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最新文章
by 趙永祥 2017-06-14 23:05:45, 回應(0), 人氣(1532)


一位有智慧的長者與我分享一則短文: 

「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看完此部影片之後,我獲得幾項人生重要啟示

個人有所感,分享如下
佛說: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人有三種重要內容不可說:


1、自己的功德好處 ;

2、他人的惡處不善 ;

3、自己未來的計畫。


炫耀自己——這會引來人天和鬼神嫉妒,想著法子來破壞你炫耀的地方。

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也許你會說:炫耀也是誠實的,又沒有誇張,為什麼不可以?

然而,因為你用自己的驕傲,傷害了別人心中的驕傲。別人被你傷了,還會對你好嗎?

炫耀漂亮,就要小心以後漂亮被破壞;
炫耀有錢,就要小心以後富有被破壞;
炫耀成績好,就要小心以後考不上;
炫耀自家小孩如何,這個千萬不要,容易招忌並增加敵人!

你得給小孩子少樹敵,讓人天鬼神不要嫉妒他,而是護持他才對的。

炫耀什麼,就要小心將來失落的地方在這裡;


法師比喻是這樣的:你有了寶珠,你到處給人看,魔就特別想破壞你的寶珠。

人什麼情況下會毀壞自己的功德呢?——就是:炫耀自己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炫耀自己得到的好福分。

儒家說:一個人的禍福,要看他謙虛還是驕傲。

人,不要隨便說未成之事、計畫之事。

因果,說了就變。和人間的恩怨一樣,說破因果,會變本加厲,或者遭遇報復。還沒做完畢的,說穿了是個忌諱。

密宗善知識就勸人不要隨便說未成之事、計畫之事,這也算隱私。除非做成了、痊癒了、化解了,可以適當說一些,而且隱姓埋名。

佛曾說過:「狂性頓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意即說你這個狂妄自大的心、你這個好高騖遠的心,你那種看不起人的心哪!那種只知道我是最聰明的人,只知道我比誰都好。

比如有個人長得像個醜八怪,你看他怎樣說:『啊!我真美麗呀!』你看,這個執著多大呀!如果你把這種執著,這個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

何謂「菩提自在」?

是覺道、就是開悟,開悟就離成佛不遠了,

因此,你能把狂心野心與好喜誇耀之心停歇,這便是人生自在,無入而不自得之道。

影片連結



by 趙永祥 2017-06-14 15:29:50, 回應(4), 人氣(2349)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三

   如何利用《金剛經》如實修行?


讀頌《金剛經》,除了要懂得經義外,還要將經上所說的修行方法,與所應悟的境界相配合,才是正解。就是說,不只要懂得名相及經義,還要能從經文及名相瞭解後,知道如何加以實踐。有時候光懂得名相,還不能真正了解《金剛經》,要能從修証上、心地上、逆境中、證量上去印証《金剛經》所說的道理。這就華嚴經所說的 “信、解、行、證” 修行證道四大步驟。

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茲分享如下

金剛經與大般若經的要義 
解說《金剛經》,當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起。《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金剛經》是第五七七卷。《大般若經》是講如何修証般若智慧,智如目,行如足,修行者要以般若智慧,才能度到彼岸。

《金剛經》全名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因般若智慧有如金剛鑽石一樣堅硬明利,故能斷一切修行人在修行中所現起的業障、積習。《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教導如何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過、超越一切修行上的境界。

《金剛經》在五時判教中,是屬般若期 (相當於大學課程)。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終無說一字。世尊所說法,是方便之說,從小學生、初中、高中、大學方便教導,不講並不知道佛法過程是如何修成,不用一些語言文字不能說明讓初機者了解,故乃行方便之說。《金剛經》說:不要說佛有所說法,不要有這種觀念,何以故?若說世尊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真正的佛法修行,不離一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一乘佛法只有用心去體證,證後離一切相,不即不離,故不必言說。有所說也是權宜設施而說。

世尊在世時,依眾生根機不同,五時說法: 華嚴期、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法華涅槃期。對小學生、初中生,先從外境諸緣斷掉,再來修內心不執著外境。初期都是教一些基本的法門,是屬於「阿含期」。「方等期」是修小乘禪觀,快要跨入大乘的根機,本期間大部分所說都是屬於大乘的佛法了。高中的佛法有境界、也有所執著,譬如世間禪的四禪八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處等,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之間會出現的禪修境界。

有以上的禪定修證,若不向此等行者說明心量的空、無相,不能去執取一切境,此等行者就會執取其境而住於色界、無色界等天界的果報中,終究未能得解脫三界之境。因此到大學時,是屬「般若期」,要把這些修證境界體悟後超越或推翻掉,修行過程之間所修證到的,一到「般若期」都要把它化空、不執著,以般若智觀一切境,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到最後導引大眾入「法華期」,此期所講的經典是屬於研究所課程了。華嚴期是相當於拿到博士學位後(明心見性)後,教導如何斷除無始無明習氣,以達究竟果位的法門。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里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

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

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的行相,離不開「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這個觀念,以此修證就可以證到「空有不二」的境界,這就是《般若經》的重要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是能知能離,能做能離,能證能離,最後達到「不即不離」,以「無所有、不可得」的法門來修行,因自性本淨,諸法無住,這種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學一法,即能通達一切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法。菩薩雖處世間,對世法能不染,一切法不落兩邊。

經云: 

若能觀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有所覺知,但是不去相應。

已經有大乘的根機,才能用般若的智慧來擺脱一切境緣。執一切境,非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要得菩薩道解脫者,都應該要修般若波羅蜜,不要去執著你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境界。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要審慎觀察,對一切境界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這樣子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對一切有相、無相,都要以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的觀念來看破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結語 

個人的修行體悟是,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從此以後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我相的執著、人相的計較、眾生相的貪染、壽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貪愛、法相的執取和對非法相的不捨之情將會有所覺醒與看淡、看破!果真如此才是對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真諦,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見」的利根禪修者才能做得到!

以上陳述是個人的幾點感受與體悟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4-June-2017    抒于 學海堂
            
by 趙永祥 2017-06-14 15:20:29, 回應(5), 人氣(1870)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二

《金剛經》可破除如金剛般堅硬的煩惱



佛法可以用來修行,也可以用來印證,比如「諸行無常」,可以印證世間哪一樣是長久不變的?因此擁有「般若智慧」是何等重要,《金剛經》是大家熟悉的經典,若能從經典中學習到智慧,就可以破除如金剛般堅硬的煩惱。心保和尚強調,智慧是修行中最後的成就,如何解脫到彼岸,也是要靠智慧。想要解脫,就必須明白無我的境界,人生離不開六塵,難免會有貪瞋癡,要遠離「三毒」必須從瞭解佛法的道理開始,道理可以改變行為,當所有的執著通通放下,與佛法的道理相應,人生即能自在。

一般人對於成就的看法,不外乎是擁有名聲、權力、財富等,但在大乘佛法裡,所謂的成就是利益眾生,修行到佛菩薩的成就。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星雲大師在《成就的秘訣-金剛經》裡所說的4個重點: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的生活、無得而修,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什麼是「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及參透「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的真義,也講說得度、解脫、無我、自在的智慧法門。若少了「自覺」,海青只是衣著古風;若少了「行佛」,法會只是佛教的音樂劇;若少了「佛法」,拜佛只是鍛鍊筋骨的體操;若少了「覺醒」,佛法課程如同活動成長營;少了「菩提」,發心作務如同上班過時光。一位張姓聽眾聽完後表示,這一段文字妙不可言,誠如四句偈所說「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



結語 

個人的修行體悟是,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從此以後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我相的執著、人相的計較、眾生相的貪染、壽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貪愛、法相的執取和對非法相的不捨之情將會有所覺醒與看淡、看破!果真如此才是對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真諦,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見」的利根禪修者才能做得到!

以上陳述是個人的幾點感受與體悟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4-June-2017    抒于 學海堂

by 趙永祥 2017-05-09 07:44:26, 回應(0), 人氣(1633)



                   如何廣結善緣?

                           作者:星雲大師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佛經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謂結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樑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

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我現在大略舉出幾種結緣方法:  

(一)經濟結緣

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塊錢跟別人結善緣,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也許因此救了他人一條命。比如說公路上出了車禍,有人想打電話報案求援,偏偏只有鈔票沒有銅板,根本無法換錢,這時候你借他一元,馬上救護車也來了,醫生也來了,許多流血垂危的傷者都得到了及時救護,你這一塊錢的善緣就廣大無比了!  

(二)語言結緣

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會覺得人生可愛多了。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句好話有時真可以使人我快樂、天地清平!  

(三)功德結緣

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蘭曾經有一個小孩子,傍晚從海邊堤防走回家的時候,偶然發現堤防上有一個小洞,海水正慢慢的從洞口流出來,他一想:哎啊,這不得了!要是不趕快把它堵塞起來,明天這堤防就會潰決,海水會淹沒整個城市的。這個子孩子一發善心,找不到東西堵塞,就用手指頭去堵,他站在風雨中,從天黑等到天亮,整個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後才有人發現他僵冷的暈倒在堤防邊,手指頭還緊緊塞在洞裡,大家才萬分感動的知道他一根指頭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財產。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善心,能夠拯救無比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  

(四)教育結緣

我們也可以用知識或技術做法佈施,來和人結緣。每天,無論在台北或澎湖,全國有十八萬教師在諄諄傳授知識學問,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水準,也促進了國家的繁榮進步。你今天教別人一點知識或技術,明天就會成為他立身處世的本領;常常一句睿智的語言,可能影響對方一生,成為他生活的指南和處世的依據。  

(五)服務結緣 

在某些事情上給別人一點方便,有時會成為大家欽佩敬愛的對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攙扶老婆婆過街,為人民褓姆樹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貨小姐親切地引導客人買東西,讓顧客享受到購買的樂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車上很有禮貌地讓位子給老人,使我們對國家的未來有了信心。從這些日常生活上給人的服務結緣,可以窺測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進步開發的社會。  

(六)身體結緣

一個微笑,一個舉手,有時候會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緣。曾經有一個失業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楞,想找一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的老母親得到一筆撫卹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一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微微一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一高興,倒忘了尋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養家,更不想死了!一個笑容的因緣多麼大。  

學佛法、做功德,有時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錢財,有時候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一點知識,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的功德。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個菩薩應世傳法,就是我們通常所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位大菩薩各有殊勝的因緣: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為緣,普渡眾生,在他的慈心悲願裡,一切眾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懷。  

地藏菩薩以願力為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來,地藏菩薩的這四句無量願偈,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  

文殊菩薩以智慧為緣,發廣長舌,說無上法,為盲者現光明,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為中國佛教開創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賢菩薩以實踐為緣,舉手投足皆是道,揚眉瞬目無非法,為中國佛學樹立了崇樸務實的道範與高風。  

除了四大菩薩之外,佛教裡面的歷代高僧大德,個個都有獨到的結緣法門。例如:  

弘一大師以書法與人結緣,以持戒與人結緣。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從不吝惜以筆墨寫經句結法緣;他自己更是嚴謹修行,堅守戒律,絕無一言謗法,無一行犯戒,為佛法樹立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崇高典範。


摘自《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作者:星雲大師  


by 趙永祥 2017-05-06 16:57:16, 回應(0), 人氣(1736)



目標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MBO)


1995年12月
國家教育研究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名詞解釋:  


目標管理是一項已久為人知的管理技術,由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P.F. Drucker)所倡導,後經奧地爾尼(George S. Odiorne)鼓吹,而成為企業界應用最普遍的管理方法。奧地爾尼曾說:「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序,由組織上下各級經理人會同制定共同的目標,確定彼此的成果責任,並以成果作為指導業務及衡量貢獻的準則」。簡單地說,目標管理就是將組織的總體目標轉換成為組織單位各部門及個人的特定目標,而且強調目標必須是明確的,可證實的。假如每個人都達到了他們的目標,則所屬部門的目標也就達成,整體組織目標也就實現了。目標管理是利用目標來激勵而非作為控制的工具。   


目標管理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二   


(一)提高效率:只要能達到組織的目標,可選擇對組織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進行。   


(二)提高個人能力: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一般人僅只發揮應有能力的一部分,而目標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出個人最高能力。   



目標管理主要有四項基本要素   


(一)目標的特定性:MBO中的目標應將所期望的事物做簡潔的說明,且這些期望不是抽象,而是可以衡量、可以評鑑的明確目標。例如:提高銷售量6%。   


(二)參與決策:傳統的管理方式是由上層主管訂定目標,而後指派給下屬來實行。但目標管理最大的優點是利用參與決策的方式取代單向制定目標的方式,透過高度溝通的過程,由上司與部屬共同制定目標及決定績效的衡量方式。   


(三)明確期限:每一個目標都應有明確的完成期限。   


(四)績效回饋:朝向目標的進行過程中,MBO須不斷尋求回饋,定期評估以改正錯誤。   



實施目標管理制度在程度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目標的設定:擬定整個組織長期目標與策略以及發展建立部門和個人的工作目標。   


(二)行動的計畫:根據目標擬定達成目標的必要行動計畫。   


(三)自我控制:個人須自行做系統性的監督及績效衡量,以糾正錯誤。   


(四)定期檢討:定期檢討進展情形並評估績效,一旦行為偏離目標時,就須採取更正的行動。   


整體而言,目標管理的兩大優點就是參與感和雙向溝通,此兩大優點可以讓每個工作人員不斷地監督、控制自已,以達成任務,而且可以獲得更高的工作滿足感和成就感。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2924/


by 趙永祥 2017-04-04 08:17:19, 回應(0), 人氣(1050)


事與理能夠兼具、兼顧,就是圓融


我們稱佛陀為「兩足尊」,是因為佛陀福慧兼修,以福慧圓融而成正覺。

事與理能夠兼具、兼顧,就是圓融。

圓融之道有其甚深的智慧,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惕勵敬謹,自我期許早日達到圓融的境界。

詳見【星雲大師 圓融之難】

http://lnago.com/ADJNY
by 趙永祥 2017-03-25 16:39:20, 回應(2), 人氣(1644)

禪與管理系列之17

如何以禪文化有效改善企業經營管理之對策


 企業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而禪宗又名心宗,講究明心見性,禪的智慧就是心的智慧。禪與企業管理天然契合,以禪文化改善企業管理具有先天性優勢。日本於上個世紀50年代在企業管理中大力引入宗教文化有20%-30%的大企業信奉稻荷神,其他中小企業一般信奉與自己的行業相對應的主神,禪學智慧被廣泛引入企業管理中,許多企業的管理層定期到寺廟禪修。

至於如何以禪文化進一步改善企業經營管理之對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以「普度眾生」思想明確企業戰略定位。

當前世界經濟已進入戰略制勝的時代,企業戰略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採用戰略管理觀念的企業比不採用戰略管理觀念的企業成功率更高,有高達80%的企業依靠改變戰略方向來提高盈利能力。戰略管理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企業發展的目標。從現實來看,企業家發展或追求財富最大化,或追求員工利益最大化,或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或追求公司規模或發展速度,不一而足。從本質來看,創造財富是企業的首要目標,但不是企業的終極目標,如何分配這些財富決定了企業發展境界的高低,而發展境界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發展績效。廣東商人有一句口頭禪:賺十萬是自己的;賺一百萬是家庭的;賺一千萬是社會的。只有將創造的財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才會促進企業的持久繁榮。


禪宗宣導「普度眾生」的價值追求,創造財富並用以幫助眾生,「為眾生故,求以弘利」,「凡利世間事,皆為我應作」,使得禪式管理下的企業發展成為改善眾生福利的事業,使得企業發展更為穩健、可持續。

    

香港旭日集團主席楊釗曾說:

一個現代企業,創造了大量財富以後,解決了公司、員工的衣食住行等問題後,它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呢?如果再找不到奮鬥目標,企業就會洩氣。」

基於「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之菩薩道思想,旭日集團確立務求令顧客滿意、員工有機會發揮所長、股東獲取合理回報、合作夥伴同步成長」的企業使命,使得旭日的發展蒸蒸日上。

海航董事長陳峰喜歡閱讀佛家經典,企業宗旨「精進人生,造福眾生」就是從佛典中演繹而來,使得海航創立僅僅12年就從1千多萬元資產發展到400多億元,成長為國內第四大航運公司,創造了讓人驚奇的海航奇跡」


禪與管理系列
http://edward.sclub.com.tw/forumdisplay.php?fid=73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Date: 25-March-2017

by 趙永祥 2017-03-25 16:22:37, 回應(2), 人氣(1841)


禪與管理系列之15:禪宗所蘊含的管理智慧

佛教禪宗蘊藏著大量管理智慧和管理經驗。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實體,管理著僧眾、寺院和寺產,需要與信眾、政府聯繫,這就決定了佛教必然有相應的管理思想、組織和制度。從管理學思想來看,佛教經典裡包含了管理教團、理順社會關係以及治理國家方面的思想,如在《遊行經》中提出以七不退法者管理僧眾,在《長阿含經》中提出以禮六方法(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及諸高行者為上方)協調與社會關係[6]。從實踐來看,自從馬祖、百丈創立禪宗叢林制度以來,禪學在管理寺廟中逐漸積累了大量管理實踐經驗。寺廟在方丈之下有24個序職、24個列職、24個雜職,一般寺廟設有4大堂口、8大職事,分工明確,紀律嚴明,各司其職,責任到人。國際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現代管理=管理科學+管理哲學=法治管理+人本管理。禪宗六和敬管理制度,既包含了管理科學和管理哲學,又包含了法治管理(以戒為師)和人本管理(眾生平等)之底蘊。這種禪宗管理體系保障了中國佛教歷經千年流傳至今,也飽含著大量成功管理的實踐經驗。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25-March-2017
by 趙永祥 2017-03-22 21:36:41, 回應(0), 人氣(148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前言 

你們是為了慎終追遠、報答親恩,或是為了超度眷屬、紀念故友,或是為了植福延壽,消災免難等等的因緣,來做一番莊嚴而隆重的佛事;你們花費了很多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來成就此一善舉,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義,你們完全了解嗎?請你們細心地把這篇文章讀完,那麼,這堂佛事,就更有意義,更有功德了。因為這裡面將向你們介紹佛事的定義、佛事的用處、死亡的問題、亡靈的性質,以及誦經、禮懺、放焰口等的意義。


二、什麼叫作佛事?

廣義地說:凡是做的是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作佛事。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你能信仰佛所說的成佛方法,依法實行,必將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範圍有狹有廣,所謂「佛法無邊」,就是廣義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勝枚舉,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惡,說佛所說的話,行佛所行的事。要做到「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換句話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積極地自救,尚要積極地救人。

因為佛教主張成佛要從建立一個完美的人格開始,所以先要勸人不殺生、不偷盜、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誑、不酗酒,這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信、智,非常相近。進一步要使人成為超出於凡夫之上的聖人,佛教所說的聖人,是指解脫了人間種種苦惱的人,例如:生與死、老與病等等,這些苦惱解脫以後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

如何達到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說的方法,照著去實踐。看經、誦經、聽經,便是看的、誦的、聽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來做。

但是,對於不懂佛法、不會修行的人們,遇到他的父母親友死亡時,在沒有辦法之中,只有請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確也有用處。本文中所講的「佛事」,大部分便是側重於這種狹義性方面的說明。


三、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揚佛法的人;是職業的修行者,也是職業的弘法者。因他們做的佛事有功於人也有德於己,你供給他們的生活所需,使得他們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間接地有了功德。所以佛說出家的僧尼,是眾人的功德福田。

本來出家人的職責,並非專為超度亡靈,甚至可說,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雖然佛法的修行者,的確重視臨命終時的補救法門。


四、臨命終時怎麼辦?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決定了死亡的命運,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來說,若不出離生死,都是可憐憫者!

因此,信佛學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臨命終時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終之後,必可出離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國的淨土。

人死之後的去向,有三種力量來決定他的上升或下降:1.隨重,隨著各自所造的善惡諸業中最重大者,先去受報。2.隨習,隨著各自平日最難革除的某種習氣,先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3.隨念,隨著各自臨命終時的念頭所歸,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國淨土。

由於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張人們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應當革除不良的習氣,應當著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寶,念念要將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做為往生佛國淨土的資本和道糧。

學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時的修行-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供養布施,禮懺誦經,救濟貧病,造福社會。假如平時沒有進入佛法,臨命終時,尚有一個補救之道,那就是根據「隨念往生」的道理,勸他一心念佛,勸他萬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貪戀家屬親友和產業財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亂,應該一心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若已無力出聲念,則在心中默念,他的親屬如果真的愛他,那就不可在他彌留之際放聲大哭,因為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墮的可能。並且要勸大家陪伴念佛,使得臨終之人的心念,融洽於一片虔敬懇切的念佛聲中。若能如此,死後當可往生佛國淨土,若其壽數未盡,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復,福壽增長。

人將命終,或坐或臥,側臥仰臥,均以他自己感到舒適為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斷氣時,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給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瞋惱而影響到死後的去路。命終之後,鼻息雖斷,只要尚存一絲暖氣,他的神識仍未脫離肉體,故須經過十二小時後,才可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經過二十四小時後。

 

-----摘自 出版《學佛知津 》

by 趙永祥 2017-03-11 18:33:03, 回應(0), 人氣(1752)


南懷瑾老師-南禪七日完整版(0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h92h4w8Tk&list=PL0hgnnAI90mWODgN2bDzZ38uAAEhPN690
by 趙永祥 2017-03-11 18:27:32, 回應(0), 人氣(1285)


南懷瑾老師:  生老病死之詳解

by 趙永祥 2017-02-19 20:58:15, 回應(0), 人氣(837)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 Applica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Agenda

I  Introduction  5

II  Best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  11

III  Transforming Risk Into Value ………………  34

IV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 ….….…  57

V  BIS 98 ……………………………………………  59

VI  BIS 2000+   ……………………………………..  66

VII  Credit Risk Mitigation  ……………………….  97

VIII  Counterparty Risk  ……………………………  114

IX  Operational Risk  ……………………………..  121

X  Appendix………………………………………..  155


by 趙永祥 2017-02-16 22:02:47, 回應(4), 人氣(1978)


  禪與管理系列之14:

    禪學(修)對於賈伯斯(Steve Jobs)在蘋果電腦王國之影響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專注力和對簡潔的喜愛主要源於早年禪修的經驗。因為禪修,他的直覺變強,而且得以去除所有會讓人分心或不必要的東西,他也由此培養出基於極簡主義的美學觀。」當我在即將與讀者見面的《賈伯斯傳》終曲,看到這句話,長久疑惑豁然頓悟!  

為什麼在面對癌症威脅、飽受折磨,賈伯斯卻能超脫死亡,在生命的最後七年做出ipodiphoneipad,這些真正創新的產品?為什麼一個看似偏激、固執、獨斷,他的天才與他的驕傲引來正反評價的企業領導者,其死亡卻能牽動全球千千萬萬的人心?  

根據筆者之研究,答案就在於賈伯斯終其一生對禪學的認同與追求,讓他生命雖短暫,高度卻不凡。每一個人,都能在他如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卻從不放棄的人生軌跡中,看見自己、看見生命、看見超越死亡的夢想力量。  

筆者接觸過不少企業經營者,而這些企業家也同樣嚮往禪的美好境界,禪學如何影響賈伯斯的人生與經營策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分析:

  

一、因為禪學,賈伯斯一生不違本心與初衷

縱觀賈伯斯精彩絕倫的56載歲月,他的生命主軸始終很清晰:「我要改變世界」、「我要格局很大的東西」、「一種好用的工具將會為人們生活帶來多大的幫助。」才二十幾歲,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尚不足帶領稚嫩的蘋果公司迎向市場,為了說服時任百事可樂高層的史考利出任蘋果CEO,他以「你是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要改變世界?」打動對方。  

很多故事都說,賈伯斯的個性有暴烈一面, 對人不夠體貼,有時口不擇言,但即使走到生命盡頭,病榻前接受《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採訪,他仍滿懷熱忱娓娓細數,自己還有那想做那些事情,如何用科技工具為世人創造更美好更簡便的生活。 
這是賈伯斯對於「善」的大追求!


二、因為禪學,賈伯斯相信直覺、勇敢追隨自己的內心的聲音,一往直前而不被雜音干擾

很多管理者在做企業決策時,非常倚重研究、統計數據、市場調查等相對「客觀」的「科學」資訊,賈伯斯當然了解這些,但他往往獨排眾議,以敏銳直覺,洞見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賈伯斯和蘋果公司內的「心靈伴侶」艾夫一起發想新產品設計時,艾夫和多數設計師一樣,喜歡花時間分析設計背後的哲學,以及按步就班地發想。但對賈伯斯而言,設計這事多半是直覺,他會直指自己喜歡的模型或草圖,看不入眼的就斷然拋棄。他篤信「因為簡單,所以更好」的極簡美學,「要讓一件事變為簡單,要了解簡約的根本挑戰,創造出真正的簡鍊,絕對得下很大的苦功。」「產品應該看起來極度純淨,天衣無縫。」  

極度純淨的產品,就像鑽石!

沒有禪修的素養,他的心與眼無法如此明澄通透,能夠征服複雜,找到簡單,產生完美的軟硬體整合。蘋果的產品就是他的性格、他的人生質地的呈現。

這是賈伯斯對於「美」的大追求!

 

三、因為禪學,賈伯斯成為生命的智者,取捨之間,風華無限。

賈伯斯知道何時該捨何時該得,所以會說「這輩子成為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沒什麼意思,對其最重要的是,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告訴自己,我做了些對世人了不起的事。」

相較矽谷其他富可敵國的科技富豪,賈伯斯的生活如此簡樸低調、節制物欲。年輕時住在空盪盪沒什麼家俱的房子裡,婚後住在帕羅奧圖很簡單樸素、數十年歷史的老宅,很長一段時間不聘保鏢不僱幫傭。

一生悍衛隱私不遺餘力的他,卻選擇在人生最後兩年,接受傳記作者毫不保留的採訪,這是大智慧!他已捨得形象虛名,不要一本虛假美化的傳記,而要為他摯愛的子女留下真實的生命記錄。

  這是賈伯斯對於「真」的大追求!

  

結語

凡人,心隨境轉。這個世界,跟隨著賈伯斯的心在轉。未來一百年,世人必然還會記得賈伯斯這個企業領導人。賈伯斯他把設計的感性、完美主義和想像力都注入相關電腦與I-Phone,I-Pad等3C產品之研發,同時也成為蘋果的重要研發基因,數十年後,Apple這家公司很有可能在藝術與科技的交會口繼續不斷地發展、茁壯。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6-Febr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2-07 07:07:15, 回應(1), 人氣(2462)

              布施果報得財富、智慧與健康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這財布施,財布施­的果報就得財富。早年,在六十一年前,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跟我講大­乘佛法的入門,入門的祕訣就是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告訴我這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跟我講這些道理,勸我去做。我在年輕的時候,確實如果要沒有遇到佛法­,這一生當中很苦,也很淒慘,造作許多罪業不知道懺悔。


命中沒有財富,換句話說,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應該是有貪吝,貪吝果報是貧窮,財施果報是財富。這一生得大財富的­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回報多。我們如果不學佛,對這個道理不懂,財­是命中所有的,這個命很玄,怎麼想也想不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那麼有錢,有的人那麼貧窮­?不明理的人就怨老天不公平,這種念頭就造業。可是幾個人曉得這裡頭道理?我們沒有遇­到大乘,怎麼也不會知道。

  
大乘經裡面說這些都說得很多,縱然是從資料裡面查出來的,資料根據的經論不一樣,有些­說得很完整,有些說得很簡單,合起來看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意思。這一點也是要我們注意到­的。特別是學教的同學,要把這個講得清楚,要多查一查,一、二種資料不夠,各種資料找­出來參考看,意思就完整了。


像《成唯識論》這分資料就不是很完整的,這三種布施的果報­沒說出來。真正把因果說清楚、說明白,這才是勸人修布施波羅蜜,知道布施有好處。但是­終極的目標,這布施度圓滿,菩薩修布施度,修這個十度圓滿,圓滿的相是什麼?什麼叫圓­滿?布施度慳貪,慳貪的念頭沒有了,吝嗇念頭沒有,布施度就圓滿了。

  
六度是對治六種重病,眾生嚴重的煩惱習氣,就是重病,第一個就是慳貪。你看看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貪是希求,希望得到。現在這個慳貪可以說是到了極處,不但要­貪人的財,還要害他的命,這裡頭就不止一種罪。


貪是屬於盜的行為,要人家命是殺的行為­,在五戒裡頭,這就是殺生、偷盜,還得了嗎?殺盜淫連著的,殺生、偷盜、邪淫。今天這­個社會,在整個世界你去看,沒有例外的,三毒煩惱一年比一年增長。所以許多人懷疑,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人活在這個世間還會有幸福嗎?這個問題不是隨便提出來的,是非常­嚴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大乘佛法能解決。


這十波羅蜜確確實實能安定社會、能化解衝突­,能將這個世界重新帶回安定和諧。這裡頭的理與事要懂,要把它講圓,要把它講活了,我­們自己得受用,做出來之後給別人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歡喜布施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會有非常好的經營效果。如果是以慳貪心去經營事業­,縱然一時得利,得了一點利益,利益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用什麼樣的手段都得不到­,但是非法的手段,把你命裡面的福報虧折了、虧損了,自己不知道。罪孽要重的話,說不­定還有災難、災禍跟在身上,不是病痛就是橫禍。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總的原則,都是­教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好人利益別人為第一,自己吃一點虧也無­所謂,總是希望別人好,每個人都比我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菩薩心,這個心好。如­果這種心堅定真實,命裡縱然不好,由於這種心行,會把命裡頭那些缺點補過來,命裡沒有­財他能得財富。像讀書人一樣,命裡沒有功名他能考取,他可以得到。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施財得財,布施什麼得什麼。布施決定有好處,有能力多施,不要怕我施­掉之後我就沒有了,沒有那回事情,你施掉了自然就過來。你才能夠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



全文連結


趙夫子   恭敬合十

7-Febr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2-05 23:42:51, 回應(0), 人氣(1424)


2016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星雲大師開示

深具啟發性與開導性的一視頻

by 趙永祥 2017-02-05 23:42:19, 回應(0), 人氣(953)

2016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大師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3QvprIyZ8M
by 趙永祥 2017-02-04 09:11:24, 回應(0), 人氣(971)

禪與管理系列之11馬雲禪學素養深厚定、隨、捨」勇渡經濟風暴 (I)

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企業家是有自己直覺的,企業家需要的是在感性和理性上深刻的分析、冷靜。今天我想先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今年的經濟形勢很不好,而且會持久的不好;但也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就是大家都不好,沒人好,所以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如果有人很好,你不好,那你是很倒楣的,大家都不好其實是個好消息。」

感性與理性,好與壞,2016110日,在浙商總會的年度大會上,馬雲再度運用他幽默的演說功力,從事物的兩個極端視野進行不同角度的剖析。馬雲對於太極拳有著極度的狂熱,他不但和影星李連杰共同創立太極禪學苑,以傳遞健康、平衡、自然、快樂的生活方式,對於如何將太極背後的哲學思想融入生命經營與企業管理,也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無論是企業內部的員工管理,還是跟客戶、競爭者的關係,馬雲都從太極領悟出經營的大道理。

太極禪管理講求陰陽平衡,快慢自如,剛柔並濟,在定靜中推動身心靈和諧的發展,追求在兩極混沌的世界運轉自如,動中有定,定中有動,審時度勢,要求行動收放之間要流暢沒有滯礙,同時對於各種可能性要保持開放與彈性,絕對不會僵固於一端而不知變通。

馬雲的太極拳師父王西安認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練習,馬雲已經深得太極三昧,言談舉止張弛有度,王西安表示:「3年一小成,6年一中成,9年一大成。太極拳講究的是外形和內氣的相合,需要用時間來悟道。」

 

張弛有度

什麼是張弛有度呢?簡單的說就是:「該緊張則緊張,該慢則慢;該表揚時表揚,該批評時批評。」這是馬雲在經營實戰當中體悟出來的心得,道理很簡單,沒有什麼大學問,問題就出在許多經營者缺乏審時度勢的覺察力,由於他們的內心紛亂,因此,沒有辦法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決斷與行動。同時人們的行為模式有一種慣性,急性子的人凡事傾向於緊緊張張,慢郎中在危急時刻通常還是快不起來,在腦袋自動激發的機制影響下,企業經理人很容易犯下錯誤的行為與選擇。

定、隨、捨,勇渡經濟風暴

照常理的判斷來說,阿里巴巴是中國網路產業的龍頭老大,遵循運轉的快節奏勢必得是一種組織常態,否則怎麼因應網路世界大量又急切的消費者需求呢?光是20151111日的光棍節,就阿里巴巴忙昏頭的,目前這個日子是全世界最大的網購狂歡節,根據統計24小時的交易量高達143億美元,平均每分鐘要完成12萬筆訂單,估計有170萬名快遞員、40多萬輛貨車、2百架飛機投入到商品的快遞服務當中,當有上億的包裹在全球流竄時,假使沒有快速回應的管理機制、便利省力的物流系統在後面支持,倉庫壅塞、周轉失靈、出貨延遲的現象必定層出不窮,每年光棍節對阿里巴巴而言是速度的一種極致考驗。

快的對立面是慢,躁動的相反是定靜,當一個人一直處於高速運動的狀態,內心是很難平靜下來的,是不可能孕育出生命智慧的。因此,馬雲相當重視培養自己安定的力量,打太極、練靜坐,則是他掃除內心紛亂及外境干擾的一種手段。藉由外形的引導可以帶動內在的變化,於是阿里巴巴鼓勵員工勤練太極拳,希望通過外在的形式與活動,促成員工本質及組織內部的潛移默化。

馬雲豪氣萬千的指出:「在太極裡,我最欣賞的3個字是定、隨、捨。定即是看清自己及將來的趨勢,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要鎮定面對;隨,只有自己有實力的時候,才能懂得怎麼去跟隨別人;捨能讓人看清自己,只有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知道要放棄什麼。」

如何厚實自己定靜的內在功夫?除太極與靜坐之外,閉關、斷食是馬雲安定身心的另類選擇。人紅是非多,伴隨成功而來的不只是金錢、地位、名聲,可能還有繁忙、壓力、煩惱,以及失去身心靈的和諧與健康,這是快節奏經營模式所帶來的後遺症,身為公司CEO的馬雲自然也不能免。2008年,在朋友的引薦之下,馬雲決定暫時遠離塵囂,整整7天來到重慶縉雲山的白雲觀閉關,在這裡任憑你是國王、首富都要遵循嚴格的規定:不能有手機,不能連網路,不能說話,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修煉自己,或對著牆上的道教繪畫參悟,或抄寫《清淨經》的內容: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不知道馬雲在抄寫清淨經的時候有什麼了悟,不過抄經有助於專注,有助於放下是肯定的,當一個經理人可以淡然面對捨不得放棄的事物時,就不會患得患失,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硬是要把不合時宜的業務留在組織內部。

知所取捨,知道「不做什麼」是策略執行的重要關鍵,尤其是狀況危急之時更要知所進退,千萬不能什麼都想留,什麼都不想放。面對眼前經濟艱困時期,馬雲奉勸大家要知捨能捨,他一方面告訴大家要無所畏懼,一方面又提醒大家要客觀、冷靜想清楚,不要期待形勢會變好,因為這次的經濟風暴是持久的,冒雨不如雨,經濟形勢跟打牌一樣,不好,停一下,喝一杯茶再來過。

馬雲建議我們在困難時期要冷靜應對,不要亂動,恐慌只會讓大家更混亂,同時要學習放棄,清楚我們有什麼?我們要什麼?我們必須放棄什麼?該淘汰的一定要淘汰乾淨。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4-Febr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1-23 22:11:20, 回應(2), 人氣(1401)


禪與管理系列之十:禪學「四攝法」與「六合敬」之運用


禪學「四攝法」
布施(講奉獻)
愛語(互敬互愛)
利行(成就別人)
同事(同心協力)

「六合敬」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等思想,有利於企業內部構建良好的勞資關係,讓員工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回報企業。

禪學「諸行無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利於形成企業不斷創新創業的動力和壓力,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基業常青。

國際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
現代管理=管理科學+管理哲學=法治管理+人本管理。

禪宗「六和敬」管理制度,既包含了管理科學和管理哲學,又包含了法治管理(「以戒為師」)和人本管理(「眾生平等」)。這種禪宗管理體係保障了中國佛教曆經千年流傳至今,也飽含着大量成功管理的實踐經驗。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23-Jan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1-23 21:58:08, 回應(11), 人氣(3950)

禪與管理系列之九:
「禪與現代管理-如何解行並重?」


本文要義

現代的管理觀念已經不同,以往的權威式管理己不再有效,甚至產生反效果。要改變別人的行為,就要從改變他人的基本觀念開始,澄清其價值觀念之後,對方才能肯定自己、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走出自己的路。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知見,一個沒有正確觀念的人,即使去佛寺修學或打七,他還是會因改不了習氣而覺得難以適應的。


以下是個人在修學禪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悟之經驗分享

I.佛法和禪的精髓著重在「解行並重」

人生假如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了規範和方向,此時則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澄清我們的價值,要見我們的本來面目(自己的自性),也亦是希臘哲學的宗旨認識自己。現代人受了物質及環境的影響,心向外追逐,致逐漸迷失了自己。禪雖不能替代管理,但我們可以利用禪的精神和禪的智慧來面對企業責任。佛法和禪的精髓都講「解行並重」,身心要與理論配合;管理學裡也強調實踐的重要,否則理論再好,生產力不能提高,員工不能工作愉快,則理論談得再多都是假的、也無法產生效用。


II.學佛與佛學之差異

談到肯定自我,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就是宇宙裡的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我」都是尊貴、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如是觀照、如實去瞭解。禪就是教我們要契入、瞭解生命的意義,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很尊貴的。密宗講「本尊」,就是希望透過某種儀軌修法,使身口意與「本尊」(本來的尊貴身)相應;例如修彌陀本尊的,就要與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相應;修普賢菩薩的,也要和普賢十大願相應;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之相應就能回復我們本來尊貴身。

對儒家和道家越瞭解的人,就越能瞭解和接近佛法及禪的精神,因為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學佛與佛學是不一樣的,佛學的知識名相記得再多,仍然與我們的身心不相干,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要信解行證,要漸修行果,道理懂了以後,再用這些道理來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修正了之後,般若自然就顯現了。(佛經的)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經過修行最後證到實相般若,如實地看到生命的原貌。


III.如何才能轉煩惱為菩提?

老子「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和管理學人力資源裡的「習慣領域」很有關係,和佛法也很接近,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受到習氣的影響很大而不自覺,尤其貪瞋癡慢疑五毒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因此我們要勤修戒定慧來對治它,最後才能轉煩惱為菩提,否則對沒有修學的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怎麼會是菩提呢?

長久以來佛法一直很重視人類自性及智慧的開展,但是智慧並不是可以傳授就能求得的,般若和智慧正如老子所說的要「為道日損」,想接近宇宙的真理 (要得道),並不是增加,而是要損,「損之又損,乃至無為」,損什麼呢?損貪瞋癡。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貪瞋癡是不是少了一點。例如有些愚癡的人,企業不能發展時,就去養紅龍、找人改門或桌椅的方向等,這就是沒有自我反省。佛法是要自我肯定的,不是要依賴外面的種種,心理學裡有一種「內控型」的人,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反觀自照、反求諸己。


IV. 結語

現代的管理觀念已經不同,以往的權威式管理己不再有效,甚至產生反效果。要改變別人的行為,就要從改變他人的基本觀念開始,澄清其價值觀念之後,對方才能肯定自己、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走出自己的路。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知見,一個沒有正確觀念的人,即使去佛寺修學或打七,他還是會因改不了習氣而覺得難以適應的。


佛法講「諸行無常」,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恆常、不是自己所能擁有的(我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禪宗裡常講看破、自在、放下,看破是要用智慧、般若觀照。禪宗的根本經典「金剛經」,其濃縮本「心經」的第一個字「觀」就是全經的重點,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常常觀照,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養成這種習慣是很重要的。先有了這種禪定的習慣,再會歸入禪及實相般若。吃飯時百般計較,穿件新衣,結條新領帶,就怕別人看不見,衣服、鞋子永遠少一件或缺一雙,髮型要追流行,眾生迷失在物欲之中,致忘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清淨))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23-Jan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1-17 23:22:30, 回應(4), 人氣(2291)


禪與管理系列之八:禪宗在現代網際網路時代中的運用

隨著知識經濟、分享經濟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隨著知識型員工日益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以外部價值為目的,以嚴格分工為基礎的組織與人的強結構關係正面臨挑戰——基於嚴格分工的科層制組織將人附著在組織之上,人是組織實現目標的工具,人在組織中是一顆螺絲釘、一個部件,人沒有被當做價值創造的主體,沒有被視為組織持續經營的動力源泉。而在知識經濟與網際網路時代,人因為自身的價值創造性,逐漸成為可以和貨幣資本匹敵的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由此引發組織與人關係的強烈碰撞。今天企業管理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認為員工能力、意願、態度與組織發展需求不匹配,價值創造活力不足,激勵效果下降,價值觀難以統一,員工忠誠度低等等,究其根源在於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組織與人的關係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在以網際網路和知識經濟為核心的後工業文明時代,組織逐漸從科層制走向扁平化的網狀結構、平台型組織與自組織,人也真正成為價值創造主體,人在組織中除了尊嚴,還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決定如何創造價值和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人變成組織的真正參與者、共創價值者。人與組織是一個以共創共贏為運行準則的價值共享體。因此, 在後工業文明時代,要激勵人,激勵知識型員工,要從外向性激勵(薪酬與約束)轉向內向性激勵(自主與成就感)。更關注員工作為人的屬性,即關注人心、人性的激勵與開發。禪宗正是關注內向型價值的。禪強調清凈自性,見性成佛,以修煉內心世界,實現人生超脫為目的,這種思想正是後工業文明時代所倡導的「人是組織的核心」的管理哲學的思想源泉。


    美國新經濟代表性企業如蘋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禪思想為企業精神源泉的,其中蘋果創始人賈伯斯對禪學的推崇與學習更是世人皆之。從西方國家到中國,今天為什麼商業界正涌動著一股對禪的內心渴求?正是由於禪的本質、禪的精神、禪的方法可以為企業突破後工業文明時代的困境提供一條光明大道,為企業經營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結語

   「禪的真理在於實修」,禪的本質源於中國人所具有的實踐精神與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而我們也一直強調,管理就是實踐,實踐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禪對管理學的意義在於它強調實踐,否定一切理論權威,超越二元對立的理論學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踐出真理。這些都與管理學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相通。

    「管理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就是說管理學的問題產生於實踐,解決辦法同樣產生於實踐,離開實踐,別無解脫管理問題之法。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禪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管理智慧之學,是活潑潑的現實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禪,處處都是禪。禪的精神跟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一致,即本質上還是實用主義思維,強調在實踐中、從事實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7-January-2017

Prev567891011121314Next Go: /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