算起來,應該統統都是「地球人」,都是世間上的人。

我是哪裡人?說起來,我也只是地球上暫時的旅人,旅行一段歲月後,就要離開這個地球,因此,這個地球也不是我的。雖然我自許是「地球人」,其實也不太相應。

記得六十年前,我的戶口都在宜蘭,我對宜蘭的那塊土地,自覺應該有些許的貢獻。例如,後來我花了六十億元在林美山辦了佛光大學;我費了很大的力氣,接受了基督教辦不下去的蘭陽救濟院,後來成為仁愛之家,現在正花五億元在重建。我辦了好多所的幼兒園,我為青年人成立了青年會、學生會、歌詠隊,為他們辦了圖書館,也向教育部申請立案辦了光華補習班;我帶領多少宜蘭的青年到世界留學,現在他們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等等,但是宜蘭的縣、市政府,一直到前幾年,才感受到我的存在,在一個小型的集會上,宣布我是宜蘭榮譽公民,大概給我聊以安慰吧。我想,做哪個地方的人,是多麼困難哦。

三十年前在世界上走動,一般人都看不起我們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好在我一襲黃色長衫有少林寺武功的架式,沾了李小龍的光,許多歐美的人士,把我看成是李小龍的一派,認為我中國武功了得,才覺得他們對我還有一點重視。實際上,我心裡暗想,真是可憐,中國人只有李小龍嗎?

之後聽說,大學者胡適之先生得到近四十個博士了,他在美國的職業,也只能做到一個大學圖書館分館的館長,你說,中國人在外國求職多難啊!世界上,到處都有中國人,但大多操著社會中、下層的職業,如餐館、洗衣店、照相館等。

一直到後來,中國人才在外國得到各種獎項,如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以及這些年的高行健、莫言、屠呦呦等;加之,中國的年輕留學生,在當地努力打拚、勤於工作,表現相當優異。特別是中國人的勤奮,在有一些國家,甚至都還掌握了該國的經濟重權,所以地位也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尤其,現在大陸崛起,在世界上,慢慢的去除了「東亞病夫」的嘲諷,各種傑出人士的表現,都讓世人知道:中國人不可以小看了。

我想起曾經造訪的倫敦海德公園,在多少年前,有個招牌寫著:「中國人和狗不可以進入。」這是多大的恥辱。現在,我就在海德公園的邊上,接受了一間天主教的修道院,作為佛教的道場。我不信,英國人還要一直侵犯我們中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邱吉爾、羅斯福,以及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都有議論到,日本應該把東北和台澎金馬等群島歸還中國,但是,很多的野心分子,一直說台灣的地位未定論,真不知道他們的居心何在?

我是哪裡人?我自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說我是揚州人,也沒有錯,但現在走世界,也可以是世界人。正如憨山大師所說:「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也如所謂「出家無家處處家」,在這世界上,只要認識彼此的因緣關係,哪裡不是我的故鄉?哪裡不是我的家園呢?

但是世間很奇妙的,我是揚州人,揚州當初的鄉親並不歡喜我,反而其他縣市的人士歡迎我。我是出家人,在我的記憶裡,好像一些出家的同道不太接受我,反而一些在家的信徒對我的緣分很深。我是男眾,我感受到有一些男眾對我都不是很友善,但大部分的女眾對我的行事還能接受。我是一個比丘,但在佛教裡的比丘們,都經常批評我的過失,反而一些比丘尼和優婆夷,他們倒常常說我做人對社會的貢獻。我究竟做哪一種人才好呢?至今九十歲了,都不禁要懷疑,自己究竟是哪裡人呢?

最近,看到報紙上的民意調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對於台灣人與中國人之說,其中各有分歧,也都各有執著。不過,我覺得,以我過去在世界行走,拿著一個當時還不大受人重視的中華民國護照,至少我還是一個有國家的公民,我不是世界的難民。曾經,我看到印度的悟謙法師,不知道什麼原因,他沒有身分證明,成了世界難民,一生只有在菩提伽耶動彈不得,什麼地方都不能去。我就感覺到,世界無國籍的難民,哪裡都去不得,真是可憐。

現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如果說自己是中國人,我們還有個中國歷史、文化、祖先血源的背景,值得讓我們自己珍惜、自我尊重。當然,更不能否認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至少,中華民國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也還可以拿著「中華民國」的護照周遊世界。

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也不承認是中華民國人,我們究竟是哪一國人呢?你說我們是台灣人,台灣是哪一個國家?難道你要做台灣無國籍的人士嗎?難道你要把中華民國的護照交出去而做一個世界難民嗎?

我是哪裡人?經過了漫長歲月的自問,我想,我應該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中國人;我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孕育出來的中國人;我是在歷史長河中經過五千年澆灌出來的中國人。有人說,中國人過去叫「秦人」,後來又說「漢人」,也有說是「唐人」。大抵說來,一個朝代強大了,當然,我們要做這個朝代的人,也會感到自己的面上有光。

所以,當過去滿清政府衰微、中華民國勢力低落的時候,在海外的華人都說,他們是唐人、他們是漢人,總想以歷史的背景取得一點地位,來讓自己的存在稍有一些光彩。

現在,我也掛念,那許多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人,萬一他們把中華民國的護照燒毀了,他們要怎麼樣在世界走動呢?

我覺得,我是哪裡人都不要緊,等於天主教光啟社社長丁松筠神父跟我說:「星雲大師,假如你生在美國,你會成為美國一個很優秀的神父;假如我生在中國,可能我就是中國一個很好的和尚。只是因為我們出生的地方不同,你做了和尚,我做了神父。」

我也記得好友單國璽樞機主教,他在晚年的時候罹患了癌症,醫生告訴他只剩下半年的生命。他珍惜這半年的時間,就做了一次「生命之旅」,在台灣到處傳教,後來還寫成一本書叫《生命告別之旅》。

在新書發表會的時候,因為我和他有四十年的交誼,主辦單位也邀我參加,由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主持,還有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歐晉德等貴賓出席,現場有好幾百人參與。就有一些與會者形容我們是「當上帝遇見佛陀」、「當佛陀遇到上帝」。這個話的意思是,一個是天主教樞機主教,一個是出家僧侶,兩個不同信仰的人士,也能可以這樣齊聚一堂。

我在致詞時有感而發,就說:「單主教,你出生在靠近黃河的河北,是黃河之水孕育你成長,做了一個中國優秀的樞機主教;我出生在南方揚子江邊,揚子江的水也孕育我成為一個出家人。我們兩個人現在到了台灣來,同時受著台灣父老兄弟姊妹的資援,讓我們能可以各自傳教弘法、能可以從事我們的信仰傳承,所以我們今後,你還是發願來生再做一個主教,我也發願來生再做一個和尚。我們就各自為自己努力吧!」

是哪裡人?是和尚?是主教?是神父?是修女?是比丘尼?什麼身分都不重要,生命,只要存在,才是最重要的。

尤其,這個世界很開明,你歡喜美國,可以移民到美國,就做美國人;你喜歡法國,可以移民到法國去做法國人;你歡喜日本,可以移民到日本做日本人。所以,我們生居在台灣,只要安全、和平,生存無虞,我們就做台灣中國人,這不是很好嗎?

記得清朝順治皇帝有一首〈讚僧詩〉說:「我本西方一衲子,不幸生在帝王家;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能有這樣自在灑脫的胸襟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他是滿清開國的君主,生命能這樣看得開、看得破,實屬難得。現在,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做執著的人,不做對立的人,不做一隅的人,不做意氣用事的人,我們要做普世的人,我們要做和平的人。像美國紐約「和平女神」倡導的普世價值——和平,難道不值得我們嚮往嗎?

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是哪裡人?假如要問,外籍的新娘是哪裡人?外籍的姑爺是哪裡人?來台灣留學的青年是哪裡人?來台灣弘法傳教的神父、修女、修士、法師等宗教人士是哪裡人?還有全球企業界、工商界在這裡做生意的是哪裡人?小小的台灣,雖然只有二千三百萬人,也不只有來自百個國家以上的人士,這許多人究竟是哪裡人?說來,人要這樣分實在太見外了,最好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是台灣人,大家都是中國人。

假如世界上把地域的觀念都去除,大家都是地球人,不是很好嗎?再說,假如未來發生星際戰爭,你說,地球上哪裡還有什麼國家?地球人還不團結起來一起對星際表示抗拒嗎?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58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