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楞嚴經》研究
by 趙永祥 2020-11-09 08:03:02, 回應(4), 人氣(3232)

 

               持頌《楞嚴咒》之好處

楞嚴咒出自楞嚴經,全稱『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藍無上神咒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長者(2622字),末法時代,是個魔氣盛,正氣衰的時代,妖魔鬼怪到處興風作浪,搞得人心敗壞,世界不得安寧,而這些妖魔鬼怪一般凡夫的肉眼是辨別不出的,除非你開五眼六通。 

這些魑魅魍魎最懼怕的就是楞嚴經和楞嚴咒,因為楞嚴經講的道理太真,楞嚴咒的力量又威強,使得這些雜形異類聞之,都變得老老實實,膽戰心驚,不敢隨便放肆。 

 

海濤法師:持誦楞嚴咒的七大作用 

一:楞嚴咒是十方一切諸佛,每一佛必說之咒,十方一切諸佛也因為修持楞嚴咒而得成佛,證得無上菩提,故出生一切諸佛。 

二:十方一切諸佛用此楞嚴咒,去制服所有外道,坐寶蓮花中,去度化無量國土的眾生。 

三:楞嚴咒能夠滅除群苦,怨家相會之苦、相愛別離之苦、求之不得之苦、五陰熾盛之苦、大小橫禍之苦,所有盲、聾、音、啞,能使這些苦難能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之難、饑渴貧窮,應念消滅。  

四:楞嚴咒不僅自己要持誦,也要教他人持誦。如法誦持的人,一切無形眾生對於這個誦持之人都不會起傷害之心,因為有金剛藏菩薩和眷屬護持此人。 

五:如果有女人結婚很久而未能生育小孩,欲求得懷孕的話,若能用心讀誦此咒,就能夠生到有福德和智慧的男孩或女孩,求婚姻順利能速如願。 

六:如果國土人民擁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人民安樂。楞嚴咒也能讓你夜間睡眠安穩,不會做惡夢。  

七:楞嚴咒是咒中之王,因為能夠讀誦,一生得益無盡,能令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得到大福德、大智慧、容貌莊嚴、心得安樂以及最重要的速得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果。  

楞嚴咒的感應力非常強大,我們每個人每天要讀誦修學,從而快速得之福慧。但是修楞嚴咒者要經常念誦此咒,有些忙碌的師兄也想得到楞嚴咒的利益卻沒那麼多的時間專心念誦,那麼如果佩戴裝有楞嚴咒的吊墜,是否也有利益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效果是一樣的。所以沒時間念誦的師兄可以考慮佩戴一個楞嚴咒吊墜,這樣也是可以的

          

《楞嚴經》主張“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禪修是在頓悟與漸修間來回。

頓悟合乎禪宗中慧能一系的學説,漸修則在形式上更接近神秀一系。

  《楞嚴經》中佛七次徵心、十方顯見等段落,引導眾生開悟的方法一如禪宗機鋒;

而在禪修過程中,為了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楞嚴經》十分強調修持方法的個體化。禪修的過程中,修行者的身心體驗與境界變化都具有獨特性,不可分享,不可描述。

眾生機緣不同,《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各舉一種方法,用功的着眼點涵蓋了六塵、六根、六識和七大,暗示着無量眾生有無量修行方法。禪宗不拘泥於禪悟形式,強調語言功能的有限性,於明心見性的根本目的之下發展出豐富多彩的祖師禪法。二者雖分屬如來禪和祖師禪,禪法精神相應。

  《楞嚴經》的禪修體系除了與禪宗有大量的契合點之外,經中《大勢至唸佛圓通章》被譽為念佛禪的最妙開示。民國初年淨土宗祖師印光説:“諸大乘經帶説淨土者,多難勝數。而《大勢至唸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他甚至將這一章列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第五經。這也使得《楞嚴經》成為禪淨結合的經典。

  而《楞嚴經》原出密部,楞嚴道場與楞嚴咒具有濃厚的密宗色彩。

《楞嚴經》所舉的修行位次,天台門人認為與天台宗理論多有對應。如三奢摩他對應三止,五十重陰境對應十境三障四魔等。楞嚴咒是佛經中最重要的咒文;

而對修行過程中的五十重陰境,禪修者在每一重中可能遭遇的危機和錯見,《楞嚴經》都有相應的解釋和指引,這在佛經中極為罕見,大大增加了經書在禪修中的實用性。

  總的來説,《楞嚴經》中的禪修體系大多與禪宗相合,同時還包含有淨土宗、密宗、天台宗、律宗等宗派的修持法門。有學者説《楞嚴經》為晚出的經典,因此在內容上兼容幷蓄;認為《楞嚴經》系偽作的學者,則推斷此經是中國本土人以禪宗思想體系為基礎,添加各宗派內容撰寫。不論如何,《楞嚴經》中的禪修體系在佛經中可謂空前完整、豐富、細緻。

by 趙永祥 2023-05-19 06:10:56, 回應(0), 人氣(209)



佛法修學概要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期中座談 3 HD




by 趙永祥 2022-11-13 08:27:44, 回應(0), 人氣(417)


淨界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洛杉磯) 02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GTOGrJDCQ 

by 趙永祥 2022-11-13 07:43:22, 回應(0), 人氣(365)


淨界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洛杉磯) 0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8ChX5jlQU 

by 趙永祥 2022-11-12 16:41:44, 回應(0), 人氣(438)



淨界法師: 面對失智或臨終時該如何處理




《佛學問答》 (2012/06/04)



面對失智或臨終時該如何處理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

先要了解,什麼是真妄。我們整個生滅心不離開八識(受),楞嚴經是在破八識!

第一,不要跟著感覺走,妄想走。
找到清淨本來的家,在家中,以不生滅心,
提起你的佛號,正念的力量特別堅固,禪觀破除煩惱障,


第二,以念佛,構成感應道交!以心力感應佛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https://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35





by 趙永祥 2021-08-06 08:27:19, 回應(0), 人氣(715)

                 《楞嚴經》主要經論內容


主要內容[編輯]

《楞嚴經》有見道位、修道位和證道位。所謂見道,就是認識人人本有之佛性。所謂修道,修是修復、恢復的意思,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修正過來,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證道,是通過自身實踐,成就佛果,證明佛所說是正確的。[54] 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總論[編輯]

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文殊師利神咒保護阿難免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並為其說明眾生流轉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所以產生了生死輪迴的現象,修行人應避開行婬、貪求、我慢、瞋恚、奸偽、欺誑、怨恨、惡見、誣謗、覆藏,以免感召惡報,修習禪定前應當先斷淫殺盜妄語,以免落入魔道,略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由低至高的種種修行階次,達到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並禪那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魔境界,與後末世出現於人間的惡魔,詳細描述其各種特徵與型態。

佛告知阿難。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第十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分論[編輯]


第一卷

敘述阿難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淫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要求文殊師利以神咒往護,遂將阿難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


第二卷

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

  1. 眾生別業妄見;
  2. 眾生同分妄見。應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

佛對阿難陀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

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但以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第五卷

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驕梵缽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琉璃右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第六卷

即是觀世音菩薩說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讚嘆。佛更為阿難說修禪定者,需先有四種決定清淨明誨(不淫、不殺、不盜、不妄),方能離禪魔。


第七卷

佛說四三九句楞嚴咒。並說安立壇場法則及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第八卷

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其次說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又因文殊問,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即六道),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第九卷

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十魔等。


第十卷

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by 趙永祥 2021-08-06 08:23:58, 回應(0), 人氣(485)
           《楞嚴經》之流傳經過


經典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1],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


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但《楞嚴經》梵文原文本未傳到世界上,且出現時,沒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譯出與傳述記載不清楚,因此對於它的真假,有了非常久遠的爭議。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2]」的詩句。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非由印度傳入,但此經來源現今尚未有定論。


據2010年一篇有關中國寺院和文物機構保存古代梵文貝葉經狀況的報導 [3]河南南陽菩提寺曾保存一函《楞嚴經》的梵文貝葉經。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藏於彭雪楓紀念館。共226葉,殘缺6葉,字體圓形,係印度南方古文字,據稱很可能為唐代梵文《楞嚴經》孤本。若被證實,就可以證明《楞嚴經》翻譯自梵文。


《楞嚴經》在唐代中葉成書譯出,並開始流通,最早的記錄見於智昇所著《開元釋教錄[4]與《續古今譯經圖紀[5],隨後的元照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也記載此書[6]。由北宋初,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經《開寶藏》開始,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大藏經》都收入正藏中。

唐代譯出[編輯]

譯出時間與譯者[編輯]

《楞嚴經》並不是由官方正式譯出的經典,缺少官方記錄。此書的譯出時間與過程,有兩種說法,分別出自智昇《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兩者的說法略有出入。在《開元釋教錄》中說,此書是由懷迪與不知名的梵僧,於廣州譯出,梵僧在傳經之後就不知所終[4]。在《續古今譯經圖紀》中,則具體寫出梵僧名字,是中印度般剌密帝。他在705年(唐神龍元年)五月於廣州光孝寺誦出此書,經烏萇國沙門彌迦釋迦譯語,懷迪證義,並由房融筆受。般剌密帝在誦出此經之後就隨船回印度了[5]

智昇並未解釋,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記錄,但在《續古今譯經圖紀》卷末,他曾說,此書根據舊有記錄所寫,未經過刪補,建議採取《開元釋教錄》的說法[7]。之後的記錄,如《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基本上由《續古今譯經圖記》的說法傳述而來,認為是此經是般剌密帝與房融於705年(唐神龍元年)於廣州所譯,但是很少提及懷迪及其他人。

兩段記載的差異點甚多。《續古今譯經圖紀》具體寫出譯出時間705年(唐神龍元年)。但《開元釋教錄》記載,懷迪是先在京師完成譯經,回到廣州之後,才譯出此經。706年(神龍2年),懷迪曾經應詔至洛陽,參與菩提流志譯出《大寶積經》的工作,於713年(唐睿宗先天2年)完成。由此記載,此經應是在713年之後才譯出,而非是在705年譯出。


註疏[編輯]

《楞嚴經》注本舊傳百餘,現行四十餘家,大部分屬於賢首宗、天台宗和禪宗三大家。自古以來,註解《楞嚴經》的人不少,但真正通達其深奧義理,有修有證的人,寥寥無幾。古大德註解中,長水法師《楞嚴經疏》、交光法師《楞嚴正脈疏》、傳燈大師《楞嚴圓通疏》、真界大師《楞嚴經纂注》、藕益大師《楞嚴文句》、憨山大師《楞嚴通議》、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等,均是權威的註解。近代和現代有宣化上人太虛大師海仁法師元音老人蓮龍居士等對《楞嚴經》也有精闢的講解[27]


by 趙永祥 2021-04-30 18:09:53, 回應(0), 人氣(107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1)講記001


         目       錄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 4
02「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 ................................................................ 7
03】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 10
04】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12
05】怎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 13
06】「首楞嚴王三昧」的殊勝特點 .............................................................. 19
07】蕅益大師開示楞嚴要義........................................................................... 21
08】大佛頂就是真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 ...........................................23
09】為什麼說我們凡夫現在離本性很遙遠? ...............................................25
10】你應該靜修時跑去弘法,該弘法時你跑去靜修,這都是找錯了定位.26
11】如何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就路還家? ........................................... 28




04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那什麼是真實的想,真心出來的呢?比如說:誒,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想法是從你內在對於道理的思惟而產生的,是從內心生起的,這個就是真實的想。所以我們判斷什麼是顛倒想,什麼是真實的想,你先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只要你這個想法是從外面來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這個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說你現在有一個想法,你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

  ——這個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外境消失了我這個想法就消失了。這個就是顛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不管外境怎麼變,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揚佛法。不管外面怎麼變,你的想法還是不變,這個就是真實想。

  所以,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個就是真實的功德。要外境的刺激引生的,這是顛倒想。簡單的判斷就是這樣。當然到《楞嚴經》,它會很詳細地說明。總而言之,阿難尊者說:我這個法門得到的最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消滅我的顛倒想。《楞嚴經》說,所有的煩惱有一個根本,不管貪欲、瞋恚,其根本都是顛倒想。這個根拔掉以後,煩惱就沒有根本了。所以當我們把顛倒想拔掉以後,就很快地能夠證得清淨的法身。

  這個地方是講到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所成就的一個自利——自受用的功德。當然他的功德不僅於此,他會產生一個利他的功德。


  
https://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2/1134.html

by 趙永祥 2021-04-30 04:19:24, 回應(0), 人氣(77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1)講記001


         目       錄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 4
02「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 ................................................................ 7
03】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 10
04】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12
05】怎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 13
06】「首楞嚴王三昧」的殊勝特點 .............................................................. 19
07】蕅益大師開示楞嚴要義........................................................................... 21
08】大佛頂就是真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 ...........................................23
09】為什麼說我們凡夫現在離本性很遙遠? ...............................................25
10】你應該靜修時跑去弘法,該弘法時你跑去靜修,這都是找錯了定位.26
11】如何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就路還家? ........................................... 28




03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下一段是說明阿難尊者在修學過程當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說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這個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個地方講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我們解釋一下。


  顛倒想我們也叫做妄想。《楞嚴經》的觀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在妄想,還是安住在真心。怎麼知道是真心還是妄想呢?《楞嚴經》給出一個判斷的方法,說是這個顛倒想,「想」是沒有錯,人是應該有思想,但問題不能夠落入顛倒。就是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到廚房去吃苦瓜。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有一個苦的感受,由這個「受」,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這個苦瓜不好吃。這個就是顛倒想。我們今天去吃蜂蜜,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一個甜蜜的感受,我們說這個蜂蜜很好吃。這個也是顛倒想。也就是說,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這個就是顛倒想。



https://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2/1134.html

by 趙永祥 2021-04-30 03:52:25, 回應(1), 人氣(178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1)講記001


      目     錄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 4
02「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 ................................................................ 7
03】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 10
04】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12
05】怎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 13
06】「首楞嚴王三昧」的殊勝特點 .............................................................. 19
07】蕅益大師開示楞嚴要義........................................................................... 21
08】大佛頂就是真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 ...........................................23
09】為什麼說我們凡夫現在離本性很遙遠? ...............................................25
10】你應該靜修時跑去弘法,該弘法時你跑去靜修,這都是找錯了定位.26
11】如何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就路還家? ........................................... 28




02】「首楞嚴王三昧」三大特色

  甲一、總說 
       分二:乙一、讚歎述益。乙二、誓願請加。

  乙一、讚歎述益

  好,我們先把講義打開。

  《楞嚴經》內涵很多,有十卷的經文,我們先把它作一個扼要的說明。

  「要義」當中總共有三大段,第一段先作一個「總說」,第二段是一個「別釋」,第三段再作一個「結勸」。我們先作一個「總說」。

  這個「總說」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合掌。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在聽佛陀講完了《首楞嚴王經》的前三卷他開悟了以後所講出的一個偈頌,來表達他內心的狀態。這一段的偈頌,蕅益大師的科判叫做「讚歎述益」——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並敘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第一段是「讚美人法」,先讚歎能說的人,再讚歎所說的法。


  我們看讚歎這個「人」。說是「妙湛總持不動尊」,這是讚歎能說法的佛陀,說佛陀您能夠把「首楞嚴王」的法門傳授出來,這件事不可思議。當然能夠把這個法門傳出來,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嚴王三昧」。所以蕅益大師他就用「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來詮釋這一段經文。


  他說什麼是「妙湛」呢?這是「首楞嚴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它是隨緣不變的。也就是說,修行者根據空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執取,而安住在一個不變的體性,它不會隨因緣變化,這個叫做「妙湛」。


  「總持」,這個總持是發明不變隨緣的作用,他在不變當中隨順種種的因緣,能夠善巧方便地積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就是總持——總攝一切的波羅蜜。這裡講到它隨緣的作用。這個是修習假觀。


  「不動尊」就是修習中觀了。當我們把空假二觀達到平衡的時候,顯現的一種相貌就是不動。這個不動就是不為一切內外的魔境所擾動。內在的魔境,就是我們的煩惱;外在的魔境,《楞嚴經》所強調的就是鬼神障。不為內在的煩惱,不為外在的鬼神所擾動。所以,「妙湛總持不動尊」就顯現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內心狀態是不變的,是隨緣的,而它總的相貌,就是「不動」。


 那麼怎樣能夠成就這樣的心態呢?

「首楞嚴王世希有」,我們必須透過「首楞嚴王」法門的修學才能夠達到。

「首楞嚴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心態來做功德,第一個它是究竟圓滿,它沒有欠缺,同時它是堅固不可破壞的。你安住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狀態,你修習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壞,特別的堅定,這叫「首楞嚴王三昧」,包括究竟義跟堅固義。

這個法門非常珍貴希有,佛陀也不是隨便開顯的。

這一段先「讚美人法」。


https://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2/1134.html


by 趙永祥 2021-04-30 03:46:58, 回應(0), 人氣(985)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1)講記001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目  錄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 4
02「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 ................................................................ 7
03】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 10
04】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12
05】怎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 13
06】「首楞嚴王三昧」的殊勝特點 .............................................................. 19
07】蕅益大師開示楞嚴要義........................................................................... 21
08】大佛頂就是真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 ...........................................23
09】為什麼說我們凡夫現在離本性很遙遠? ...............................................25
10】你應該靜修時跑去弘法,該弘法時你跑去靜修,這都是找錯了定位.26
11】如何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就路還家? ........................................... 28




01】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我們這堂課,預定要花兩年的時間,也就是有四個學期,來跟大家共同學習《首楞嚴經》。《楞嚴經》的修學重點,簡單地說就是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我們在講「首楞嚴王三昧」的內涵之前,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到底這個三昧對我們在修行當中有什麼樣的好處。


  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宇宙間有兩種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一個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當我們的這一念心很清楚地現前,很堅定地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的時候,這時所謂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產生了一種感應道交!


  在感應道交的狀態之下,使令我們的生命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從現世來說,讓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創造了今生的安樂;從來生來說,使令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種來世的解脫。所以這個感應道交,可以說是我們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所追求的一個修學的最終的目標。


  這個感應道交的內涵,我們過去也一再地強調,是以心力為主導,佛力只是一個被動的配合。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內心當中產生了障礙,特別是煩惱的障礙,這個時候即便你憶念阿彌陀佛,加持力也非常有限,這樣的感應的力量就相對地減少很多。所以感應道交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要破除煩惱的障礙,必須要安住在正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安住正念,在《楞嚴經》裡面講一個觀念,說我們這一念心是一體兩面的,我們有時候產生煩惱,變成一個魔鬼;我們有時候安住在正念,變成一個佛陀。所以我們這念心有時候是個魔鬼,有時候是佛陀,它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把這個魔鬼的勢力、煩惱的勢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強。當然我們佛教的修學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對治煩惱,比如說持戒,比如說我們修四念處,都可以。但是這樣的對治,一般來說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對治,從一種功能作用上的對治,我們說是如石壓草。這個地方草很多,怎麼辦呢?我把石頭鋪上去,這個草的生長勢力就降低了,但我們沒辦法從根本上把它拔除。


  本經「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是把煩惱的根源找到,然後把它拔掉。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去破壞煩惱的勢力。當煩惱的根被破壞以後,它上面的枝葉華果的勢力相對減低了,那我們再配合持戒、配合四念處來對治,這個效果就更好了。所以我們在進入《楞嚴經》的正文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剛開始先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告訴你怎麼把這個根源拔掉。「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是,它能夠讓我們很快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安住正念。


  這就是我們在研究《楞嚴經》的時候,能夠使令我們很快地保持正念,乃至於達到臨終的正念,由臨終的正念,感應佛陀的加被而往生淨土。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禪淨雙修——以禪觀來破除煩惱的勢力,以念佛來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樣的配合就非常的殊勝。所以,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就是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本文連結
https://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2/1134.html




by 趙永祥 2021-04-30 03:37:46, 回應(0), 人氣(1149)

淨界法師: 《楞嚴咒》重點:修習首楞嚴王三昧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http://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2/1134.html

本影音集成《首楞嚴經》講解總共十卷經文要義,共分134集影音片段,講解理論,跟它的修學方法,分成五大科:
「緣起篇、理論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
這些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課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16E144975D1AFCD


 淨界法師開示大佛頂首楞嚴經要義簡介。

  楞嚴經的重點:修習首楞嚴王三昧!


  本經首楞嚴三昧的特色:

把煩惱根源找到,拔掉,從根本上破壞煩惱的勢力!
讓我們很快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安住正念,乃至於達到臨終的正念,感應佛陀加被,
往生淨土!禪淨雙修!

  佛陀的心:安住在首楞嚴王三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究竟堅固,一切善法不會被破壞。

  煩惱的根本:生滅心、妄想、顛倒想。

  我們想法跟著感覺走的時候,這個就是顛倒想。
  想法是從外面外境來的,外面的刺激引生的,統統是妄想。

  真實想,真心:想法是從內心生起的,升起一個想法,外境不管怎麼變,想法不變,這是真實想。從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顛倒想。依體起用,發起菩薩誓願。

  阿難尊者的大誓願:透過首楞嚴三昧的洗滌,找到家,同起大悲,心佛眾生一體。覺悟了法身,圓教的初信位,微細惑要經過二十五圓通洗淨六根煩惱。

  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楞嚴經的觀念,主要修六個字:「名相位,立德業」。整個卷經文講這兩個觀念:一個從假入空!一個從空出假!當然,整個經文講的非常非常詳細,佛陀舉了很多很多例子,他一定讓你有辦法懂!

  每個人深受過去的業力影響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先成就自利的功德!再立德業,在你的因緣中去修學!整個十法界,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楞嚴經講的很多很多。所有的楞嚴經的經文,沒有離開你現前的身心世界。

  《楞嚴經》的真如理,我們看他經文的結構,他要你先發明內心的真如,先把你的心調整好,你的心,先找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第二、再找外境,原來外境也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第三、他告訴你,你怎麼用你內心的真如,帶動你外境的真如。這三個主題講了三卷半。

  大佛頂:保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狀態。好處:成就自利化他的功德。這個修德,由性德而起。性德,也沒有離開修德。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楞嚴經的修德,開始的時候強調:不變。 2/3以上的經文,成就這個不變。有先後的次第。

  三卷半來分別真心和妄心。常住真心是清淨的根本;攀緣心是雜染的根本!真心妄心混在一起,有時安住真心,有時安住妄心。先搞清楚,分清真妄。

  妄想和真心的判斷:妄想:離塵無體! (這個東西好吃,想法的根源,在於和食物的接觸。外境拿掉後,心失掉,所以這個是妄心)。真心:離塵有體! (我一定要好好拜佛。是從內心道理,如理思維產生,離六塵,而從內心升起。)

   你一個人不要跟著感覺走,要跟著道理走。
   不要做你喜歡做的事,要做你應該做的事!
   行動要由理性的思維產生!

  道前基礎,修學三昧的基礎:二決定義!要消妄歸真:
第一、審查你的因地發心。是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
第二,審查煩惱的根本。煩惱隱藏在六根門頭。造惡業,造功德都是六根。
例如:今天,你帶了個軍隊去打仗:
第一、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你為什麼要打這個仗?
第二、知道盜賊在哪裡!

  首楞嚴三昧:正行:二十五圓通!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整個二十五圓通,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帶回家。不能全修啦,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我們。耳朵四方八面角度聽音,功能堅固,聽聲音聽一天都不累,不疲憊。返聞聞自性,是「誰」在聽聲音?找到聞性。耳根圓通所緣境在自己清淨本性。念佛圓通章所緣境不一樣。到時再說。

  首楞嚴三昧:助行:四種清淨明晦!持戒清淨,三世諸佛必制的重戒!道場:結界、持咒,保護自己,防止鬼神障!

  我們要把心帶回家:每個人對家的感覺,相同也不同(例如:初一與十五的月亮)。正行:正念真如。助行:持戒誦咒!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楞嚴經沒有講斷煩惱,而是「轉」。你看著煩惱,它自己就變化了。你只要保持覺悟就好了。

  怎麼判定修學有沒有進步?就是你那個明了的心,和外境接觸:你發覺你的妄想減少很多;你發覺你的想法,都是從你內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從外境給你刺激產生的!

  《楞嚴經》它很多枝末的東西都不講,只講到根本!你跟著感覺走,還是跟著道理走? ?內心累積很多妄想,你把它逼出來,它會有一個反彈。你不要破戒,不要破見(思想),迴光返照時,會產生很多幻境,不要被迷惑,有五十種陰魔,都是妄想做根源。你一逼它,它會產生反作用力。業果的重要性,要我們持戒!講到魔境的差別,讓我們保持正見。以戒教二門來保護首楞嚴王三昧!

  《楞嚴經》是一代時教的精髓!是整個大乘戒定慧的總和!戒教二門,戒定慧三學,在本經中是互含互攝,互相幫助的。修行,最重要就是你的心地法門!同樣拜佛、憶佛,功德不一樣,因為你內心的道不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依體起用,用還照體!心法!三根普被,修學法門講的非常詳細!

  你《楞嚴經》一看完,你自己修行足足有餘!你看別人修行,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修行對不對了。這個人修行有偏差,怎麼樣修行,你看楞嚴經你就知道了。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楞嚴經這個鏡子一照就知道。沒有一個跑得掉的。楞嚴經拔業障如翻大地,依教成道如觀掌果。

  此次講課:觀念上以藕益大師為主(楞嚴經玄義和楞嚴文句),明末三大師(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蓮池居師)為輔。消文方面,參考:通理大師《楞嚴經指掌疏》,圓瑛法師《楞嚴經註解》,海仁老法師註解。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

先要了解,什麼是真妄。我們整個生滅心不離開八識(受),楞嚴經是在破八識!
第一,不要跟著感覺走,妄想走。
找到清淨本來的家,在家中,以不生滅心,
提起你的佛號,正念的力量特別堅固,禪觀破除煩惱障,
以念佛,構成感應道交!以心力感應佛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https://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35

http://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1/



by 趙永祥 2020-10-27 06:58:21, 回應(0), 人氣(793)


 
 

                           《楞嚴經》對禪修之助益

 

        《楞嚴經》以阿難遭難為開端,阿難“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多聞未得無漏”,不知二種根本,用攀緣心,“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説食。終不能飽”。佛在經中也多次指出阿難雖然多聞第一,卻未能修證菩提。“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佛與阿難以此告誡眾生,若不親身修證,多聞佛法無益;真正的解脱,不能從聞聽教法中獲得,只能從實踐中證得。可見,《楞嚴經》的編寫是以修行為重的。

  “禪”的原始意義是靜慮、冥想、思維修,強調排除思想、慾望的干擾,進入寧靜而集中的精神狀態,為觀照真理提供“定”的條件。中國禪宗的禪法則偏向“慧”,旨在明心見性和頓悟成佛。《楞嚴經》中,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眾生用攀緣心,不識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即真性,故而墮入生死輪轉。而後阿難懇求:“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阿難請求世尊教導禪修方法,目的就是明心見性,破除妄心,入無生法忍,令真心顯現出來。這一禪修的目的合乎禪宗見性成佛的理論;修行之前需發初心二義,也合乎禪宗開悟後起修的順序。太虛言:“若以《楞嚴經》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屬禪宗為確切。”

  因此,無怪乎清末之前《楞嚴經》註疏以禪宗最多。長慶、延壽、德清等著名禪師先後註解此經。禪師多以《楞嚴經》為禪修的準則,如惟則禪師説:“《楞嚴》一經,禪者多取以為準的。”智旭説參禪:“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

  在禪修時間上,《楞嚴經》主張“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禪修是在頓悟與漸修間來回。

頓悟合乎禪宗中慧能一系的學説,漸修則在形式上更接近神秀一系。

  《楞嚴經》中佛七次徵心、十方顯見等段落,引導眾生開悟的方法一如禪宗機鋒;而在禪修過程中,為了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楞嚴經》十分強調修持方法的個體化。禪修的過程中,修行者的身心體驗與境界變化都具有獨特性,不可分享,不可描述。眾生機緣不同,《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各舉一種方法,用功的着眼點涵蓋了六塵、六根、六識和七大,暗示着無量眾生有無量修行方法。禪宗不拘泥於禪悟形式,強調語言功能的有限性,於明心見性的根本目的之下發展出豐富多彩的祖師禪法。二者雖分屬如來禪和祖師禪,禪法精神相應。

  《楞嚴經》的禪修體系除了與禪宗有大量的契合點之外,經中《大勢至唸佛圓通章》被譽為念佛禪的最妙開示。民國初年淨土宗祖師印光説:“諸大乘經帶説淨土者,多難勝數。而《大勢至唸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他甚至將這一章列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第五經。這也使得《楞嚴經》成為禪淨結合的經典。

  而《楞嚴經》原出密部,楞嚴道場與楞嚴咒具有濃厚的密宗色彩。《楞嚴經》所舉的修行位次,天台門人認為與天台宗理論多有對應。如三奢摩他對應三止,五十重陰境對應十境三障四魔等。楞嚴咒是佛經中最重要的咒文;而對修行過程中的五十重陰境,禪修者在每一重中可能遭遇的危機和錯見,《楞嚴經》都有相應的解釋和指引,這在佛經中極為罕見,大大增加了經書在禪修中的實用性。

  總的來説,《楞嚴經》中的禪修體系大多與禪宗相合,同時還包含有淨土宗、密宗、天台宗、律宗等宗派的修持法門。有學者説《楞嚴經》為晚出的經典,因此在內容上兼容幷蓄;認為《楞嚴經》系偽作的學者,則推斷此經是中國本土人以禪宗思想體系為基礎,添加各宗派內容撰寫。不論如何,《楞嚴經》中的禪修體系在佛經中可謂空前完整、豐富、細緻。

by 趙永祥 2020-10-27 06:55:53, 回應(0), 人氣(913)


《楞嚴經》與禪修兩者間的修行關連


我們的心與「佛心」,完全相同,只是誤用了不一樣的操作模式!
1. 真心,從來不生不滅,我們卻用不生不滅的真心,去選擇了「生滅」的功能。

2. 開悟在楞嚴!學習真心的「操作方法」,活得萬事如意。

3.   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

4. 沒有一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眼前這個人是心中產生的「影像」,不在眼外、心外。

虛雲老和尚勸人把《楞嚴經》整部背起來,

聖嚴法師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 


《楞嚴禪心》一書乃法鼓山果醒法師多年來研習、講說與實踐

《楞嚴經》的心得,能幫助讀者理解經義,並在生命的每個當下,練習「無能所」的操作,時時修,處處修,直至圓滿具足,沒有一事不如意。

常有人說:「身不由己,心不由己。」其實心是很可靠的,心隨境轉,完全是知見和操作錯誤所致。以布偶戲做為比喻,布偶的舉手投足,活靈活現。其實看到的只是布偶的色相,看不到幕後推手。

五蘊的運作模式,相當於後宮佳麗的競出法則,稱為「隨重」。此外,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你生什麼心,就現什麼境。

眾生喜歡玩「特寫」,縱身五欲汪洋,卻是可入不可出,流連於色、聲、香、味、觸的局部波浪,樂此不疲。

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對開悟者而言,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可從止觀方法來練習,沒有特定的對象,不作對。

平等心:處理一筆百萬元訂單和打一個噴嚏,都是同樣重要。


放鬆:當你在做帳,整個環境都在做帳;當你在工作,整體環境都在工作。身與心合一,心與事合一。


當下的心,根本無法喜歡或排斥任何色相、聲相。當你聽到某人的聲音,心生排斥,其實聲音已經消失,想要排斥、不聽,已是第二念。

無論是喜歡或排斥的相,都是自心感知的對象。把心中浮出的相,當成是他或她,根本不是對方,只是法塵的影和響,一般人即使受苦,對此操作仍是樂此不疲。

只要認為念頭裡有人、有我,念念相續,則永遠無法從夢中醒來,無法認清「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其實,「心中的媽媽」僅是無知無覺的法塵,當生當滅的影像。

結語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by 趙永祥 2020-10-27 06:52:33, 回應(0), 人氣(1034)

為什麼參禪之人非學《楞嚴經》不可?

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憨山大師

《楞嚴經》以文義雙妙、修證指南著稱,被尊為「開悟楞嚴」,自古即是參禪學佛必讀的實修經典,但是也以文字義理艱深難懂著名。

《楞嚴經》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近代虛雲老和尚曾言:「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更勸人要把整部經背起來。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則從一九八四年起,於臺灣及美國兩地,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種種可見,漢傳禪佛教對《楞嚴經》的重視。

《楞嚴經》如何教我們觀真心,問真心?

個人剛開始閱讀果醒法師《楞嚴禪心》時,雖然不太能理解書中全部內容,但文中的幾句話,對個人人來說非常受用,心得分享如下:

1.  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對開悟者而言,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可從止觀方法來練習,沒有特定的對象,不作對。

2.  放鬆:當你在做帳,整個環境都在做帳;當你在工作,整體環境都在工作。身與心合一,心與事合一。

3.  當下的心,根本無法喜歡或排斥任何色相、聲相。當你聽到某人的聲音,心生排斥,其實聲音已經消失,想要排斥、不聽,已是第二念。無論是喜歡或排斥的相,都是自心感知的對象。把心中浮出的相,當成是他或她,根本不是對方,只是法塵的影和響,一般人即使受苦,對此操作仍是樂此不疲。

4.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楞嚴禪心》為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多年來研習、講說與實踐楞嚴經》的心得,能幫助讀者理解經義,並在生命的每個當下,練習「無能所」的操作,時時修,處處修,直至圓滿具足,沒有一事不如意。 

「修行如同開車,《楞嚴》就好比是GPS導航,而禪心好比車子,以《楞嚴》當眼、禪心為腳,才能暢行無阻。」

我們都有與佛一樣的佛性,「佛性是指見聞覺知的能力,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法師以海水與波浪為喻,表示佛性就像海水,可變現出各種波浪,凡我們所感知的都是波浪。

 

什麼是真心、妄心?

佛性有佛用、有眾生用,真心是佛用,妄心是眾生用。因眾生都用妄心,著於所感知的種種相,以致夢想顛倒。法師提到真心有十個特質,其中「見性無雜」、「見性不分」可互為參照,說明心性不是物質,但離不開物質,所以我們不要離開現象找心,但也要清楚現象不是心,「相不是人,全部是心的感知。」 

禪心實踐可從知見、心態、現象三個面向入手。遇到外境,先觀察眼前的現象,以及自己的心態,會發現轉變心態去配合環境,則煩惱會減少很多,再進一步便會發現:沒有外境,都是夢境,全是自己的心在自導自演。

聖嚴法師曾在禪七中開示:

「世界通通有,人我是非全都不見了」

「世界流動,通通是對的」

沒有一定的對錯,學習改變自己的心態,便能萬事如意了。 

分享個人轉念經驗。同修最近住院開刀,家中事務都由他來承擔,原先覺得痛苦,轉念一想,自己一直被同修照顧,如今終於有機會照顧對方,於是變得樂於去做,「而且為了復健,還能常常一起相伴去爬山,讓個人感覺自己非常有福報。」

 



by 趙永祥 2020-10-24 11:44:46, 回應(0), 人氣(822)


《楞嚴經》修學法要
 - 淨界法師

http://isites.nhu.edu.tw/board.php?courseID=156&f=doc&folderID=1958&cid=7649
Prev12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