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法寶講座(福慧家園)
by 趙永祥 2020-08-23 11:32:27, 回應(1), 人氣(1521)

   

佛光山第四十二季法寶講座

主題:潛能開發

主持人: 佛光山副住持  慧倫法師

文/人間社記者周圍輝 2020.08.23


字級
佛光山副住持  慧倫法師  圖/人間社記者  陳弼群



圖    陳宗興  圖/人間社記者  陳弼群



呂瑞芬  圖/人間社記者  陳弼群



趙永祥 博士   圖/人間社記者  陳弼群


地點: 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法寶堂
日期: 2020-08-16
講座主題:潛能開發
時 間:8月16日上午9:30至11:30
地 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法寶堂

主持人:慧倫法師(佛光山副住持)
與談人:
1. 陳宗興 居士(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資訊主任)
2. 呂瑞芬 居士(高雄師範大學兼任教師)
3. 趙永祥 博士(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
文/慧倫法師

佛經云:「人人皆有佛性」,每個人內在都蘊藏著無限的潛性,只要我們努力開發,潛能都可以逐漸發掘出來。人的潛能有四個方面:

第一、身體上的潛能:

可以擔當多少,是可以磨練的。例如挑擔、游泳、跑步的速度,甚至登山、攀岩的體能,經過慢慢培養、訓練,可以磨練擔當。

第二、思惟上的潛能:

經常自問自答,當有一天智慧開展以後,思想、理路一通,就能把思惟上的潛能發揮,就可以判斷是非、抉擇對錯。

第三、感性上的潛能:

感性的人,重情義,凡事懂得貼近人性,從人性出發,這些感性的潛能發掘出來以後,就容易心甘情願的對別人體貼、犧牲、奉獻。

第四、心意上的潛能:

我們的心地上有無限的寶藏,有無限的潛能,那就是每個人的佛性。如果我們能把內心的潛能發揮出來,就可以覺悟生命,就可以遠離煩惱,就可以不生不死,就可以證得永恆的生命。

人要如何開發潛能呢?

一、環境可以激發潛能:

一個人只要有不向環境屈服的毅力,只要肯奮發向上,艱難困苦的環境反能激發人內在的潛能。

二、希望可以鼓舞潛能:

人是活在希望裡,有希望的人生,生命就有意義;有希望,就能鼓舞人生,就能開發潛能。希望賺錢謀生,「希望」就能鼓舞你求得謀生的能力。希望讀書向上,只要你有希望,埋首苦讀,「希望」就會鼓勵你,開發你內在的潛能,順利達成自己的願望。

三、立志可以發揮潛能:

只要肯立志,並且不斷的砥礪自己的志願,鍥而不捨的努力,志願會激發潛能,讓你的潛能充分發揮,達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標。

四、好勝可以創造潛能:

人都有榮譽感,都有好勝心。田徑選手、打籃球、踢足球,使出渾身解數,為了好勝,自能激發出比平時更高的能量,奔跑全場,久而不疲,也都是由於好勝心,故能激發潛能,迭造佳績。

一個人鍛鍊身體,使自己健康,精力充沛;鋼鐵要堅固耐用,也要經過澆鑄鍛鍊。可以透過六心的修行訓練自己意志堅定,調伏習氣,做一個身心自主的人:

第一、用捨心廣結善緣:

捨,才能包容他人。世界所以動亂不息,就是因為世人都不能「捨」,以捨心結緣,就能有一個圓融和諧的世界。

第二、用慈心福利人群:

馴服心中竊取功德法財的盜賊,從消極的不攀緣,做到用慈心來造福人群、福利社會,就可以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第三、用信心開發潛能:

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個本性潛能是內發,而不是外求。用信心開發自我的正見、誠信、良善等潛能,這才是真正的無價寶。

第四、用淨心遠離貪欲:

以慈悲喜捨、慚愧感恩心淨化,遠離貪念色欲煩惱。

第五、用禪心安頓境界:

無人我對立,不計較、不執著;自然、包容、安住,有了禪心,不會分別你我得失,對毀謗、嫉妒、障礙不動心,而坦然和風趣。

第六、用慧心觀照空性:

洞悉真理,明白道理,「般若」不同於世智辯聰,般若觀照,把心從根境的虛幻中超拔出來,自然能享受自在的人生。

****************************************************************************************************************************
第42季法寶講座-- 主題: 潛能開發
【人間社記者 周圍輝 高雄大樹報導】 2020-08-23

圖說:
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說,懂得開發自己的潛能,就是能人。
人間社記者陳弼群攝


文/人間社記者周圍輝

八月十六日法寶堂舉辦法寶講座,主題「潛能開發」,由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主持,與談人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資訊主任陳宗興居士、高雄師範大學兼任講師呂瑞芬、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趙永祥,帶領與會大眾探討內在無窮盡的潛能寶藏。

潛能每個人都有,但看如何開採,並說明「潛能開發」是實現自我、認識自我,

最終就是要開發出無窮盡的佛性。

慧倫法師以星雲大師文章〈開發潛能〉,說明人內在有很豐富的潛能寶藏,尚待開發。

至於如何開發?大師有四點看法:

一、身體上的潛能,可以磨練擔當。

二、思惟上的潛能,可以判斷抉擇。

三、感性上的潛能,可以體貼犧牲。

四、心意上的潛能,可以覺悟生命。懂得開發自己的潛能,就是能人。

陳宗興以「網路程式開發與六度波羅蜜」為議題,他提及自己常常思考「我是誰?」想變成

一個怎樣的人?踏入社會後工作壓力加大,為了更新自己,每天大量閱讀學習,增進專業知識

及技術,每件事情都要經過仔細精算及確定意圖。隨著時間推移,自己理性增強了,

但漸漸失去原有的柔軟心,在人際關係上出現了障礙。陳宗興希望自己保有一顆柔軟心,

於是嘗試開始智慧布施,從捨得中獲取喜悅。也體會到因為布施,讓自己有更多成長空間。

呂瑞芬論述「從美感與生命教育談自我實踐」,說明好的老師要能看見學生具有無限潛能的

寶藏,並且幫他開發出來,成為學生生命中貴人。潛能開發就是自我實現,從自我探索中認識

自我,從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從「看見自己,看見需要」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調整自己內心的過程是一種修行,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自己,明心見性。

他說,教育是「引導每個人走向自己的輕柔過程」,需要引導及陪伴,目的是要自我實現,

方法則是要透過教學與輔導。而「美感教育」的內蘊,是「啟發靈性、感性、創造力,

找回失落的感性,發現自我意義,找到生命的定位,以及如何欣賞別人。」

美感教育可以說是一連串發現的歷程,唯有勇敢做自己的人,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趙永祥談論「《金剛經》與潛能開發的關聯」,他說人有無限潛能,

「危機往往即是轉機,是激發潛能好時機。」調整自己,永遠勝於改變別人。

潛能開發可以藉由《金剛經》六度波羅蜜,為潛能激發之助緣。潛能開發有四項特質,

即「智力商數、情緒商數、逆境商數、快樂商數」,其中「逆境商數」高的人,

遇到逆境時會有成長的機會。

他以真實個案做分享,南華大學一名馬來西亞籍學生,屢次參賽都失敗,並不氣餒,繼續努力

,終於榮獲勞動部發展署「一○七年勞動部青年創業競賽冠軍」。

另一名來自尼泊爾的學生隻身來台就讀,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適應上遇到困難,

得到許多人幫助,感受到台灣最美的就是那分善良的心。另一位學生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

因為母親從不放棄的陪伴,得以持續學習,並獲校長親頒「勤奮向學獎」。

最後,慧倫法師以六祖惠能大師「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宋代理學家朱熹的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做結語,

告訴大眾要心靈澄明,須不斷求新求變,獲取新知,方能明白。
連結網址

01.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epaper/

109年8月23日人間福報 第 08 版 A8 


02. 潛能開發

文/人間社記者周圍輝   |2020.08.23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95240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y 趙永祥 2019-02-27 09:52:58, 回應(0), 人氣(2656)



福慧家園第三十六季系列:人間佛教幸福百法


講座主題:情緒管理



福慧家園第三十六季主題系列:人間佛教幸福百法

時 間: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

地 點:藏經樓─法寶堂

主持人: 慧昭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 

與談人: 覺華法師(慧慈寺住持) 


     劉招明(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

 
     趙永祥(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講座主題:情緒管理


《人間萬事》脫困之道


文/慧昭法師

七情六欲是人類與生俱來,只要是人都有情緒,情緒如果沒有管理好,除了為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破壞彼此之間的情感,嚴重者,將演變成為人世間的悲劇,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安危。明末吳三桂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搶走,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結果整個明朝江山就這樣斷送掉了。

法國英雄拿破倫:「我雖然能夠戰勝千軍萬馬,但卻降伏不了自己的牛脾氣。」星雲大師:「情緒不穩的人,就像天氣一樣,情時多雲偶陣雨。有情緒的人,就好像工廠裡的機器不順,有時運作正常,有時故障連連。過分情緒化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示;情緒化的人大都是非不分、事情不明。歷代暴虐無道的帝王將領,大致說來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由此可知情緒管理的重要。

一般人對於情緒管理,大致可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的是「身不遠離、心遠離」,這是佛菩薩、禪師的境界,也是最佳的情緒管理高手,如彌勒菩薩:「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第二是「身遠離、心遠離」,能夠做到這一點,那IQ跟EQ都不錯;第三是「身遠離、心不遠離」,能夠做到這一項,那EQ還算不錯;最糟糕的是「身心皆不遠離」,人世間很多悲劇皆由此而生。

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⒈以幽默來化解情緒

幽默是人與人之間最佳的潤滑劑,有幽默就沒有紛爭,有笑聲就沒有戰爭。



⒉以禪定來掌控情緒

我們如果有禪定力,就能夠掌控情緒,同時也能降伏煩惱,生活就能夠自在解脫。



⒊以忍辱來對治情緒

我們之所以會時常對眾生起瞋恨、發脾氣,那是因為慈悲心不夠。如何增加自己的慈悲?修忍辱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時也是對治情緒的妙方。《大智度論》:「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



⒋以智慧來解決情緒

話說有位女士,有一天在公園看到一位老先生拿食物餵鴿子。此女很生氣的地對老先生說:

「你怎麼那麼浪費,你不知道現在非洲有很多飢民都沒有食物吃嗎?」老先生:「是啊!我也知道非洲有很多飢民,所以我先把鴿子餵飽了,再讓牠們飛到非洲去給那些飢民做食物!」多麼有智慧啊!不但化解了彼此的對立,也解決了自己的情緒。

星雲大師:

「當一個人能夠把情緒管理好,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在十法界中,佛陀是最佳的情緒管理高手,如有人罵佛陀、毀謗佛陀,佛陀皆不為所動。弟子問佛陀如何做到的?佛陀:譬如有人要送禮物給你,你不接受,禮物不就退回原處了嗎?冀望人人都是情緒管理高手,心地柔和、自在解脫。


網站報導


佛光山人間通訊
https://www.fgs.org.tw/fgsfuhouse/04.html


精彩活動相片
http://isites.nhu.edu.tw/yschao/album/129


人間福報
福慧共修會 A9 版
出刊日期:108年3月3日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2.aspx?unid=543791






 

 
附件:
1.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36季共修會- 談情緒管理 (1080224)- 人間通訊社.pdf
2.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36季共修會- 談情緒管理與談分享(1080224)-人間福報(1080303)出刊.pdf
3.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36季共修會- 談情緒管理與談分享-南華大學趙永祥博士-1080224.pdf
4.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1-1080224.jpg
5.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2-1080224.jpg
6.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3-1080224.jpg
7.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4-1080224.jpg
8.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5-1080224.jpg
9.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6-1080224.jpg
10.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7-1080224.jpg
11.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8-1080224.jpg
12.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09-1080224.jpg
13.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0-1080224.jpg
14.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1-1080224.jpg
15.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2-1080224.jpg
16.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3-1080224.jpg
17.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4-1080224.jpg
18.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5-1080224.jpg
19.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6-1080224.jpg
20.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7-1080224.jpg
21.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8-1080224.jpg
22.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19-1080224.jpg
23.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20-1080224.jpg
24. 福慧家園共修會演講照片-談情緒管理21-1080224.jpg
25. 福慧家園受邀與談-情緒管理-1080224.jpg
26. 福慧家園第36季修道會會後合影01-慧昭法師主持- 談情緒管理(1080224).jpg
27. 福慧家園第36季修道會會後合影02-慧昭法師主持- 談情緒管理(1080224).jpg
by 趙永祥 2016-09-18 01:25:21, 回應(0), 人氣(1199)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主題-迷悟之間-談得與失(2016/4/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5ULluLuoo&list=PLPQKyB_IbJJMoBOPpH_XqjOBNnncKSC50
by 趙永祥 2016-07-18 21:36:17, 回應(0), 人氣(1246)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主題

         迷悟之間- 談「得 與 失」


                     

圖說: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提供


  • 圖說:覺乘法師。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郭明傳。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趙永祥。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提供

   圖說:郭明傳。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圖說:南華大學 趙永祥 博士。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光山福慧家園4月10日共修會主題「得與失」,
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主持,邀請妙法寺監寺覺乘法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郭
明傳及南華大學財經系教授趙永祥與談,藉由學佛因緣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教導
大家學習如何以一份平常心、用智慧來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知足第一樂。」
心保和尚表示,內心的法財、本自俱足,面對境界不要患得患失,在得與失之
間,可考驗個人的智慧,平常心是「道」,沒有分別是一種智慧,有平常心,才
會有平等心,要學習在得、失間找到一條智慧的出路,遇到考驗,只要心念往好
處想,所感受的就會是美好世界。 


覺乘法師表示
人與人相處,不要總是去爭輸贏與得失,與家人爭、親情就沒了;與朋友爭、朋
友就少了;與情人爭、感情就淡了。爭的只是一口氣,失去的卻是全部,若能明
白因果關係,就不會再與人爭。

覺乘法師除了感謝佛光山讓父親能安住身心、安享晚年之外,也說明佛教需要人
才,星雲大師以制度領航,培養許多佛門龍象加入弘法行列,出家後走入大家
庭,在大眾中是一種考驗,大師也教導大家,要以平常心與歡喜心來面對。


有錢就會快樂、就可以自在無憂嗎?
趙永祥提到,星雲大師曾說:「會賺錢是福報,懂得用錢才是智慧。」至於那些
行為會減損自己財物?趙永祥引用佛陀所開示智慧法語說明,沉迷賭博、不務正
業、沉於飲酒、結交惡友、沉溺妓樂與沉於怠惰等行為,都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信仰。」趙永祥以之前帶領南華財經系學生參加全國投資模
擬競賽,由於師生都保持平常心、沒有患得患失,而榮獲全國第二名的實例,來
印證「平常心即是道」。並以星雲大師所說「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
不起與放不下」來勉眾;最幸福的人,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人;最快樂的人,往往
不是最富有的人,快樂其實很簡單,簡單就能很快樂。


郭明傳表示
人生有得有失,得到不用太高興,失去也不用太難過,得與失是人生的轉折點,
要好好地面對、成長與學習,認真吸取經驗,生命才會精彩。他並以「國王因斷
指而死裡逃生、宰相因被關而免難」的故事來說明人生不用太計較得失,因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校園為何會有霸凌?
兼具生命教育講師的郭明傳談到,校園霸凌的原因主要是得不到父母與師長的關
愛,及失去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所以藉由霸凌來解決問題、得到成就、引起別人
的重視。因此,每當到校園演講「生命教育的十堂課」時,總是會以調整霸凌者
的心態為優先,勉勵大家要能自覺、走出自己的路。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
心保和尚也以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勉眾,培養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把自己融入眾
中,對得失不計較、對錢財不慳貪,就不會有太多煩惱,要用平常心來面對生
活、用智慧來處理問題。

【人間社記者 張彬彬 高雄報導】 2016-04-17
http://www.lnanews.com/news/%E5%BE%97%20%E8%88%87%20%E5%A4%B1.html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主題-迷悟之間-談得與失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ejgpG_LQs

by 趙永祥 2016-06-12 20:51:50, 回應(0), 人氣(1467)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6月12日講座主題: 生與死

         主持人:慧傳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



  • 非常精彩的一場共修會!

    福慧家園新增了 8 張相片
    4小時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6月12日講座主題:生與死
    主持人:慧傳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
    與談人:慧裴法師(佛光山都監院院長助理)、
    劉俊鵬居士(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
    戰淑芬居士(三好體育協會理事)、
    陳潤興居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學生)

    文/慧傳法師

    在出家的歲月過程當中,曾經為好多人做過告別式、為他們奉安,甚至於亡者往生了以後還要繼續撫慰家屬。這段期間,看到很多的生離死別,也看到很多家庭哀傷的苦痛,也有看到社會上一些不肖子孫的惡劣行為。因此,自己如何安心撒手人寰?家屬如何放心親愛的人離開人間?是我們的人生重要課題!

    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八說─我對生死的看法》說:「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歲數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說:「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佛陀的人間生活》說:「依佛教的觀點,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生滅變異,能夠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才是一種智慧。」大師這三句話值得我們大家去認識、深思,因為此已將生命的意義及價值說透了。現在我們從《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八說─我對生死的看法》一文,相信您就可以明白了。

    一、老病死生是必然的

    大師說:「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這是必然的,只是我們人往往愚痴不懂,當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全家大小都是給予祝賀:『喔!生了兒、生了女,弄璋、弄瓦了!』其實,生了必定要死,死亡並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時候才知道,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會死亡。同樣的,死了以後又會再生,既然會再生,人又何必要悲傷呢?所以,對於生死問題的看法,我們要重新估定它在人生裡的價值。」老、病、死本來就是生命因果的必然秩序,因為生命是緣生,也是生命的真如本性,我們活著必然就是如此。

    二、死如搬家不必畏懼

    大師說:「人是死不了的,就等於木柴燒火,一根木柴燒完了,又再燒另外一根木柴。一根一根的木柴雖然不同,就好比人生的階段不同,但生命之火是一直燃燒不熄的。」大師也曾經開示,「往生」就如同移民到另一個地方。因此,我們無需畏懼死亡,因為這只是肉體的滅亡,精神仍然延續著,生命之火是源源不斷的。

    三、確定歸宿不畏死亡

    大師說:「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二○○八年九月十一日單國璽樞機主教舉辦《生命告別之旅》新書發表會,星雲大師和單樞機相約,未來生生世世,一個仍做和尚,一個還是做神父,永遠一起為人間做義工。兩位宗教大師,已經了解生與死的奧祕,他們已經確定自己死亡的歸宿,因此不會畏懼死亡。

    四、具備資糧搬到好家

    大師說:「死亡就等於現在的移民一樣,從這一個縣城搬遷到那一個縣城,從這一個國家遷移到另外一個國家。當然,你要移民,也要知道自己的資本如何,假如你的資本很多,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可以購買華屋大廈,一樣地享受榮華富貴;假如你的資本不足,移民到另外一個區域,窮塗潦倒也就在所難免。」這一段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確定歸宿,下輩子是過著美好的生活,或是困頓的生活,取決於今生你具備了多少資糧。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今天能夠全球「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一切都是用自己的生命付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對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從「老病死生是必然的」、「死如搬家不必畏懼」、「確定歸宿不畏死亡」、「具備資糧搬到好家」去學習從當下做起,從改變自己開始,從而改變家庭、國家與世界,因為「從改變自己的生命開始,才是對的人生」。萬丈高樓從地起,我們一起向星雲大師學習吧!

      https://www.facebook.com/fgspm/
by 趙永祥 2016-05-18 10:37:02, 回應(0), 人氣(1217)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共修會主題:「得與失」

 2016/4/17|作者: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點閱次數:836|環保列印 
字級: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 心保和尚
  • 覺乘法師
  • 郭明傳居士
  • 趙永祥居士
  
上周共修會主題「得與失」,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邀請妙法寺監寺覺乘法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郭明傳及南華大學財經系教授趙永祥與談,藉由學佛因緣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教導大家如何以一分平常心和智慧,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知足第一樂。」心保和尚表示,內心的法財本自具足,面對境界不要患得患失,在得與失之間,可考驗個人的智慧。平常心是「道」,沒有分別就是一種智慧,有平常心,才會有平等心,要學習在得、失之間找到一條智慧的出路,遇到考驗,只要往好處想,所感受的就會是美好世界。

覺乘法師表示,人與人相處,不要總是去爭輸贏與得失;與家人爭,親情就沒了;與朋友爭,朋友就少了;與情人爭,感情就淡了。爭的只是一口氣,失去的卻是全部,若能明白因果關係,就不會再與人爭。

覺乘法師除了感謝佛光山讓父親能安住身心、安享晚年,也說明佛教需要人才,星雲大師以制度領航,培養許多佛門龍象加入弘法行列,出家後走入大家庭,在大眾中是一種考驗,大師也教導大家,要以平常心與歡喜心來面對。

有錢就會快樂、就可以自在無憂嗎?趙永祥提到,星雲大師曾說:「會賺錢是福報,懂得用錢才是智慧。」至於哪些行為會減損自己財物?趙永祥引用佛陀所開示智慧法語說明,沉迷賭博、不務正業、沉於飲酒、結交惡友、沉溺妓樂與沉於怠惰等行為,都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信仰。」趙永祥以之前帶領南華財經系學生參加全國投資模擬競賽,由於師生都保持平常心、沒有患得患失,而榮獲全國第二的實例,印證「平常心即是道」。並以星雲大師所說「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與放不下」來勉眾;最幸福的人,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人;最快樂的人,往往不是最富有的人,快樂其實很簡單,簡單就能很快樂。

郭明傳表示,人生有得有失,得到不用太高興,失去也不用太難過,得與失是人生的轉折點,要好好地面對、成長與學習,認真吸取經驗,生命才會精彩。並以「國王因斷指而死裡逃生、宰相因被關而免難」的故事,說明人生不用太計較得失,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校園為何會有霸凌?兼具生命教育講師的郭明傳談到,校園霸凌的原因主要是得不到父母與師長的關愛,及失去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所以藉由霸凌來解決問題、得到成就,引起別人的重視。因此每當到校園演講「生命教育的十堂課」時,總會以調整霸凌者的心態為優先,勉勵大家要能自覺、走出自己的路。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心保和尚也以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勉眾,培養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把自己融入眾中,對得失不計較、對錢財不慳貪,就不會有太多煩惱,要用平常心來面對生活、用智慧來處理問題。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34763
by 趙永祥 2016-04-25 19:03:27, 回應(0), 人氣(1382)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4月24日講座主題:進與退

持人:覺禹法師(圓福寺住持)

與談人:

吳萬益居士(南華大學管理科學院院長)

戴登鐘居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金剛總召)


覺禹法師的演講是非常有攝受力,也很能讓聽者得到佛法之法益!


本校管理學院吳萬益院長也是一位辯才無礙的學者,為人溫文儒雅,很受師生歡迎與愛戴!





福慧家園新增了 4 張相片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4月24日講座主題:進與退
主持人:覺禹法師(圓福寺住持)
與談人:吳萬益居士(南華大學管理科學院院長)、戴登鐘居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金剛總召)

文/覺禹法師

黑羊白羊都選在風和日麗的這天,要去獨木橋的那一岸辦事情,白羊朝西走,黑羊朝東走,走著走著,走到橋中間,他們倆就在獨木橋上碰頭了。白羊走不過去,黑羊也走不過來。

白羊對黑羊說:「退回去,退回去,快給我退回去!你知道嗎,我要過橋去趕集呢!」黑羊一聽,也把頭一抬說:「你退回去,退回去!你趕集有什麼要緊,我要過橋看我爺爺呢!」

兩隻羊都覺得自己的事情比較重要,誰也不讓誰,經過一陣僵持後,互相以羊角牴觸對方,終於雙雙落入河中。

大家耳熟能詳的黑羊白羊的故事,道出了進與退的意涵,誰真正占便宜?誰真正吃虧?表面上的退一步,也許就是困境的轉圜處。

佛教有一首人人可以朗朗上口的詩偈,勉勵我們在進退之間,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布袋,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

大師在星雲說偈中開示道:「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商場上,老闆都希望訂單越多越好,但如果訂單的量超過了員工所能負荷的範圍,趕製不出來,或為了趕工而品質不佳,反而影響了商譽。所以進與退之間,是需要智慧與價值觀來衡量。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當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與人面紅耳赤,甚至修書萬里,只為了爭一口氣。想當年叱吒風雲的秦始皇,今日已不復在人間。

人不是只有不斷地前進,適時地停下來,甚至於後退一步,都可以為人生帶來更多的收穫與驚奇。開車在路上,不是一昧地前進,有時也要因應路況的需要,左右轉或倒車,如此才能確保人生的旅程平安順利。拔河比賽,雙方都希望可以往後退,表示對方被我們牽制住了,越能夠後退的一方,就越能夠獲得勝利。

大師過去開創佛光山時,就是「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空為樂」的胸襟來建設,以後退的精神激發自己向前的力量。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退之間,成就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by 趙永祥 2016-04-12 07:16:37, 回應(0), 人氣(1296)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 - 共修會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講座主題:得與失



地點: 佛光山福慧家園
日期: 2016-04-10

主持人:心保和尚(佛光山寺住持)
與談人:
覺乘法師(妙法寺監寺)
郭明傳居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
趙永祥居士(南華大學財金系教授)


文/心保和尚

世間往往是得與失的循環世界,往往覆覆,煩惱叢生,患得患失,苦痛非常。得失之間,有人歡喜?有人悲傷?相信大家有過這種經驗。
大師在〈得失之間〉一文中說到:「其實,人生的過程,有得有失,得失參半:經商,有賺有賠;事業,有起有落;計畫,有成有敗;比賽,有勝有負;股票,有漲有跌;成績,有高有低;地位,有上有下;際遇,有好有壞。松柏竹梅,必須經歷風霜雨雪,才能茁壯成長;身而為人,怎能要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呢?」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可以看到對得失的全然接受。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可以看到得失之間的微妙變化之處。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更可以看到得失的般若智慧。得失之間也是互為關係的,捨得微笑,得到的是友誼;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心量。人間道理:有捨就有得,有得就有失。

萬法沒有恆常不變;有所求,即會有所落差,自然有所失望,得與失是念頭的轉變。大師的〈得失之間〉一文中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要在得失上太過認真計較,愛迪生因為被打了一個耳光,因而耳聾,所以能夠集中意志,發明電力,創造了人間美好的成就,你想,他的耳聾,是得呢?是失呢?

偈云:『麝因香重身先死,蛾因絲多命早亡。』能臣部下猜中主管的心事,也會遭嫉被害。你說,他的聰穎,是得呢?是失呢?

得失,可以說是人類事業上的考驗,不要因一時的得失影響一生的期許。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


得失!得失!石人奔名馳利,即使得到了全世界,卻失去了民心,又有什麼意義呢?


得失!得失!如果人人用來自我檢討,策勵未來有得無失,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無住,無所不住。」


日月處於虛空,更能發揮其威力,心中虛懷若谷,更是知其無遠弗屆,我們的心念,也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執意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那就能心住虛空,量遍沙界。所以,我們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關係,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


福慧家園的相片。
福慧家園的相片。
福慧家園新增了 2 張相片
3小時

得與失
作者: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

上周共修會4/10主題「得與失」,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邀請妙法寺監寺覺乘法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郭明傳及南華大學財經系教授趙永祥與談,藉由學佛因緣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教導大家如何以一分平常心和智慧,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知足第一樂。」心保和尚表示,內心的法財本自具足,面對境界不要患得患失,在得與失之間,可考驗個人的智慧。平常心是「道」,沒有分別就是一種智慧,有平常心,才會有平等心,要學習在得、失之間找到一條智慧的出路,遇到考驗,只要往好處想,所感受的就會是美好世界。

覺乘法師表示,人與人相處,不要總是去爭輸贏與得失;與家人爭,親情就沒了;與朋友爭,朋友就少了;與情人爭,感情就淡了。爭的只是一口氣,失去的卻是全部,若能明白因果關係,就不會再與人爭。

覺乘法師除了感謝佛光山讓父親能安住身心、安享晚年,也說明佛教需要人才,星雲大師以制度領航,培養許多佛門龍象加入弘法行列,出家後走入大家庭,在大眾中是一種考驗,大師也教導大家,要以平常心與歡喜心來面對。

有錢就會快樂、就可以自在無憂嗎?趙永祥提到,星雲大師曾說:「會賺錢是福報,懂得用錢才是智慧。」至於哪些行為會減損自己財物?趙永祥引用佛陀所開示智慧法語說明,沉迷賭博、不務正業、沉於飲酒、結交惡友、沉溺妓樂與沉於怠惰等行為,都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信仰。」趙永祥以之前帶領南華財經系學生參加全國投資模擬競賽,由於師生都保持平常心、沒有患得患失,而榮獲全國第二的實例,印證「平常心即是道」。並以星雲大師所說「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與放不下」來勉眾;最幸福的人,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人;最快樂的人,往往不是最富有的人,快樂其實很簡單,簡單就能很快樂。

郭明傳表示,人生有得有失,得到不用太高興,失去也不用太難過,得與失是人生的轉折點,要好好地面對、成長與學習,認真吸取經驗,生命才會精彩。並以「國王因斷指而死裡逃生、宰相因被關而免難」的故事,說明人生不用太計較得失,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校園為何會有霸凌?兼具生命教育講師的郭明傳談到,校園霸凌的原因主要是得不到父母與師長的關愛,及失去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所以藉由霸凌來解決問題、得到成就,引起別人的重視。因此每當到校園演講「生命教育的十堂課」時,總會以調整霸凌者的心態為優先,勉勵大家要能自覺、走出自己的路。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心保和尚也以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勉眾,培養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把自己融入眾中,對得失不計較、對錢財不慳貪,就不會有太多煩惱,要用平常心來面對生活、用智慧來處理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4%BD%9B%E5%85%89%E5%B1%B1-%E7%A6%8F%E6%85%A7%E5%AE%B6%E5%9C%92/216145718487552?pnref=story



https://www.facebook.com/fgspm2010/posts/955715971213618



by 趙永祥 2016-04-03 16:56:56, 回應(0), 人氣(1412)

福慧家園第二十三季共修會

貧僧有話要說二十五說 《我是一個垃圾桶》


地點: 佛光山福慧家園

日期: 2015-11-15


11月15日「共修課程」

主題 :我是一個垃圾桶(二十五 說 )

主持人:覺禹法師(佛光山嘉義市圓福寺住持)

與談人:

妙曜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務長)

趙永祥居士(南華大學財金系教授)


《貧僧有話要說》25說 我是一個垃圾桶


文/覺禹法師

何謂垃圾桶?

「垃圾桶裡的垃圾要能自我焚化,一些社會、人事等各種的變化球,也要懂得接招。

對於爭執、計較,處理的方法,沒有比忍耐更好的辦法了。」

大師在〈我是一個垃圾桶〉的文章當中,提到所謂的垃圾桶,就是在他一生當中,信徒和出家

弟子,好事很少向他報告,都是有苦難、煩惱、妄想、委屈、不平、貪瞋愚痴了,才找大師訴

說。大師覺得為什麼要到有煩惱的時候,才來找他呢?

處理垃圾的方法?

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信徒問大師:「您常說:『只要有佛法就有辦法。』

所謂的佛法、辦法,指的是什麼?」

大師告訴他:「慈悲、智慧、包容、平等、方便、善巧,就是佛法。」大師在心中設立一個焚化爐,當他人的煩惱垃圾來了的時候,立刻把它焚化,使之不要存在於心中。

1 放下:

放下才能再提起,也就是提放自如。一切的人事物,乃至佛法,要用就提起,不用就放下。

2 忍耐:

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對於爭執、計較,處理的方法,沒有比忍耐更好的

了。大師也有多次遇到信徒分家產的糾紛,大師屢屢為他們開示:

分家不能太計較,吃虧也是福。

3 用心:

處理家中的垃圾容易,但人有思想,有無明煩惱,所以處理人的煩惱垃圾,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舉凡人事問題、各式各樣難堪的垃圾,都是大師一生面對的處境。

4 化繁就簡:

兩岸的問題,要用愛與慈悲來解決。為人設想,人我立場互換,還有甚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呢?

近年來,大師要處理越來越多的變化球,如各黨派、各地、派系之間的糾紛,各種貪欲、無明,各種傲慢、瞋心。

大師謙虛的說,他處理這些問題,沒有多大的本領,只是能多為人著想,就能化繁為簡;

能肯吃虧,也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垃圾問題。佛陀以其平易可親的人間性格,解決大眾現前很多

的問題,因此所到之處,人人匍匐欣仰。

大師也以發揚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舉凡信徒有了家庭糾紛、人際不和,只要找到他,

他都本著佛陀平等、和諧的原則排難解紛,總要讓大家都能皆大歡喜,才覺得善盡己責。


*************************************************************
***************
1181觀看次
主持人:覺禹法師     圖/人間社提供



妙曜法師 圖/人間社提供



趙永祥居士 圖/人間社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許引玉

福慧家園上周共修會,以星雲大師著作《貧僧有話要說.我是一個垃圾桶》為主題,由佛光山圓福寺住持覺禹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務長妙曜法師、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教授趙永祥博士等與談,以自身經驗帶領大眾思考,如何在眾中當個清淨、自在的垃圾桶,及如何幫助自己、子女,與周遭親友掃除心裡的垃圾,不讓心中的煩惱、壓力扼殺健康和情緒。

人有諸多煩惱常來自於「想太多」,明明因緣未到卻已煩惱在先,可謂「自討苦吃、自尋麻煩」。覺禹法師幽默指出:倘若帶著煩惱過日子,就好比背著沉重的船在陸地四處行走;唯有學會「放下」,才能真正把內心的垃圾清空,重新再提起。

覺禹法師解釋:

「星雲大師雖形容自己是一個垃圾桶,但其實已在心中建置一個焚化爐,隨時將外來煩惱送進焚化爐。」對於每日來自四面八方徒眾的苦惱,大師總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秉持慈悲、智慧、包容、平等、方便、善巧等原則,替他人或自己解決煩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忍,就是認識、接受、處理、化解。」妙曜法師憶及自己得度進入佛門的因緣,即是聽聞星雲大師闡述「忍」字,而悟得生命中所有好、壞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事、物,只要用「忍耐」面對就能獲得解決。見他人生氣、不如法,也可祈願對方放下氣憤情緒,不計較、不比較,利用正向光明的祈願與思惟,得到心靈平靜。

妙曜法師從輔導學生的經驗中學習到,要幫助他人,就得站在當事者的立場和高度,感受對方的痛苦、難過,並需具備慈悲與智慧,才能免除自己反被影響;而面對學生種種突如其來的狀況,他說:「我祈求諸佛菩薩保佑,仗佛威神之力,使自己能冷靜思考、理性判斷,盡力協助學生克服困難。」

「垃圾有二種,一種是外部的環境垃圾,一種是內在的心靈垃圾。」趙永祥舉例,好脾氣的人遇到壞脾氣的人,脾氣跟著變差,此乃環境影響心境,導致不快樂,原因出自不懂如何清理外來的垃圾,任它在內心日積月累後,在心中發臭。我們應當學習星雲大師處理垃圾的方法:在心中設立焚化爐,當煩惱垃圾來時,立刻將它焚盡,讓煩惱垃圾不囤積在心裡。

趙永祥 博士分享:

煩躁若未處理好,會累積變成惱怒,甚至成為體內垃圾,導致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因此建議眾人,利用持誦「阿彌陀佛」聖號當作對治煩惱的藥方,並善用五帖佛光良藥:「忍辱、包容、放下、三好、四給」把諸煩惱化為智慧增長的重要資糧。


與談心得摘要(南華大學財務金融系 趙永祥)

佛法是人生的妙法,一個有法樂的人,就如同具備有各項武器的勇士,心境平和是他最好的裝

備,不論身在貧富貴賤的環境或面臨人我的稱譏毀譽等等,都可以用智慧去處理、去化解,去

克服、為自己與眾生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在從事教育工作近十八年期間中,常發現周遭的師生一旦煩躁若未處理好,會累積變成惱怒,

甚至成為體內垃圾,進而導致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心靈環保不得不去重視!



貧僧有話要說二十五說 《我是一個垃圾桶》活動相簿

http://isites.nhu.edu.tw/yschao/album/44


by 趙永祥 2016-04-03 16:49:10, 回應(1), 人氣(1237)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4月03日講座主題:苦與樂

主持人:心定和尚(泰華寺住持)


文/心定和尚

苦是人所要離開的;樂是人所要追求的。而人生有多少人能真正離苦得樂?

在大乘佛教教區,較少涉獵最原始的佛教聖典,《雜阿含經》可說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一定要認識身跟心的關係,以及心與外境接觸以後發展的過程情況。身與心的關係,常常為身而苦惱,常常為心而苦惱,由於心與外境的接觸產生了受、想、行、思、愛等。對於所愛的,得到而歡喜,不能得到就很苦惱。所以,人間佛教的基本就是要認識我們身與心的關係。心與外境的發展過程,這是最基礎的,發展以後,要克制就從持戒,能夠在內心衝動時修定。面對外境的吸引力,內心的衝動力,仍然是不容易降伏,要用智慧如實明白世間一切緣生緣滅,都是虛妄不實的,以此降伏內心的衝動,使定力能得到深入,深入定以後再引發無漏智慧,以無漏智慧再觀空性而得到解脫,這是最基礎且最根本,才是現生降伏煩惱、貪瞋癡的佛教,叫做人間佛教。

苦與樂,苦是什麼因緣而起?佛教是一個徹底的生命哲學,釋迦牟尼佛不做國王而出家的目的為何?是因為看到世間很多的苦,老、病、死、憂愁、擔心、罣礙、煩惱、害怕、恐懼,不是用權力、金錢可以解決的,不是用一般學問知識,乃至醫藥可徹底解決的,所以他去追求有何方法,可徹底解除人類的痛苦,所以出家。佛陀犧牲自己國王尊榮富貴去出家,追求一個方法、一個真理。他追求真理,思考人類痛苦流轉過程,發現因緣法、緣起法,而證明確實人間是苦。苦是有因緣積聚的,但苦是可以滅的,要滅苦是可以有方法的,是可以達到身心自在,解脫快樂的。

由八正道思惟生死的流轉,發現緣起法則,確認世間人生苦聖諦、集聖諦,利用佛法可達到滅聖諦,這是佛陀所證悟緣起法則,是觀生命的流轉過程。他證悟緣起法,認識世間是苦,苦是有原因積聚的,這集聖諦是由情愛追取留下「有」,記憶這些東西,就是投胎轉世的動力。如果能遠離錯誤的思惟,達到滅除種種的憂悲惱苦,純大苦聚一切皆滅。

四念處的身念處是要我們密護根門。密護根門在保護我們的行為,不要對色、聲、香、味、觸、法染著,這是《金剛經》的重點修行。它是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所修行菩薩道最好的一部經典,它最重要是具備大悲心。

《金剛經》一開頭就是大悲心,要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究竟樂。樂有現法樂:以往的衝動性、貪欲、瞋恨,現在都能降伏,不那麼衝動,而感到法喜充滿,這是現法樂。能夠現生知道完全五下分結斷盡(戒禁取結、疑結、我見結、貪欲結、瞋恚結),五下分結斷盡可達到不來果,現前可以自己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後有,絕對不可能再來投胎轉世的狀況,這就是現法樂,真正的現法樂,能確認自己生死輪迴已盡了。

來生樂:有些人追求來生樂,特別在家居士希望來生更富貴,有些追求涅槃寂靜樂,証阿羅漢果,現法樂除了身心輕安之下,又能知道自己進入涅槃,這是究竟樂。所以佛法基本上是要離苦得樂,佛陀就是因看到世間的苦,所以才要出家追求真理,徹底斷盡世間種種的苦。苦的因緣要認識,苦到底怎麼引起的?一切苦皆因「欲」而起。

《雜阿含經》裡的佛陀是人間的佛陀,平易近人、親切慈悲,舉出一經說明苦的根源:雜阿含經第九一三經(佛光九○五經)

有一村長請示佛陀:「世尊!我聞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苦沒。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

「現法苦集、苦沒」。意即:現生苦是怎麼來,現生苦是怎麼消滅的。村長拜見佛陀,說到:「我聽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現法苦沒,請佛陀慈悲為我說現法苦集、現法苦沒。」

佛告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

佛陀對村長說:「我現在問你,隨你的意思回答。聚落主!你認為如何?若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若不?」這意思是說:「村長!在這個村莊裡頭,假如有某個人被捉起來、綁起來、被打、被責備、甚至被殺,你的心會生起憂愁、悲傷、惱苦嗎?」

村長就對佛陀說:「世尊!亦不一向…」亦不一向,用現代話說:不是每個都這樣,也可以說是不一定的。不是每個人被打、被殺,我都會悲傷、苦惱。「若諸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於我有欲、有貪、有愛、有念,相習近者,彼遭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我則生憂、悲、惱、苦。」意思是:如果在這個村莊裡頭,跟我有常常往來,跟我有相當的關係,他被捉、被綁、被打,乃至被殺,我會起憂、悲、惱、苦。

「若彼眾生所,無欲、貪、愛、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打、責、殺,我何為橫生憂、悲、惱、苦?」我為什麼會生憂、悲、惱、苦呢?關我何事?

所以,佛陀就跟村長說:「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聚落主!於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不?」

村長!你的意思怎麼樣子?你所依靠的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你的心裡會貪戀、思念嗎?村長說:「不會的,佛陀!」佛陀就說:「村長!你意思如何?假如你看到或聽到,你們所依靠的父母,當時會生起喜愛、歡喜、興奮的念頭不?」村長說:「會呀,世尊!」

佛陀又問村長:「你的意思怎麼樣子?你所依的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不?」村長說:「當然會,佛陀!若我所依的父母無常變異,突然發生事故,死了,我幾乎要跟他一起死掉呀!哪裡只有憂、悲、惱、苦而已呢?」佛陀就跟村長說:「所以,你要知道,所有眾生的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

十二緣起的愛其實正確的是「欲望」,欲望有善法欲、雜染欲,追求真理、精進,這些都是清淨的欲,企圖要害人的就是雜染欲,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這些苦就是這樣。

聚落主聽了很歡喜。「奇哉!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能這樣善巧方便,用父母來做譬喻。我有依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時還,我以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 」

一切苦都是情愛所引起的。「我所依靠的父母跟我不住在一起,住在遠遠的地方,我經常寫信,託人帶信向其問安,假如沒有回覆,我心裡會憂慮擔心,如果發生無常、災難、事故變化的時候,我怎麼不憂苦。」佛陀說:「所有眾生,所有的憂悲惱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是因、欲是緣而生惱苦。」

※網路上有傳出哈佛大學推薦二十個快樂的習慣,錄出供人參考:

一、要有感恩

二、明智的選擇你的朋友

三、長養慈悲

四、不斷學習

五、做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六、做你喜歡的事情

七、活在當下

八、經常開懷笑一笑

九、多原諒人

十、常說感謝

十一、對善知識建立更多的互動

十二、信守承諾

十三、練習禪坐

十四、專注你所做的事情

十五、要樂觀

十六、無條件的慈悲待人

十七、不輕易放棄

十八、凡事盡力而為,然後放下

十九、好好照顧自己

二十、回報

哈佛大學推薦的二十個快樂的習慣,可以從學習佛法中,達到每一個目標。

※樂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

一、感官的樂:見到、聽到、嗅到、嚐到、接觸到,合心意的就很快樂,這種快樂很容易生起染著,成為貪欲的習慣。

二、心靈的樂:修禪定時,將近入定的時候,自然有身輕安、心輕安。進入初禪時,遠離因追求五欲而引生的苦惱,所以會得到「離生喜樂地」。二禪根本定時,粗細念頭都沒有了,一片平靜的心,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根本定是深入一層的喜悅,不是衝動的快樂感,而是微妙的喜悅,稱為「離喜妙樂地」。第四禪定的樂,那就微妙得不可思議,只有過來人才能表達。這些禪悅歡喜,也是會令人染著的,必須利用定力思惟四念處,或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三、助人為快樂之本,常常行善積德廣結善緣。

四、聽聞佛法,理解道理,心生歡喜,非常歡喜,叫做法喜充滿。聽到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緣生,一切都是因緣滅,不再執著,能夠放下,這叫心開意解,身心自在。

佛為一百廿歲的那拘羅長者開示佛法,年紀老了,身體病痛,是難免的,但是可以修持身苦心不苦,那拘羅長者因此神采奕奕。

般若心經佛陀開示,深入觀察五蘊是空,以般若空性智慧,如實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也是空,所以照見五蘊空,一切苦厄都解除了。佛法特別是般若智慧,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可以讓我們得到究竟樂。

總之,佛陀是為解除眾生種種苦難而出家的,佛陀開示的佛法,確實可以令眾生得現法樂、來生樂、究竟樂。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by 趙永祥 2016-02-28 21:52:22, 回應(1), 人氣(3131)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無限期支持佛光山都分享了福慧家園貼文
福慧家園新增了 6 張相片
7小時

福慧家園第二十四季-共修會

2月28日講座主題:我一生「與病為友」 (三十七說 )

主持人:依空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

與談人: 

妙璋法師(屏東講堂住持)

趙翠慧居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 

劉學慧居士(台北教師分會會長)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七說) 我一生與病為友

文/依空法師

病為菩提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任何人也避免不了。證悟法身的佛陀,以八十歲的耄耋之齡,最後仍然不免色身的無常變壞,但是疾病的老人曾經是佛陀遊四門、出家悟道的增上緣。

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疾病事例,莫過於維摩詰菩薩的方便示疾。維摩詰為了假借身疾,廣為說法,對於四大和合的色身速朽現象,有精闢詳盡的諸種譬喻。經上說:「色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苦惱眾病所集聚;身體如大海中的泡沫,不能撮取;身體如火燄,從渴愛所生,身體如芭蕉樹,危脆不堅實;身體如夢幻,從顛倒虛妄而成;身體如聲響,瞬息即逝,身體如浮雲,須臾變滅;身體如電光石火,念念不住;……」污穢不淨、苦惱所逼的身體雖然短暫不實,但是借假可以修身,因此維摩詰以身疾為因緣,開演大乘頓教的不二法門。諸佛菩薩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維摩詰菩薩則因為眾生有病,所以示現疾病。疾病也可以成為菩薩度眾說法的法門。

印度的優波先那比丘尼,一日在靜坐冥思中,不慎被毒蛇咬嚙,剎那間毒性大發,蔓延至全身。優波先那悠悠地對隨侍在側的弟子說:「剛才我在靜坐中,被蛇咬了,劇烈的毒性已經遍滿我的身體,我將要捨離人間,證入無餘涅槃。」弟子們狐疑地看著他說:「師父!您說您就要離開世間,但是我看您氣色柔和,容貌安詳,一點也沒有即將死亡的恐懼,怎麼可能呢?」優波先那從容自在地說:「我正在觀照般若空慧,毒蛇只能咬壞我的色身,沒有辦法咬住無住無相的畢竟空。」

時下有些佛教人士,動輒高喊了生脫死,面對死亡不畏懼,超越死亡的驚恐,就是了生脫死,像優波先那比丘尼就是真正了生脫死的聖者。

老病既是人生難以豁免的事,但是對於疾病的態度,卻有千差萬別。有人雖然病在身上,心靈卻非常的健康;有人身體非常的壯碩,但是心理卻殘缺羸弱。身體有病,心理無病,生命有痊癒的希望;身體無病,心理有病,哀莫大於心死,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佛光山的前任宗長心平和尚,不幸罹患肝癌,圓寂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圓寂前,他不以自己的病痛生死為憂慮,心心念念的是師父的身體健康狀況,心臟手術是否能順利成功?佛光山的度眾弘法工作是否興隆暢通?大眾的生活、修持是否照顧得當?

慈莊法師在創建北美洲第一大漢傳寺院—西來寺的初期,被醫師宣布胸前長了惡性腫瘤,只剩三個月的時間。他從容不迫處理好一切工作,手術前一夜才告知寺裡大眾,然後輕車簡從前往醫院開刀,並囑咐不可驚動師父—星雲大師。陪同應診的師兄弟哭成淚人兒,而他面對病苦、死亡,表現出無比地祥和、自在、灑脫。

對於生死、病痛的超越無畏者,莫過於佛光山的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了。大師糖尿病纏身四、五十年,動過心臟、眼睛、膽、腿等數次手術,以九十耄耋高齡,眼不能視,足不利行,耳不善聽,每日以顫抖的手,精進不已書寫近百張的一筆字,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奇蹟。

二○一○年底,我在美國西來大學,如火如荼執行WASC認證資格的保衛工作時,發現罹患癌症,經過一連串的開刀、化療、斷層掃描追蹤檢查,目前恢復良好。這場病給了我許多的體悟。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生於世間,我生病也是有因緣的:

第一、讓我走過癌症從病發、治療,與病和諧相處的實際經驗,更具有同事攝的力量,鼓勵癌症病患如何坦然無懼接受生病的事實。

第二、古人有三餘讀書的方法:「夜,日之餘;冬,歲之餘;雨,時之餘。」夜晚、冬天、陰雨是多餘出來的時間,要用來讀書。我則發現:病,命之餘。生病了,尤其是癌症重病,治療期間沒有體力工作,正好可以大量閱讀。我讀了三十幾本書,並且把一百卷的《大智度論》讀完,心中非常地充實,不以生病為生活,身病心不病,身苦心不苦。

第三、從手術至麻醉藥將退時,出現腦海中的影像是開刀前一天所經歷的事情,幸好是正念、正行的「佛事」,印證阿賴耶識「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的說法,平時如何攝護我們的心念是何等的重要。

佛經上說:

三分病,好修行。

生死可以轉為涅槃,疾病也可以成為菩提資糧,誠不虛也!

by 趙永祥 2016-01-06 11:14:33, 回應(0), 人氣(1391)


《貧僧有話要說.我是一個垃圾桶》
 2015/11/22|作者:文/
人間社記者許引玉




字級: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 覺禹法師 圖/人間社提供
  • 妙曜法師 圖/人間社提供
  • 趙永祥居士 圖/人間社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許引玉

福慧家園上周共修會,以星雲大師著作《貧僧有話要說.我是一個垃圾桶》為主題,

由佛光山圓福寺住持覺禹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務長妙曜法師、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教授趙永祥博士等與談,以自身經驗帶領大眾思考,如何在

眾中當個清淨、自在的垃圾桶,及如何幫助自己、子女,與周遭親友掃除心裡的垃

圾,不讓心中的煩惱、壓力扼殺健康和情緒。


人有諸多煩惱常來自於「想太多」,明明因緣未到卻已煩惱在先,可謂「自討苦吃、

自尋麻煩」。覺禹法師幽默指出:倘若帶著煩惱過日子,就好比背著沉重的船在陸地

四處行走;唯有學會「放下」,才能真正把內心的垃圾清空,重新再提起。


覺禹法師解釋:「星雲大師雖形容自己是一個垃圾桶,但其實已在心中建置一個焚化

爐,隨時將外來煩惱送進焚化爐。」對於每日來自四面八方徒眾的苦惱,大師總說:

「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秉持慈悲、智慧、包容、平等、方便、善巧等原則,替

他人或自己解決煩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忍,就是認識、接受、處理、化解。」妙曜法師憶及自己得度進入佛門的因緣,即

是聽聞星雲大師闡述「忍」字,而悟得生命中所有好、壞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

事、物,只要用「忍耐」面對就能獲得解決。見他人生氣、不如法,也可祈願對方放

下氣憤情緒,不計較、不比較,利用正向光明的祈願與思惟,得到心靈平靜。


妙曜法師從輔導學生的經驗中學習到,要幫助他人,就得站在當事者的立場和高度,

感受對方的痛苦、難過,並需具備慈悲與智慧,才能免除自己反被影響;而面對學生

種種突如其來的狀況,他說:「我祈求諸佛菩薩保佑,仗佛威神之力,使自己能冷靜

思考、理性判斷,盡力協助學生克服困難。」



「垃圾有二種,一種是外部的環境垃圾,一種是內在的心靈垃圾。」

趙永祥舉例,好脾氣的人遇到壞脾氣的人,脾氣跟著變差,此乃環境影響心境,導致

不快樂,原因出自不懂如何清理外來的垃圾,任它在內心日積月累後,在心中發臭。

我們應當學習星雲大師處理垃圾的方法:在心中設立焚化爐,當煩惱垃圾來時,立刻

將它焚盡,讓煩惱垃圾不囤積在心裡。



趙永祥並分享:


煩躁若未處理好,會累積變成惱怒,甚至成為體內垃圾,導致心理、生理方面的疾

病;
因此建議眾人,利用持誦「阿彌陀佛」聖號當作對治煩惱的藥方,並善用五帖

佛光良藥:

「忍辱、包容、放下、三好、四給」把諸煩惱化為智慧增長的重要資糧。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2223
by 趙永祥 2015-11-14 23:02:54, 回應(0), 人氣(1453)


福慧講座主題:在生命轉彎處

主講人:劉學慧檀講師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漸凍人陳宏老師的故事,而在陳宏老師背後支撐他的妻子劉學慧老師,也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女性,她是陳宏老師的口和手,陳宏老師用全身唯一能動的眼睛,耗費多年的時間,一字一句寫下觸動人心的 七本書。1999到2007年,更以190,185字,創下金氏世界記錄;得到了內政部的菁英獎,另外也得到了周大觀基金會的熱愛生命獎。後來香海文化結集發表了「陳宏眨眼全集:瞬凍生命的樂章」套書,紀錄這14年來35萬字,其中字字珠璣,如老樹新芽生機無限,如圈圈漣漪,餘韻長存。也代表了陳老師對我們現今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陳宏老師在生病之前,多才多藝,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文采飛揚的作家、攝影名家、文化工作者和世新大學攝影學與新聞編採講師。生病後,劉學慧老師她用注音符號板讀懂了陳宏眸光轉動下的含意 ,寫成一篇篇的文章。劉老師因緣際會和佛光山接觸,也加入了教師分會,並帶了一群漸凍人朋友共129人來佛陀紀念館參觀,非常的難得。

漸凍人很辛苦,生病後沒有治療的方式,只能等時間和大家告別,因此要如何有尊嚴的活下去不論生命長短,需要給他們信心以及家人的配合,把佛法帶過來。他們來佛館,感受到佛光山待人的和氣,對弱勢生病朋友的重視,讓他們永生難忘。有一位漸凍人跟他太太說,他很久之前就想來佛館參觀,但是沒機會,感謝漸凍人協會的安排,讓他這次能來佛館,這一生能夠如願,半年後他就走了,但是走的無悔無憾。所以我們這一生想要做一些事,要及時做,想要幫助人,要及時做,這樣才能沒有遺憾。

另外劉老師也和大家來分享大師在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幸福與安樂》中的「淡泊知足」、「慈悲包容」、「提放自如」和「無私無我」。淡泊的日子比較自在孩子們還不懂要慢慢教,要惜福知足,並學習大師的「慈悲包容」、「提放自如」和「無私無我」。劉老師有三個孩子三個博士,先生在生病之前,她和先生的事業成功,但是身體健康最重要,除了老大外兩個孩子都生病,但是大家的向心力都很強,家和萬事興。

劉老師的二媳婦屈穎老師則分享到她和她的同修相遇的過程以及她如何在同修生病後毅然決然的決定和他在一起,因為士為知己者死。他們會互相提醒誰犯了貪嗔痴三毒,用佛法來讓自己靜心,這樣生氣對不對,這樣的悲傷對不對。婚姻的道路上沒有選擇,就是一條路,走上去就把它走完而已,我們的生命很長,這一世只是這一段,讓我們在一起,就一起走而已。我們不要別人去定義我們,我們要給自己下定義;我們的生命只要還有一點點可能,就要把它發揮出來,做一個有用的人。從佛法的體認中邊做邊學,我們生活中的關鍵字就是「珍惜」,珍惜每分每秒,珍惜每個人事物,珍惜學習佛法接觸善法的每個機會。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只要想起下面這三個字: Accept, Adapt, Appreciate便能脫困。

接受 Accept: 不能改變的事實。

適應Adapt: 新的處境和生活。

感恩Appreciate: 心存感激,欣賞另一種生命之美。


這個有情世界再殘缺都有它的美!我們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您就可以看到處處都是美!



我對生死的看法

文/人間社記者連憶蘭 |2016.02.21



依來法師

滿益法師

陳秋琴居士
劉學慧居士

林宏弦居士

文/人間社記者  連憶蘭

佛光山福慧家園一月三十一日共修會,由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主持,以《貧僧有話要說》「我對生死的看法」為共修主題,邀請功德主總會會長滿益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檀講師陳秋琴、台北教師分會會長劉學慧與監獄布教師林宏弦等與談,從生死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生命要自己經營與規劃,藉由自然現象老、病、死、生,讓大家充滿希望。」依來法師指出,生命如薪盡火傳,如念珠一期一期週而復始,而「緣」是生死輪迴的關鍵,應以「信、願、行」為三資糧,廣結善緣經營生命。

滿益法師表示,死是另一個開始,無須哀聲嘆氣,生命的流程避免不了、也無從逃避。經云「嚴土熟生」,意即圓滿淨土,成熟生命。「要如何成熟生命?」從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星雲大師著作藏書館」常設展,看到一面牆的特殊設計,全擺滿大師寫一筆字用盡的一瓶瓶墨汁罐子,從中看見大師不顧身體病痛,全心全意弘法的願力。因此開始思維承擔因緣、拉長生命,開展生命的厚度,「沒有一個人因放棄生命而快樂」。

會中,滿益法師用渾厚嗓音獻唱「浮生若夢」,隨著歌詞意境與富有生命力的歌聲,與會大眾深受感動,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生命只在呼吸間,死亡只在一瞬間。」陳秋琴強調,修持五戒行十善,即可保持做人的規範。因公公、父親的往生,服喪期間全家一起吃素、抄寫佛經,以造福做功德,冥陽兩利,祈願讓親人帶著豐富資糧往生善處。

劉學慧細述先生陳宏罹患漸凍人後,用寫作為生命重新定義,展現生命鬥士的勇氣,利用眼睛轉動來選擇注音,經劉學慧寫下一字一句,直到眼睛無法轉動、器官衰竭為止,共寫下三十五萬字、出版十餘種書籍,充分實踐生命力與生命存在的價值。

林宏弦則述說從黑道進入佛道的歷程,翻轉生命的故事。十五歲被學校退學後,混黑幫、沉淪五欲,十二年監獄生活不知人生意義。九十四年佛光山監獄布教師把人間佛教帶進冰冷的高牆,讓他再次燃起人生希望。

「歷經十年接受佛法洗滌,重新再出發。」林宏弦曾因工作誤觸電流失去知覺,瀕臨死亡看見人生倒帶,學佛前影像是黑白的人生,學佛後人生是彩色影像,受佛菩薩感召發願學習地藏菩薩精神,把生命故事分享到監獄及校園。如今家業、道業、事業、學業圓滿有成,生命大翻轉,不僅是信仰的力量,也為生命重新定義。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by 趙永祥 2022-01-24 05:15:22, 回應(0), 人氣(619)

佛光山法寶講座: 仁者無敵



日期:111年1月16日

地點: 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

主持人: 佛光山副主持  慧昭法師

與談人: 覺善法師
             妙僧法師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   趙永祥博士
             環球國際文創產業              簡廷在董事長




          仁者無敵「智慧為基,慈悲為懷,讓企業向著陽光走!」




高雄佛光山法寶講座「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智慧為基,慈悲為懷,讓企業向著陽光走!」

▲ 覺善法師心得分享 (圖/陳泓佑)

佛光山法寶堂於1月16日舉辦111年度第一場法寶講座,禮請副主持慧昭法師、覺善法師、妙僧法師、南華大學趙永祥博士、環球國際文創產業簡廷在董事長與談主題「仁者無敵」。以仁為出發點,透過心得交流來分享人間佛教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的影響,學習星雲大師「慈悲為懷,智慧處事」的服務精神。

「仁者無敵,所向披靡」

仁,此字解釋「與人為善,雪中送炭。」寓意企業領導人就如同君王治國,必須當一位仁君,而不是昏君、暴君。凡事以仁為本,以德服人,必受百姓愛戴,外患不侵。

「慈悲為懷,智慧處事」

用慈悲待人,會讓彼此和諧自在;用智慧處事,會讓凡事,順利圓滿 。

「安住當下」

趙永祥講師分享 : 很多人都會警惕自己要活在當下,意思是 : 既然過去已不可改變,此刻只要把握現在。不去追憶過去的榮耀,也不悔恨過去的過錯,更不去盲目的憧憬未來,讓自己活在幻想中。而是腳踏實地好好珍惜今天,把握當下擁有的。那何謂安住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因,都是我們播種的機會。只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收穫自來敲門。你去找收穫,永遠得不到滿足;你無所求,來的總是意外的驚喜。用純淨的心境腳踏實地的走每一步,不被外界所干擾,這就對了。心生一念,境轉一片,活在當下如果說是一個想開了的人生,那麼安住當下,就是一個開悟的人生。

▲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趙永祥博士 (圖/陳泓佑)

 

向星雲法師學習「宏掦佛法文化」;向簡廷在學習「宏揚藝術文化」

簡廷在、黃于珍有所體悟,感念星雲大師宏揚以人為本、以眾為念、三好四給的良好文化,讓台灣成為一塊利益眾生的福田。盼望台灣產官學界,能將星雲大師所創建的人間佛教理念傳承,共同建立充滿智慧、慈悲與感恩的社會把愛傳出去,用軟實力讓世界看見台灣。

▲ 贈書結緣。豪門國際董事長簡廷在 (左)、副主持慧昭法師 (中)、金螞蟻企業董事長黃于珍 (右)

 

「三意十力,仁者無敵」

簡廷在心中的仁者無敵,不是武功天下無敵,而是心中無敵。台灣過去以農立國,從工廠製造業至通訊產業,甚至到 5G 科技時代的來臨,逐漸跳脫勞力市場,傳統藝術產業必須結合數位科技,將過去的經營理念由「水桶經濟」轉為「水管經濟」,朝文化教育與互動科技方向多元發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環球國際文創將以「慈悲為懷,智慧為基」帶頭引領社會企業,引入人流、技流、金流推動文化科技主題園區,朝銀青共融、跨域學習的核心目標發展,塑造地方經濟成長與國際競爭力!

「企業用人」

以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無才薄培養;有才無德堅決不用,企業將會開闢一條障礙少、向著陽光走的光明大道。在領導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決定你能否領導對方,往往不是領導的技術,而是若能以德服人,必能贏得部屬的忠心相待。

「如何將仁者無敵連結事業的版圖經營」

公益型的企業經營走向,必須塑造慈悲為懷、智慧生活、解民所苦;樂民所樂的形象,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實質回饋社會。真正無敵的企業不僅是市場版圖的擴張,更是心靈版圖的拓展。

藉此機會邀請大家一起為台灣種下夢想經濟、文化科技5G產業主題園區的夢想種子!

▲ 簡廷在的仁者無敵經商之道 – 三意與十力。 (圖/陳彥彰)

▲ 點亮生命之樹,宏揚藝術文化。(圖/陳彥彰)

 

by 趙永祥 2022-01-18 05:51:24, 回應(2), 人氣(1362)

佛光山第48季法寶講座「處世無畏」

仁者無敵「智慧為基,慈悲為懷,讓企業向著陽光走!」


▲ 覺善法師心得分享 (圖/陳泓佑)

第48季法寶講座「處世無畏」

面對世間與人間萬象,最不安的就是畏懼和恐慌,所以觀世音菩薩不但救苦救難,而且布施給人「無畏」。吾人立身處世,應具備為眾生施予保護的慈悲智勇。我們要發願作眾生的保護傘,不受雨淋;要作眾生的手電筒,消除暗夜恐慌;要作眾生的舟航,讓大眾能離開苦海;要作眾生的家園,讓他免於餐風露宿,就如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精神。這一季我們共同學習無畏法門,勇敢前行、智慧處事。


佛光山法寶堂於1月16日舉辦111年度第一場法寶講座,禮請副主持慧昭法師、覺善法師、妙僧法師、南華大學趙永祥博士、環球國際文創產業簡廷在董事長與談主題「仁者無敵」。以仁為出發點,透過心得交流來分享人間佛教對個人、家庭、企業、社會的影響,學習星雲大師「慈悲為懷,智慧處事」的服務精神。

「仁者無敵,所向披靡」

仁,此字解釋「與人為善,雪中送炭。」寓意企業領導人就如同君王治國,必須當一位仁君,而不是昏君、暴君。凡事以仁為本,以德服人,必受百姓愛戴,外患不侵。

「慈悲為懷,智慧處事」

用慈悲待人,會讓彼此和諧自在;用智慧處事,會讓凡是,順利圓滿 。

「安住當下」

趙永祥博士分享 : 

很多人都會警惕自己要活在當下,意思是 : 既然過去已不可改變,此刻只要把握現在。不去追憶過去的榮耀,也不悔恨過去的過錯,更不去盲目的憧憬未來,讓自己活在幻想中。而是腳踏實地好好珍惜今天,把握當下擁有的。那何謂安住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因,都是我們播種的機會。只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收穫自來敲門。你去找收穫,永遠得不到滿足;你無所求,來的總是意外的驚喜。用純淨的心境腳踏實地的走每一步,不被外界所干擾,這就對了。心生一念,境轉一片,活在當下如果說是一個想開了的人生,那麼安住當下,就是一個開悟的人生。

▲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趙永祥博士 (圖/陳泓佑)

 

向星雲法師學習「宏掦佛法文化」;向簡廷在學習「宏揚藝術文化」

簡廷在、黃于珍有所體悟,感念星雲大師宏揚以人為本、以眾為念、三好四給的良好文化,讓台灣成為一塊利益眾生的福田。盼望台灣產官學界,能將星雲大師所創建的人間佛教理念傳承,共同建立充滿智慧、慈悲與感恩的社會把愛傳出去,用軟實力讓世界看見台灣。

▲ 贈書結緣。

豪門國際董事長簡廷在 (左)、副主持慧昭法師 (中)、金螞蟻企業董事長黃于珍 (右)

 

「三意十力,仁者無敵」

簡廷在心中的仁者無敵,不是武功天下無敵,而是心中無敵。台灣過去以農立國,從工廠製造業至通訊產業,甚至到 5G 科技時代的來臨,逐漸跳脫勞力市場,傳統藝術產業必須結合數位科技,將過去的經營理念由「水桶經濟」轉為「水管經濟」,朝文化教育與互動科技方向多元發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環球國際文創將以「慈悲為懷,智慧為基」帶頭引領社會企業,引入人流、技流、金流推動文化科技主題園區,朝銀青共融、跨域學習的核心目標發展,塑造地方經濟成長與國際競爭力!

「企業用人」

以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無才薄培養;有才無德堅決不用,企業將會開闢一條障礙少、向著陽光走的光明大道。在領導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決定你能否領導對方,往往不是領導的技術,而是若能以德服人,必能贏得部屬的忠心相待。

「如何將仁者無敵連結事業的版圖經營」

公益型的企業經營走向,必須塑造慈悲為懷、智慧生活、解民所苦;樂民所樂的形象,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實質回饋社會。真正無敵的企業不僅是市場版圖的擴張,更是心靈版圖的拓展。

藉此機會邀請大家一起為台灣種下夢想經濟、文化科技5G產業主題園區的夢想種子!


▲ 簡廷在的仁者無敵經商之道 – 三意與十力。 (圖/陳彥彰)


▲ 點亮生命之樹,宏揚藝術文化。(圖/陳彥彰)

 

by 趙永祥 2021-03-14 10:31:48, 回應(2), 人氣(1259)
     

         佛光山第44季法寶講座:觀自在                
                    
               觀自在

文/人間社廖麗珠 |2021.03.14

講座主題:觀自在

日期/時 間:3月7日,09:30-11:30

地 點:佛光山法寶堂

主持人:慧昭法師(佛光山副住持暨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

與談人:

郭明傳居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高雄教師分會督導)

趙永祥居士(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瀅如居士(香海文化總編輯)



賴瀅如居士 圖/人間社李易峻



趙永祥居士 圖/人間社李易峻


郭明傳居士 圖/人間社李易峻


慧昭法師 圖/人間社李易峻



文/人間社廖麗珠

佛光山法寶堂三月七日法寶講座主題「觀自在」,由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主持,邀請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高雄教師分會督導郭明傳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趙永祥

香海文化總編輯賴瀅如

三位與談人


慧昭法師以「時時觀自在,念念觀世音,千手行六度、千眼視眾生。」與參加講座的近三百位信眾共勉。

慧昭法師說,觀自在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觀世音菩薩,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觀音信仰深入人心。二為《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一切法皆能自在無礙的菩薩,稱為觀自在菩薩。所以,能五蘊「無我」自在,即能大慈大悲,能度一切眾生,故人人皆可成為觀自在菩薩。

慧昭法師以自己在北海道場念書時的故事,講說「破我執」的方法。郭明傳表示,星雲大師作詞〈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曲〉,是他最受用的。每當他為境界所困時,他便手持觀世音菩薩聖相照片,唱誦此曲給自己聽,從而可以使心靜下來,還唱給含苞不開的蘭花聽,隔日花朵即盛開。大地有情,眾生有愛,人們向觀世音傾訴委屈,而菩薩就像母親般慈悲溫暖與包容。

趙永祥以「九問」破題,「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嗎?你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身心能自在嗎?論壇中你心在這裡嗎?你身心自在嗎?」等,在自問自答中,他強調「觀自在」,「觀」是內觀是觀內在,「自」為自我的身心狀態,「在」則是你的心有在嗎?有在每一個當下嗎?

「度人觀世音,度己觀自在。」賴瀅如表示,如果自己能夠觀自在,也可以成為別人的觀世音菩薩。從編輯台到講座台,也正在考驗著自己的觀自在知見,當面對境界來臨時,常以星雲大師所說:「我看花,花自繽紛;我見樹,樹自婆娑;我覽境,境自去來;我觀心,心自如如。」自勉。

賴瀅如認為:「觀念通了就自在了!」在面對自己的事業與家業兩難時,常以大師的「一半一半」哲學思考。諸如,孩提時父母間比較學校好壞、與公婆育兒觀不同、下班後家事誰做、考試了孩子不用功、與孩子想法不同時、開心出遊遇塞車時、同事間競爭、大咖小咖、出書了卻被評字太小等,比比皆是魔考。

趙永祥也是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資深講師,常將星雲大師的理念,運用在教學上。當面對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世界,致外籍學生因疫情無法回鄉,又當中小企業經濟受到衝擊時要如何才能安住人心。他說,面對境界應以大師的「心能轉境」來取代「心隨境轉」。

來自日本的伊藤曆音,目前就讀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四年級,他分享因疫情無法返鄉,幸得趙教授引導,在星雲大師「四給」的指引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自我與他人都能以平常心、慈悲心面對疫情,如能反省自己,借境練心,無有恐怖,即能自在安心。

「觀自在:觀照自己在不在!」郭明傳說,觀世音菩薩十大願,皆為「利他」而求。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慈是予樂,悲是拔苦,「當我們心生給人快樂,為人解決問題的善念,並化為實際的行動,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和我們印心的拈花微笑之時!」

「把握當下就是因緣具足。」慧昭法師結語時表示,學佛修行最主要的目的,不僅使自己觀自在,更要幫助他人也能觀自在,才是大慈大悲。最好的東西應與大家分享,才能發揮實現其本身最好的價值。感謝與談人分享其在家業、職業與道業中,如何學習及踐行觀世音菩薩的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物自在、觀法自在,觀一切都能自在無礙的妙方法。


講座全文連結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14869



活動訊息:【法寶講座】觀自在

by 趙永祥 2020-08-20 06:17:42, 回應(0), 人氣(755)


               慧無法師佛學講座 認識自己從心出發
                                                          【人間社記者 林富蘭、陳芷芸 台南報導】 2020-06-14
  • 圖說:慧無法師演說言詞風趣,與會聆聽受益良多。 

  • 人間社記者王柏淞攝

  • 圖說:慧無法師與大眾互動,輕鬆提問,台下信眾踴躍發言。 人間社記者王柏淞攝

  • 圖說:大合照。 人間社記者王柏淞攝

佛光山福國寺6月13日舉辦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山日光寺慧無法師主講「認識自己從心出發」,講述因緣法,勉勵大眾常觀察自己的心,用心學習,透過信仰改變自已,找到人生方向。講座依循政府衛生防護措施,行體溫檢測、戴口罩和消毒搓手液,加強環境清潔消毒,讓聽眾在安全環境中聽聞佛法。


慧無法師首先講述自身經歷,談到曾在佛光山傳燈會服務,從中學到「溝通」與「協調」,在都監院服務時,在嚴謹教育下,依教奉行,珍惜當下因緣,讓他獲得許多助緣。


法師進一步談到,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卻看不到自己,他運用圖片和小故事,與大眾互動輕鬆提問,開啟大眾用心思惟,選對因緣,人間佛教與佛光會,以佛法為依歸,深思探討,自己與道場的關係,在交錯的思惟中,慢慢找到自我價值。


講師分享,與佛光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參訪印度的心得,從照片中看到貧民窟裡,物質極度匱乏,頂著40度以上高溫氣候,對生活是一種磨練,看到相片人物展露笑容,不畏外在環境所困,因知天命而滿足。


場景來到印度,慧無法師展示8歲印度小沙彌的相片,他們在大寮幫忙切菜,表情祥和歡喜,說明「三刀六槌」是佛門生活必經的磨練。慧無法師讚歎說,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是佛光山重要的教育單位之一,在園長慧顯法師的帶領下,積極教育培養沙彌人才。


最後法師鼓勵信眾,多多參與道場修持活動,廣結善緣發心立願,找回自我,努力修持精進

by 趙永祥 2020-08-08 18:40:46, 回應(0), 人氣(609)




如何開發潛能

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或聽聞大師開示,字裏行間都能啟發我們心靈的智慧與慈悲。例如《人間萬事》提到:

一、環境可以激發潛能
困苦的環境,沒有人救援,只有靠自己奮發。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與環境奮鬥,不得不尋求突破困境的辦法。

二、希望可以鼓舞潛能
人是活在希望裡,有希望的人生,生命才有意義。

三、立志可以發揮潛能
「有志者,事竟成。」人有無限的潛能,只要立志,就能承辦一切事。

四、好勝可以創造潛能
人都有榮譽感,都有好勝心。田徑場上的選手,為了勝出,比賽時總能跑出好成績;打籃球,使出渾身解數,為了好勝自能激發出比平時更高的潛能。踢足球,奔跑全場,久而不疲,也都是由於好勝心,故而激發潛能。


每個人除具有前面所提到的潛能,更有超人潛能-慈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佛開悟的第一句話: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之德相。」

意思就是說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人人都本具佛性,
佛性就是每個人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潛能。






by 趙永祥 2018-11-05 20:21:11, 回應(0), 人氣(1085)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35季「人間佛教幸福百法」

系列講座: 
品味人生

主持人: 佛光山副住持 慧倫法師

 Date: 2018/11/4       |

作者:人間社記者吳仕英

 
游勝文老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吳仕英









主持人: 佛光山副住持 慧倫法師

與談人:
吳思達   高雄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教授兼主任秘書

趙永祥   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游勝文   佛光山功德主



佛光山福慧家園「人間佛教幸福百法」系列講座,十月二十八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主題為「品味人生」。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主持,高雄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教授兼主任秘書吳思達,南華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趙永祥,及佛光山功德主游勝文共同與談,分享自己的人生品味。

慧倫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曾說「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這都是人生的實相,但也都是一時的假相;因為人生無常,所以大家應該理性而有智慧的看待人生的各種現象。另外,星雲大師也說:「悟,是從觀念的改變到生活品味的轉換;證,是從修行的體證到心佛契合的融和。」

游勝文認為「修行」非常重要,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所謂「修行」就是不斷的「練習」,希望能夠到達「一心不亂」。人生是由自己決定,曾經用五天半的時間將《金剛經》背下來。把握每一天「精進」修持做定課,自己誦經也影響家人,太太及三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習慣誦經,成為「佛化家庭」。

游勝文提及安徽九華山有偈語「念佛念心心念佛、修行修性性修行」,奉為瑰寶。《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事不著相、不染著、不住心。蘇東坡曾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就在當下,就在心中,內心是永恆的快樂。眼見耳聞都是佛法,藉由誦經品出佛法的真諦,找到修行的方向,品出人生該去的地方。

吳思達分享自己人生的轉折點。二○○五年,家庭支柱的母親罹患胃癌,其間求神問卜,希望能找到挽救母親生命及減輕痛苦的方法,用盡各種辦法都束手無策,三個月後,母親往生了。但就在母親往生之際,一群佛光人幫忙助念,看見母親帶著微笑往生,經由母親的示現,吳思達看見佛法的力量。不久就皈依並加入佛光會,法名「自育」。

吳思達承擔做佛光會會長,覺得這是成就佛菩薩的起點,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凡承諾一件事,護持就會來,佛菩薩會做最好的安排。相信人生苦樂自己擔,自己的心就是化解的良藥。學佛後體悟到大師說「我是佛」的含意,是要我們發心立願,當下就是佛。把握人生品味期,以信仰及實踐人間佛教來提升品位。

趙永祥表示,以人間佛教的精神品味人生,用同理心待人,凡事以和為貴,學習大師「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菩薩慈悲。將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最後一天,因為「我是佛」,所以用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以「三好、四給、五和」的精神和學生及同事分享,宣揚人間佛教的應世價值。

趙永祥說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放不下。」而人生的實相是:「身體不堅、生命不久、財富不固、功名不實。」可用人間佛教來提升人生品味,做為豐富人生的一帖藥方。因為有人間佛教,人生就可以日日法喜、充滿希望。

慧倫法師以星雲大師的話勉勵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要做同體的慈悲人,要做共生的地球人,要做明理的智慧人,要做有力的忍耐人,要做施捨的結緣人,要做清淨的修道人,要做歡喜的快樂人,要做融和的佛光人。」為品味人生做總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2.aspx?unid=528652

by 趙永祥 2017-06-21 21:52:43, 回應(0), 人氣(967)


                 得 與 失


                            Date: 2016-04-17 【人間社記者 張彬彬 高雄報導】
  • 圖說:覺乘法師。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郭明傳。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趙永祥。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攝

  • 圖說: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提供

佛光山福慧家園4月10日共修會主題「得與失」,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主持,邀請妙法寺監寺覺乘法師、高雄教師分會督導郭明傳及南華大學財經系教授趙永祥與談,藉由學佛因緣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教導大家學習如何以一份平常心、用智慧來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知足第一樂。」心保和尚表示,內心的法財、本自俱足,面對境界不要患得患失,在得與失之間,可考驗個人的智慧,平常心是「道」,沒有分別是一種智慧,有平常心,才會有平等心,要學習在得、失間找到一條智慧的出路,遇到考驗,只要心念往好處想,所感受的就會是美好世界。 

覺乘法師表示,人與人相處,不要總是去爭輸贏與得失,與家人爭、親情就沒
了;與朋友爭、朋友就少了;與情人爭、感情就淡了。爭的只是一口氣,失去的
卻是全部,若能明白因果關係,就不會再與人爭。

覺乘法師除了感謝佛光山讓父親能安住身心、安享晚年之外,也說明佛教需要人
才,星雲大師以制度領航,培養許多佛門龍象加入弘法行列,出家後走入大家
庭,在大眾中是一種考驗,大師也教導大家,要以平常心與歡喜心來面對。

有錢就會快樂、就可以自在無憂嗎?趙永祥提到,星雲大師曾說:「會賺錢是福
報,懂得用錢才是智慧。」至於那些行為會減損自己財物?趙永祥引用佛陀所開
示智慧法語說明,沉迷賭博、不務正業、沉於飲酒、結交惡友、沉溺妓樂與沉於
怠惰等行為,都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信仰」
趙永祥以之前帶領南華財經系學生參加全國投資模擬競賽,由於師生都保持平常
心、沒有患得患失,而榮獲全國第二名的實例,來印證「平常心即是道」。並以
星雲大師所說「人生有四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與放不下」來勉眾;最幸
福的人,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人;最快樂的人,往往不是最富有的人,快樂其實很
簡單,簡單就能很快樂。

郭明傳表示,人生有得有失,得到不用太高興,失去也不用太難過,得與失是人
生的轉折點,要好好地面對、成長與學習,認真吸取經驗,生命才會精彩。他並
以「國王因斷指而死裡逃生、宰相因被關而免難」的故事來說明人生不用太計較
得失,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校園為何會有霸凌?兼具生命教育講師的郭明傳談到,校園霸凌的原因主要是得
不到父母與師長的關愛,及失去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所以藉由霸凌來解決問題、
得到成就、引起別人的重視。因此,每當到校園演講「生命教育的十堂課」時,
總是會以調整霸凌者的心態為優先,勉勵大家要能自覺、走出自己的路。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
心保和尚也以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勉眾,培養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把自己融入眾
中,對得失不計較、對錢財不慳貪,就不會有太多煩惱,要用平常心來面對生
活、用智慧來處理問題。
Prev12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