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最新文章
by 趙永祥 2017-01-06 11:50:12, 回應(0), 人氣(808)


禪與管理系列之一:管理還是?


以下是本人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修行上對於禪修行功夫與企業管理的幾點Q&A之體悟整理


問:在管理上隨緣好還是積極管理必要?

答:「管理,由管理事物的規矩,有管理錢財的規矩,世俗企業管錢,管人。佛門管理的重點是管心,心要先管好,才能隨遇而安。隨遇,比方有沙發就坐沙發,隨環境安心,不必去動念頭過分想要超越,最主要還是心,要能隨心自在。」


問:如何無私無我,又維持積極性?

答:我是一個出家人,當初因家裡貧窮,修行發心,到後來慢慢有了榮耀,但你們看佛光山到處,我也沒有為自己建一個房子,甚至一張個人的辦公桌也沒有,我寫文章都在汽車、火車裡面,有紙板就可以了。就是說,世間上,「有」不一定能成功,「有」是有限有量,「無」是無窮無盡,茶「杯」能裝水,就是因為它空,隨你放甚麼都可以。

做到心胸,心量皆因為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所以每一偉大董事長管理天才,他一定要有量,量就能容人、識人用人、信人。建設佛門事業,是「給」,信心,給你希望,給你歡喜,給你方便。肯給人,眾人才肯跟我們合作


問:機會出現時如何判斷時機成熟

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宇宙之間時間空間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空間東南西北,一無處不在的十方世界。辦事要成功,得把時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你、我、他各種關係,要搞好。我辦事豎窮三際,沒有遺漏,很周全、很普遍


問:面面俱到的意思就是企業360管理?

答:稍微有些不同,最重要的是悟性,你「知」「悟」悟是不分別著力自然就會有的意思像打籃球一樣自然就會。


To be continued.....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6 - January-2017

by 趙永祥 2017-01-05 23:01:23, 回應(0), 人氣(1296)


管理還是

  

星雲大師接受副校長教授專訪,全文刊載商業週刊2010/11號,摘要如下


問:在管理上隨緣好還是積極管理必要

答:「管理,由管理事物的規矩,有管理錢財的規矩,世俗企業管錢,管人。佛門管理的重點是管心,心要先管好,才能隨遇而安。隨遇,比方到一個方,有沙發就坐沙發,隨環境安心,不必去動念頭過分想要超越,最主要還是心,要能隨心自在。」



問:如何傳承管心的管理經驗?.

答:佛光山 住持是民選產生,以前是六,現在變成四年一任,可以連任一次,現在以經傳到第七住。


但民主不是人人都能參與才來出自家這裡 連規矩不懂選神就會擾亂層次。我們一共有一千三百位出家眾,每年考核學業、道;和事業清淨士」升級學士「修士」。一般十年以上才有選舉權選選舉權的大概只有八百多人。要升到「修士」,可以被選舉


成為住持繼承,不能個人主義供養心和平等心,也讓犬眾能接受你,一個人如果偽裝這些在家還有私生活人看不見我們出家人在一起你的點滴大家看得很清楚無法隱瞞


在這期間也已經經歷很多職務訓練像軍隊一樣三軍參與了。



問:如何無私無我,又維持積極性?.

答:我是一個出家人,當初因家裡貧窮,修行發心,到後來慢慢有了榮耀,但你們看佛光山到處,我也沒有為自己建一個房子,甚至一張個人的辦公桌也沒有,我寫文章都在汽車、火車裡面,有紙板就可以了。就是說,世間上,「有」不一定能成功,「有」是有限有量,「無」是無窮無盡,茶「杯」能裝水,就是因為它空,隨你放甚麼都可以。



做到心胸心量皆因為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所以每一偉大董事長管理天才,他一定要有量,量就能容人、識人用人、信人。建設佛門事業,是「給」,信心,給你希望,給你歡喜,給你方便。肯給人,眾人才肯跟我們合作



問:佛門和一般企業不同,企業不能想做才做二者沒有衝突?.

答:不會衝突。方法另外力量叫做發心心裏心田心地要去開發開發不能成長發展展開自覺自愛不是單純隨緣



問:在發展佛光山 的事業是否曾面臨難決策

                例如選擇先到非洲,還是南美洲弘法,你如何權衡?.

答:沒有抉擇的問題。為什麼隨緣,美國條件比較好後來澳洲去那裏弘法都不是都是隨緣當地因緣有條件



不光是等待因緣,還要培養因緣。我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有位老太太七十左右她來佛光山 要下山,得走一百多階,一個人下不去正好經過斜坡,她一看好走,就沒有事了。因為語言不通,也沒問她什麼名字。兩年後,我到馬來西亞講經,說有位老太太要拜訪,見了面,她就是朝山會館前面 那位老太太,要捐獻六百萬元給佛光山 這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要靠培養



只我一佛光山一千三百位僧眾都在結緣,這樣一個傅承和文化就是管理



問:機會出現時如何判斷時機成熟

答: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宇宙之間時間空間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空間東南西北,一無處不在的十方世界。辦事要成功,得把時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你、我、他各種關係,要搞好。我辦事豎窮三際,沒有遺漏,很周全、很普遍



問:面面俱到的意思就是企業360管理

答:稍微有些不同,最重要的是悟性,你「知」「悟」悟是不分別著力自然就會有的意思像打籃球一樣自然就會。.



問:創造如今佛光山規模,秘訣何在?

答:實際上,十方善款會進到佛光山 來,是因為我們講信用、有交代,不管蓋廟、救災辦學校,都先做出來,讓人家看到。



問:有緣是事業成功的前提,但因緣到要講執行力,進行積極的目標管理,是這樣解釋嗎?

答:,快速執行目標,才能讓信徒到他的奉獻開花結果。我舉重若輕,不計較、不比較,隨喜、隨緣、隨分,但不隨便



問:很多辦企業的人認為開發市場持續成長很難你給他們什麼建議

答:成功的人,很多機遇會找上他可見緣是多麼的重要福德因緣要靠自己培養,沒有播種怎會有收成

 

談管理


星雲大師談-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時表示:「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一位大將軍在戰場上,他的一個口號、一個命令,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士兵不顧生死的衝鋒陷陣,但是,戰場上的管理大將回到家裡,可 能連一個 太太也管不了。」


「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


「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一個人想將自己管理好,則須管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要管理好,自己的威儀要管理好,自己的語言要管理好,任何一個地方管理不好,都會為我們帶來多少無謂的災殃。」



『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真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曰「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分段生死,但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死,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法身自性」,無非就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則放之四海皆準,做人處事又何能自於其外?

  

在佛法的體驗上,我所了解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則是: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語錄

1.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


2.   「迷信」雖然不如「正信」好,但是總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說:「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時,『迷信』至少還有個信仰;連迷信都沒有的人,是空無所有,最為貧乏。」---


3.     出世就是「無私」,心裡所想的就是為大眾付出、為社會做事。


4.     出世就是無,入世就是有,無比有更好,因為「有」就是有窮有進,「無」才能無窮無盡。真空生妙有,大家要從「有」的生活再去體會「無」。


5.   「有」是有窮有盡,「無」是無窮無盡。

6.     閒是罪惡,忙是營養,應以忙碌為樂。人生要能忙能閒,無所不能最有用。從二十歲工作,一個人抵五個人用,至今已三百歲,到棺材就能休息。


       

【啟示錄】

1.   宗教團體非營利事業機構管理方式異於一般企業


2.   佛光山出家眾,學經歷劃分「清淨士」、「學士」、「修士」三級,作為區分標記


3.   每年考核學業、道業和事業顯示智、德、事三業並重


4.   實施不同職務的輸調,培養接班領導人的清靜染心,藉以傳承事業。


5.   重視緣份強調培緣、惜緣、隨緣、隨分,強求


6.   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待人處事焉有理?

 

參考資料


1.星雲大師,《星雲百語》,佛光文化


2.尤子彥整理,<管理該先管人還是管心>,商業週刊2010/11

by 趙永祥 2017-01-04 08:49:51, 回應(0), 人氣(1375)


營利事業支付員工健康檢查費,是否應列為員工薪資?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營利事業支付員工健康檢查費,是否應列為員工薪資所得課稅常為營利事業單位所詢問。
該局指出,公、 教、 軍、 警、 公私事業之職工,由服務單位支領或給付之健康檢查費,係屬職務上取得之補助費,核屬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3類規定之薪資所得。
該局進一步說明,依據財政部95年8月9日台財稅字第09504551020號函規定,雇主依勞工安全衛生法第12條第1項(現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0條第1項)規定對於在職勞工應施行之定期健康檢查,及對於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之作業者,應定期施行特定項目之健康檢查,其依同法條第2項規定負擔之健康檢查費,則不視為該勞工之薪資所得。
該局補充,但雇主於雇用勞工時,對於勞工應施行體格檢查所負擔之費用,仍應依財政部95年6月6日台財稅字第09504527890號函規定,視為勞工之薪資所得。
該局特別呼籲,營利事業單位如有支付員工健康檢查費,應依上述規定辦理。
(聯絡人:內湖稽徵所陳股長;電話2792-8671分機601)

所列資料若有任何不明瞭之處,敬祈隨時與我聯繫。
祝您工作順心~


Kind regards,
Jason


==============================
22068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二段405-1號4樓

王建棟   Jason Wang  CPA/CIA
Cel :+86 188 7629 7466(China)
Skype/Line/Wechat:jasonwang1115
by 趙永祥 2016-12-29 09:30:10, 回應(2), 人氣(1293)


臨終法要與中陰身之八: 

淨空法師談 《臨終瑞相》與《中陰身》


李木源居士前天跟大家報告,他去送這些往生的人,往生之後他替他洗身體,照顧入殮。
有一些往生的人身上是軟的,大概念佛往生絕大多數身體都柔軟,這是好相。

有一些走的人身體僵硬,這什麼原因?

ANS: 驚慌恐怖身體就僵硬。

若往生者走得很自在,一點都沒有驚慌恐怖,他的身體自然呈現柔軟。

所以我們可以從臨命終人,看得出他走的時候的情況,他走得好決定不落惡道。

他是很自在、很安詳、很清楚的時候走的,神智清楚決定不墮惡道,這個時候念佛決定往生,所以送往生的人看到這些瑞相,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不相信佛法,遇不到善知識;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是大福報,有人在這個時候提醒他、幫助他帶著他念佛,一生即使造再重的罪業都不怕,都能往生,所謂帶業往生;就怕這個時候沒人幫助他,還有人攪和他,家親眷屬又哭又鬧那就完了,這是大障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AmbUh4BQE


影片來源:
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by 趙永祥 2016-11-25 20:23:05, 回應(3), 人氣(2421)


                淨空法師:如何抵住財色名利的誘惑


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環境影響,肯定被環境俘虜。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利的誘惑,你能夠抵得住嗎?除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沒第二個辦法。

閉關不行,住山也不行,還是會胡思亂想。尤其現在,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是最聰明的選擇,善知識就是經典,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面對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面對著諸大菩薩、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就錯不了。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就跟他們沒見面。三天、五天不見面,心就變了,就會動搖,你說多可怕!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決定不能離開。

我這個六十年能保得住就是天天讀經,不能不讀,為什麼?天天要講,你不讀講不出來。我用這個方法來破我的懈怠懶惰。懈怠懶惰也是人都有的,通病,怎麼對治?對治的方法就是上台講經。你天天要講,你要沒有充分準備你下不了台,用這個方法逼自己,六十年了,還是這個方法逼著自己。

年輕時候,我在四十多到五十多那個時候精力很壯,一天不是講四個小時,一天差不多都五、六個小時,我那個時候記得好像一個星期是三十多堂課。在美國那麼多年,因為美國環境跟中國不一樣,工作非常忙,非常認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他們工作是五天。我們在那邊講經,只有利用這兩天,這兩天通常至少是六個小時,最多的是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那時講經我是站著講,不是坐著的,同學們坐著聽,我站著講,站著講三個小時,這當中休息吃飯。年輕,有體力。平常幾天不講經的時候充分準備,我不用這個方法來逼自己的話,自己不會成就。

我們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囑咐我們,告訴我們講經不能中斷,中斷就會退轉,一個星期至少要講兩個鐘點,老師給我們規定的。我自己覺得兩個鐘點不行,我會墮落、會退轉。我以後規定自己,一天至少要講兩個鐘點,不可以少過兩個鐘點,天天不間斷。沒人聽那怎麼辦?沒人聽的時候我用,那個時候沒有錄影,有錄音,磁帶的那種錄音機,我買了個錄音機,我對著錄音機講,講完之後我自己來聽一遍。旅行都不休息,在旅館裡我對著錄音機講,我是這個笨方法學出來的,很有效。你不用這個方法,肯定會被環境染污。

我五十多年不看電視、不聽廣播,報紙、雜誌統統不看,不但這些東西不看,一般的書不看。人家有時候送書給我,我第一個看版權,我看書的習慣,首先新書拿來看版權頁,如果它上面寫了「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這個書。所以很多人奇怪,為什麼你看到這個就不看?我說這個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小心量的人他能寫出什麼好東西?不要浪費我的時間。你看中國的古籍,都是「無有版權,歡迎翻印」,還「功德無量」,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看這些人的東西我們能得好處。心量那麼小,你看它幹什麼?那浪費我們時間,時間太寶貴了。古人留下的典籍,我們一生都看不完,只是挑幾種熟讀。學佛之後,幾乎全部都是佛書,尤其是必須要讀我學習這一部書的參考典籍,古大德的註疏。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經》,兩年當中我蒐集《楞嚴經》的註解二十多種,老師都感覺很奇怪,不可思議。他說這些東西好,你從哪裡找來的?真的,章嘉大師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心想事成。我想到那一部書,哪一個祖師大德註的,大概一、二個月就有人送來,很不可思議。只有一套書我想的時間最長,《中觀論疏》,六個月,半年得到了,這是最長的。有求必應,我需要參考這個東西。沒有應,大概是佛菩薩認為這個沒有必要,那我也就不想了。

除這些之外,名聞利養是從來沒想過,每天我覺得吃飽了、穿暖了,睡覺睡得很好,這就非常幸福了,這個就是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每天跟佛菩薩、跟聖賢人在一起,你說你多幸福!還有比這個更快樂、更幸福的事情嗎?沒有了。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分,只看你自己願不願意求,你願意真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301集













*************************************************************************************************






by 趙永祥 2016-11-23 06:56:14, 回應(12), 人氣(3293)


12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演講-《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


【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巡迴演講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演講-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

演講題綱 《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

壹、何謂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基本概念

貳、如何駕馭/處理風險?風險管理原則與處理步驟 

參、風險規劃與有效評估之架構與模型

肆、因應策略-風險管理與風險處理/如何擬定與執行 

伍、風險管理/企業危機管理與危機處理 
一、企業風險之種類 
二、風險管理常見問題與缺失 
三、企業危機管理過程三階段

陸、投資中國大陸的風險管理 

柒、風險管理實務-案例研討

捌、結論與分組討論

《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

    The linkage websi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RzOAdzzbc&index=5&list=PLPQKyB_IbJJPoyfTsuXnqYCrEQ7QsFddH      






趙永祥 博士 全球資訊網
http://isites.nhu.edu.tw/yschao


Dr. Chao Profile on Amazon





政府機構輔導顧問主要資歷

01. 英國City & Guilds 高階國際企業管理師證照
(Senior consultation level, U.K.)
02. 行政院勞委會乙級服務(門市服務)技術士證照
03. 企業資源規劃師(應用級)證照
04. 行政院青輔會創業諮詢顧問
05. 行政院勞委會<微型創業鳳凰> 創業諮詢顧問
06.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諮詢委員
07.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顧問
08. 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銀髮族顧問團創業諮詢顧問
09. 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專案會議諮詢委員
10. 中華民國青創學院特聘講師

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青創學院風險管理特聘講師




青創講師
趙永祥
講師:趙永祥 博士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趙永祥 博士 全球資訊網:
 http://isites.nhu.edu.tw/yschao
 http://www.amazon.com/-/e/B00IV30N1E

1. 英國 City & Guilds 高階國際企業管理師證照
2. 行政院勞委會乙級服務(門市服務)技術士證照
3. 企業資源規劃師(應用級)證照
4. 行政院青輔會創業諮詢顧問
5. 行政院勞委會<微型創業鳳凰> 創業諮詢顧問
6.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諮詢委員
7.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顧問
8. 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銀髮族顧問團創業諮詢顧問
9. 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專案會議諮詢委員

http://www.careernet.org.tw/n/default.php?name=career_teacher&op=teacher_detail&id=00008988



****************************************************


教學資歷(1999/8/​​1〜Now)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財務資訊與金融系專任教師(1999/8/1~2013/7/31)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兼任教師(2005/2/1~2006/7/31)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空中進修學院兼任教師(2002/8/1〜2005/1/31)

長榮大學會計資訊學系兼任教師(2000/2/1~2002/7/31) 

現職: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2013年/ 8/1 〜 迄今)


學歷

大    學:東海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研究所: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區域經濟組)碩士(
MS.in區域經濟)

最高學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
 (管理博士)

                   主修:國際企業管理 ; 副修:財務管理




Risk Management Tour-Speech List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演講-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

【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巡迴演講

全部播放 分享 儲存
附件:
1. 1070526 工商時報常樂富足理財講座「投資、理財與理債之致勝密碼」演講照片01.jpg
2. 1070526 工商時報常樂富足理財講座「投資、理財與理債之致勝密碼」演講照片02.jpg
3. 2012 行政院青年創業協會總會輔導顧問聘書.pdf
4. 20180602中時電子報報導-常樂富足理財講座(新竹場).pdf
5.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4.jpg
6.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5.jpg
7.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6.jpg
8.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7.jpg
9.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8.JPG
10.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09.JPG
11.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10.JPG
12.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台中場演講照片11.jpg
13.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演講照片01.JPG
14.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演講照片02.JPG
15. 《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演講照片03.JPG
16. 上櫃公司-三顧股份有限公司顧問證書.jpg
17. 中小企業風險管理巡迴演講-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趙永祥 博士.pdf
18. 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專案會議諮詢委員-001.pdf
19. 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專案會議諮詢委員-002.pdf
20. 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諮詢委員證書.pdf
21. 工商時報+經濟日報講座(新竹場)-退休理財講座(1070526).jpg
22. 工商時報富足常樂退休理財講座(新竹場)(1070526)電子報報導.jpg
23. 整合行銷管理師證照.jpg
24. 管科學會演講-行前通知.pdf
25.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財會,零距離》系列講座【中小企業風險管理與因應策略】議程表.pdf
26.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風險管理演講邀請函.jpg
27.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輔導顧問證明(2013).jpg
28. 行政院勞委會創業顧問聘書.pdf
29. 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市場諮詢委員聘書-趙永祥博士.pdf
30. 行政院青輔會創業輔導顧問聘書.pdf
by 趙永祥 2016-10-22 07:40:05, 回應(8), 人氣(1947)

財富管理的兩大重要因子,就是「紀律」和「持續性」

兩者缺一不可

「紀律高‧持續性高」者,可長期保持高投資報酬率;

「紀律低‧持續性高」者,能保持財富,但投資績效不高;

「紀律高‧持續性低」者,偶爾能賺到大錢,但沒辦法持久;

「紀律低‧持續性低」者,則注定一輩子是窮人。

「紀律‧持續性」要有好的成效,以下有幾項重點說明


1.「紀律,就是做該做的事情

想要突破,就先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完成,不需要想辦法尋找捷徑或天馬行空的想要不勞而獲。開始專注的時候要先把身邊會造成分心的事物隔絕,例如把手機關掉,或換成靜音模式放在不方便得到的地方。生活中很多的訊息或電話都是沒有急迫性的,有時候手機的訊息通知響了,你是不需要馬上閱讀的,讓自己專注60分鐘,過後你就能看手機、瀏覽臉書等…。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其實大多數用手機的時候都是在關心別人的事情,或看看有沒有人關注自己。過度關注別人的訊息及動態對你自己本身而言是沒有好處的,如果喜歡使用社交網路,確保你自己是供應資訊的人,這資訊為身邊朋友增加價值。

 
2. 時間表或計劃需要時常被看到,最好放在每天能出現的地方,像貼在辦公室或自己房間裡

如果發現專注的時間不夠用時,你就能慢慢的增加每一節的時間,專注力也就逐漸提升了,但要注意休息的時間只需小幅增加,而且絕對不能拖延,任何的拖延就是自己抗拒紀律的現象。

3.除了設定時間表之外,自己對每一件必須堅持完成的任務,需要有強大的目的性(Purpose)

說到紀律的時候跟很多人就會馬上聯想到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大家很少聽到需要有紀律的玩線上遊戲、或需要紀律來玩臉書,這是因為紀律的意思是「確實去做該做事情的態度」

因為娛樂活動會不斷出現各種刺激,用不同的娛樂效果維持使用者的專注力,或用心理上的成就感回饋來增加使用者的良好體驗,所以大家很容易會有動力執行娛樂性較高的活動。


4. 除培養紀律、發揮責任感以外,另一個可行方法就是從該執行的任務中,發現快樂與價值

把工作、任務當成一種遊戲,每完成一項就像打倒了一個敵人,慢慢會發現除了執行上會更有動力之外,執行成效也變得更好。


年輕時可以在不影響生計的前提下,用多餘的錢多嘗試各種投資工具,就算失敗也沒關係,失敗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鏡。

結論

「紀律高‧持續性高」的人,可長期保持高投資報酬率;
「紀律低‧持續性高」的人,能保持財富,但投資績效不高;
紀律高‧持續性低」的人,偶爾能賺到大錢,但沒辦法持久;
「紀律低‧持續性低」的人,則注定一輩子是窮人。

請問:尚未成功的您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by 趙永祥 2016-10-21 19:56:44, 回應(0), 人氣(1409)

提供一個另類思考及庫存解決方案的案例



Case Study

何謂 “去庫存” ?

昨天一個魚塘新開張,釣費500元。

釣一整天沒釣到魚,老板說凡沒釣到魚的就送一隻雞。
許多朋友都去了,結果每人都拎著一隻雞回家,
大家都很高興,覺得 老板真夠意思。


Why?

您的看法為何?




















































ANS:
後來釣魚場看門的小弟說:

老闆本來就是養雞戶,
雞養得太多又滯銷,這魚塘本來就沒魚的。












啟示:

解決問題要講求方法與策略。

by 趙永祥 2016-10-16 22:34:29, 回應(1), 人氣(1955)



Does it really improve the lives of citizens by enhanc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ublic accountability demands that performance data be publicly available. But who actually uses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is produced? Does it really improve the lives of citizens by enhanc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liable, timely data on inputs, outputs, activities, outcomes and, often, societal level measures are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governance.

For a reporting framework to be effective and sustained over time, nine lessons are propos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public reporting approach.

  • Measures should be grounded in a strategic vision or plan including desired future performance levels. Agencies should always be able to link their publicly reported indicators to either a government-wide or internal set of desired long-term results accompanied by a statement of how they intend to achieve those results.

  • A few good measures can go a long way toward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A handful of well-crafted measures can go a long way toward understanding how well a government performs in a specific area.

  • Performance reports must be trustworthy. To be taken seriously by stakeholders, a purely government report requires some form of validation.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rustworthiness is consistency.

  •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must matter to the boss. If it doesn’t matter to the chief elected official, it doesn’t matter.

  • Cater to the stakeholder groups that value the information. Generally,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targeted to some entity with a personal affiliation—an agency, a city or county, or an issue—generates the greatest interest.

  • Public performance reports should support a robust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y. A good performance report should include not only an explanation of data trends, but also provide analysis of causes and explore possible solutions to problematic trends.

  • Don’t assume that potential consumers of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will understand even the simplest of data presentations. Those in the performance reporting business must constantly go the extra mile to assure that data is understandable.

  • Just because you can measure it doesn’t mean you can manage it. Good measures are better than no measures, but these are only small contributing factors when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to solve persistent societal issues addressed by governments and their partners.

  • Stakeholders matter. Reaching stakeholders that can make a difference should be part of the planning process for ever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port from day one.
by 趙永祥 2016-10-09 08:38:53, 回應(4), 人氣(1924)


     佛光山慧昭法師:如何在世間法不執著而能放下?


如何將般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而能身心清安?


ANS:是不執著而放下


佛教講無常最主要有兩個意義,其中一項是要我們不執著而放下。當我們能夠以般若智慧,如實了知世間上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無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此對於世間上的一切,就不要太過於執著,否則無邊的痛苦煩惱都會因此產生。


在我們這人世間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痛苦煩惱,大都是因為我們太過於執著而放不下所造成的,而這些都是因為缺乏般若智慧的觀照所產生的,在世間法中,我們要能有所認知,本人在2012年參加佛光山禪淨法堂的七日禪


佛光山慧昭法師提到: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

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今生再大的事,到了來世就是傳說

我們最多也就是個有故事的人。


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順的事,對自己說一聲:

今天會過去,明天會到來,新的一天會開始。


因此,我們應該時時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一切法的真實相,學習不執著而放下。因為不執著,內心才不會有所罣礙,內心才不會有所恐怖,也因此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觀自在!如般若心經所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切苦厄。

by 趙永祥 2016-10-09 08:29:00, 回應(4), 人氣(2149)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一 <放下一切負擔>

一則修行體悟與諸位分享 <放下一切負擔>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等一切現象,全都是因緣所生。而緣起緣滅之間,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法則。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當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並不可能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當它枯萎之後,就會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而是隨著因緣而產生各種不同而變化。由此可見,所有鮮豔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人類也是一樣,或許有人會以為,我們這一輩子是男性,就永遠都是男性;這輩子是女性,就永遠都是女性。但其實這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來看,人死了以後,下輩子是男或女是說不定的。又例如,小孩雖然年紀小,但「小」並不是他的自性,當他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並沒有不變的性質。我們的身體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其中連我們生命的主體「識」,也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這種角度、觀點來看世間,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非追求不可的東西,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討厭、煩惱和放不下的。
因為因緣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暫時的現象,當好的狀況出現時,要知道它會漸漸失去,所以不需要太興奮。
從另一方面來說,好的現象可以使它變得更好,壞的現象也可能使它好轉,即使再壞的狀況發生,最後也不過是一無所有,但是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要緊。

當我們以無常的觀念為著力點,就會看到萬物的自性都是空的,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因此佛教說「五蘊皆空」。
既然五蘊皆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的東西又是沒有自性的,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苦可言呢?

佛陀未成道前,感受到世間無常、八苦、種姓階級制度、貧富不均等苦的逼迫,令他感到困惑,於是出家修行要找生命真相。

在《金剛經》與《華嚴經淨行品》經典中,佛陀日常的六度生活,最後找到「緣起法」,讓眾生離苦得樂

個人親身例子與慧昭法師分享:

自己曾在2009年7月在一次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與星雲大師接心」課程中

我當場請教星雲大師,

「請問大師,在娑婆世界中,人生如何才能獲得解脫?」

星雲大師回答:

「到底是誰綁了你?無人綁您,你為什麼要解脫?只要您願意放下,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您就解脫了」

人生應如何解脫?

當天我如醍醐灌頂,當下了知答案就在自己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而離苦本身就是樂。
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負擔,並且從這些刺激中得到解脫的快樂,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
這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澈的快樂。

by 趙永祥 2016-10-08 20:56:43, 回應(5), 人氣(2529)


                   《金剛經》「緣起性空」法則(I)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
等一切現象,全都是因緣所生。而緣起緣滅之間,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所以,
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法則。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
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當下就可以看到空
的事實。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並不可能
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
「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
「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
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
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當它枯萎之後,就會
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而是隨著因緣
而產生各種不同而變化。由此可見,所有鮮豔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
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人類也是一樣,或許有人會以為,我們這一輩子是男性,就永遠都是男性;
這輩子是女性,就永遠都是女性。但其實這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來看,
人死了以後,下輩子是男或女是說不定的。又例如,小孩雖然年紀小,但「小」並不是他的
自性,當他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並沒有不變的性質。
我們的身體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其中
連我們生命的主體「識」,也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這種角度、觀點來看世間,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非追求不可的東西,
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討厭、煩惱和放不下的。因為因緣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暫時現象,
當好的狀況出現時,要知道它會漸漸失去,所以不需要太興奮。從另一方面來說,好的現象可以
使它變得更好,壞的現象也可能使它好轉,即使再壞的狀況發生,最後也不過是一無所有,但是
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要緊。


當我們以無常的觀念為著力點,就會看到萬物的自性都是空的,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
因此佛教說「五蘊皆空」。既然五蘊皆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的東西又是
沒有自性的,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苦可言呢?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而離苦本身就是樂。
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
放下一切負擔,並且從這些刺激中得到解脫的快樂,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
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

寂滅樂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澈的快樂。


趙永祥 博士
2016.10.08

by 趙永祥 2016-09-28 21:51:27, 回應(0), 人氣(1818)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分享

日期:2016/10/1

地點:佛光山嘉義會館
by 趙永祥 2016-09-28 16:06:15, 回應(0), 人氣(1869)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文/星雲

一、總說(四)

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當今的佛教徒,都希望成佛,在經典裡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光是信仰的完成,就要一大阿僧祇劫,那是多少時間?因此,佛教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在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應該是在行佛。所謂行佛者,要經過千生萬死、千錘百鍊,慢慢才能與佛相應,才能悟道;如果到了悟道的階段,還怕佛道不能完成嗎?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菩提心也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就拿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文殊菩薩大智大慧的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這才能代表今後佛教能普及社會、為人所接受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如果不能把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發揮,只在祈求、香火的尊重上著力,那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是起不了積極作用的。

為了把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加以發揚,藉以推動人間佛教,我曾以「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為題,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因為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世間眾生貪瞋痴等無明業障(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眾生要修學各種重要法門,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道);最後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獲得圓滿的大解脫,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滅)。



#人間佛教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雖然世間在教育、文化、慈善各方面,也有做到培養人才、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但是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共修,更超越社會世俗的行事,因為佛教講究無相、無我、無著、無求,呈現一個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佛教不同於一般社會之處。



#自我修行生命更上層樓

因此,人間佛教積極從四聖諦延伸而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

之所以把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與「四聖諦」的根本佛法相互結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認為佛教不能光是坐談理論,佛教更應該起而為人間解決問題。因此,佛法不能只是以「苦集滅道」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還必須要有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四聖諦」的內容──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圓滿,從而達到人生的解脫之境。而如何從理解「四聖諦」,進一步實踐「四弘誓願」,便成為人間佛教重要的精神內涵與實踐之道。用「四弘誓願」的力量去救度眾生,人間佛教才能為今後眾生所接受,才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研究佛教不能光作比較

另外,這裡還要特別提出一點,就是常見一些研究佛教的學者,只憑著個人思想理念,把這個教派與那個教派互相比較;印度的與中國的比較、最初的與現代的比較,這本經與那本經、這個教授和那個教授,比較來、比較去,你說我的不究竟,我說你的不透澈。其實這都是在褻瀆佛教,把佛教分裂得支離破碎,其結果到底是不是佛陀的本懷呢?
在我們覺得,這已經褻瀆了佛教的尊嚴。我們有看過世界上有人敢對耶穌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做這樣比較、研究的嗎?實在說,學者們不宜用這種態度來討論這種聖言量,你們是在做研究,但是卻讓佛教受到很大的傷害。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一個宗教一切依據聖言量而不容許有許多的異說。


妄自論斷只會造成傷害

中央藝術學院田青教授曾說:「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確實如此!不能讚美佛法、沒有佛法的受用,就不要談論佛法;佛法的行事可以討論,佛法的根本義理可以研討、探究,但不可以論長道短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能互相尊重、包容,了解、體諒,只憑著自我的立場、思惟,批評、褒貶,妄作論斷,沒有從對佛教的信仰出發,所說的言論只有傷害佛教,不能為佛教的未來建設廣大無邊的信仰,這是非常可惜的。
因為佛法不是在文字裡,佛法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在信仰裡,如果說不懂得信仰裡無上的佛陀、淨化的佛法,也沒有條件來議論佛教。

總之,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基於知道佛教的流傳,有時間、地點、生活、習慣、文化的不同,大家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合作,不要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


#尊重包容世人皆有佛性

也因此,我們提出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仰,當然,此間有深淺不同,有廣狹、類別不同,不必要求大家都是一致。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有七、八十億人口,真正說,每個人的心中對宗教都有高低程度的不同,說來應該就有七、八十億的宗教。

例如,崇拜土地公的,他的心中就是土地公的宗教;崇拜城隍爺的,他的心中就是城隍爺的宗教;崇拜媽祖、耶穌的,他的心中就是媽祖、耶穌的宗教等等。實際上,真正的宗教,等於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會有一級一級的分別,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階,光是羅漢就有四果的分別;因此,雖有層次不同,我們能諒解,但其最高的目標、目的不容輕視,應該要普受大家的尊重。

佛陀雖然昭示世人皆有佛性,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或有不同,經過歷代的祖師和各地的教派,也把佛教分成了人乘的佛教、天乘的佛教、聲聞的佛教、緣覺的佛教以及菩薩道的佛教。在我們認為,人天乘的佛教是入世思想的佛教,聲聞乘、緣覺乘是出世思想的佛教,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  生活寶典圓滿完成人生

因此,今天對於入山修道的苦行者,我們也尊重他是人間佛教;對於弘化傳教的熱心人士,我們也認為他們是人間佛教;對於奉持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佛法,甚至只要能信仰,能對於社會有貢獻的,我們都認為他是人間佛教的信者、行者。
人間佛教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因此在這段總說之後,後面將分為幾個章節,陸續介紹佛陀最初傳教的內容、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發展到各地的情況,以及到了現代如何總攝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我們也希望為人間佛教做出一套「生活寶典」,讓人的一生,從出生、入學、成年,到結婚、創業,甚至老了、病了、往生,都能有佛法的指導,都能在佛法裡圓滿完成人的一生。


#回顧展望回歸佛陀本懷

我們之所以要把人間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做一個多面向的回顧與展望,主要也是希望藉此提供教界大眾,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精神特質、發展脈絡及弘化方式,都能有個清楚的認識與了解,並且回歸佛陀的本懷。你不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教,難道要把佛教分裂成惡道眾生的佛教嗎?還是外道的佛教嗎?還是神權的佛教嗎?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主要希望佛教界的大德們能共同信仰,共同昇華,共同和佛陀同在。

大家共同服膺在一個人間佛教之下,一起來弘揚人間佛陀的教法,讓人間佛教重新尋回佛陀的本懷,讓佛陀的慈悲、智慧之光,再度普照寰宇,真正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這就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意義與目的。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


一、總說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三、佛陀人間的根本教義

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

五、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現狀

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已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


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星雲大師的相片。
星雲大師的相片。
by 趙永祥 2016-09-28 07:16:29, 回應(0), 人氣(1907)


                    金剛經說什麼               

                        國學大師 南懷瑾 講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并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註解,很難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里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在中國,為什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祇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准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什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般若的眷屬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麼多的內容。


    無堅不摧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什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唸的二百六十個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裡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什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講一個禮拜。什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瞭的解釋。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各國都在爭取他,什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剛經的,有人說,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以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關於這個偈子,在佛教文學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大手筆。寫這種大文章不能夠寫得輕佻,也不能夠寫得幽默,要很嚴謹才行。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如何可以得到清淨、長壽,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長,究竟怎麼樣才能真正活得長?長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是提問題,換句話說,這個經典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得到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大堅固力也是我們人類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們要用什麼辦法,那一種因緣,才可以得到堅固的力量?人世間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堅固。壽命也是不堅固的,頂多活到一百年兩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要分散。發了財,鈔票來了,終歸有不發財的一天,錢也有消散的一天。權利拿到手,總會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築起來也總會有毀壞的一天。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不破的?這個大堅固力,倒底有沒有?你們要去找。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瞭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 


  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侯,根本沒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很好,每一節裡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為什麼有佛講金剛經這件事。譬如今天我們講這本經,也有一個因由,因為蕭先生、崔先生他們這五、六位發起的,我是受彆不能不來講了,這也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因由。

 
  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唸金剛經。為什麼唸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訴我唸金剛經很好,我就唸金剛經。因為在學校裡,也不敢敲木魚,怕被人家說神經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剛經,到會客室去唸。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唸完了。有一次我唸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那裡去了?不知道啊!以後我就不唸了,後來才明瞭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唸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什麼道理,我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論了。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唸,如果照唸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唸下去。為什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什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網址連結

http://conci63.pixnet.net/blog/post/92504033-%E4%B8%80%E4%BB%A3%E5%AE%97%E5%B8%AB-%E5%8D%97%E6%87%B7%E7%91%BE-%E8%AC%9B%E8%A7%A3%E9%87%91%E5%89%9B%E7%B6%93%EF%BC%8C%E4%BF%AE%E8%A1%8C%E4%BA%BA%E5%BF%85%E8%AE%80%E8%AA%B2

by 趙永祥 2016-09-25 23:58:24, 回應(0), 人氣(1953)


              財務金融英文常用專業詞彙100








Globalization

The worldwide movement toward economic, financial, trade, and communications integration.
Globalization implies the opening of local and nationalistic perspectives to a broader outlook of an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world with free transfer of capital, goods, and services across national frontiers. However, it does not include unhindered movement of labor and, as suggested by some economists, may hurt smaller or fragile economies if applied indiscriminately.

Read more: 










BusinessDictionary.com
TERM OF THE DAYSEPTEMBER 20, 2016
depression
f   t

Lowest point in an economic cycle characterized by (1) reduced purchasing power, (2) massunemployment, (3) excess of supply over demand, (4) falling prices, or prices rising slower than usual, (5) falling wages, or wages rising slower than usual, and (6) general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Also called a slump, a depression causes a drop in all economic activity. Major depressions may ...
Lowest point in an economic cycle characterized by 
(1) reduced purchasing power, 
(2) mass unemployment, 
(3) excess of supply over demand, 
(4) falling prices, or prices rising slower than usual, 
(5) falling wages, or wages rising slower than usual, and 
(6) general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Also called a slump, a depression causes a drop in all economic activity. Major depressions may continue for several years, such as the Great Depression (1930-40) that had worldwide impact. See also recession.

Read more: 
http://www.businessdictionary.com/definition/depression.html

USAGE EXAMPLE
Sarah sighed, staring at the layoff notice. Since the economy had fallen into a depression, many of her friends had lost their jobs, and now so had she.
TODAY'S LATEST
InvestorGuide Daily
Why CSX Is a Good Bet
InvestorGuide Stock of the Day
Infoblox (BLOX) to Be Acquired by Vista Partners in $1.6B Deal
RECOMMENDED LINKS
Business Dictionary Recommended
BusinessDictionary.com
Investor Guide Recommended
InvestorGuide.com
DQ
Daily-Question.com




BusinessDictionary.com
TERM OF THE DAYSEPTEMBER 21, 2016
industrialization
f   t

1. The process by which traditionally nonindustrial sectors (such as agricultureeducation, health) of an economy become increasingly similar to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the economy. 
2.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factory productiondivision of labor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 and population in certain geographical areas, and urbanization

What is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n economy is transformed from primarily agricultural to one ba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of goods. Individual manual labor is often replaced by mechanized mass production, and craftsmen are replaced by assembly lines.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clude economic growth, more effici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olve problems as opposed to dependency on conditions outside human control.


BREAKING DOW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Europe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nse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lso led to 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urban centers and suburbs.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outgrowth of capitalism, and its effects on society are still undetermined to some extent; however, it has resulted in a lower birthrate and a higher average incom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aces its roots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Prior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fabrication and processing were generally carried out by hand in people's homes. The steam engine was a key invention, as it allowed for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achinery. Growth of the metals and textiles industries allowed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asic personal and commercial goods. As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grew, transportation, finance and 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expanded to support the new productive capacitie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ed to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in wealth and financial wellbeing for some. It also led to increased labor specialization and allowed cities to support larger populations, motivating a rapid demographic shift. People left rural areas in large numbers, seeking potential fortunes in budding industries. The revolution quickly spread beyond Britain, with manufacturing centers being established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ad more: 


USAGE EXAMPL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was noted by changes from physical labor and livestock powered equipment to modern tractor and electronic watering systems.
FUNNY DEFINITION OF THE DAY
What does "multislacking" mean?
Doing two or more useless activities simultaneously instead of working.
Read more
TODAY'S LATEST
InvestorGuide Daily
If You Think Ambarella's Rally Is Finished, Think Again
InvestorGuide Stock of the Day
DTS (DTSI) Stock Soars After Tessera Technologies $850M Acquisition
RECOMMENDED LINKS
Business Dictionary Recommended
BusinessDictionary.com
Investor Guide Recommended
InvestorGuide.com
DQ
Daily-Question.com



BusinessDictionary.com
TERM OF THE DAYSEPTEMBER 16, 2016
working capital
f   t

1. The cash available for day-to-day operations of an organization. Strictly speaking, one borrows cash (and not working capital) to be able to buy assets or to pay for obligations. Also called currentcapital
2. Accounting: Net liquid assets computed by deducting current liabilities from current assets. Theamount of available working capital is a measure of a firm's ability to meet its ... 

1. The cash available for day-to-day operations of an organization. Strictly speaking, one borrows cash (and not working capital) to be able to buy assets or to pay for obligations. Also called current capital.

2. Accounting: Net liquid assets computed by deducting current liabilities from current assets.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working capital is a measure of a firm's ability to meet its short-term obligations. Sources of working capital are 
(1) net income, 
(2) long-term loans, 
(3) sale of capital assets, and 
(4) injection of funds by stockholders. 
Ample working capital allows management to take advantage of unexpected opportunities, and to qualify for bank loans and favorable trade credit terms.

Read more: 


USAGE EXAMPLE
The store owner's two-part goal was to pay off his deb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while maintaining sufficient working capital to comfortably manage his business.
FRIDAY QUIZ CHALLENGE
QUESTION
Someone who helps someone else, typically by means of a financial gift. A benefactor can refer to someone who gives financial donations to 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someone who provides a younger family member with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so that they can attend college, or anyone who provides help in any other manner.
CHOOSE THE ANSWER
TODAY'S LATEST
InvestorGuide Daily
Has Samsung Done Better Than Apple?
InvestorGuide Stock of the Day
Aerie Pharmaceuticals (AERI) Stock Surges After Eye Drug News
RECOMMENDED LINKS
Business Dictionary Recommended
BusinessDictionary.com
Investor Guide Recommended
InvestorGuide.com
DQ
Daily-Question.com



by 趙永祥 2016-09-23 00:15:24, 回應(0), 人氣(952)


國發會經濟景氣對策信號


by 趙永祥 2016-09-18 01:25:21, 回應(0), 人氣(1163)


佛光山福慧家園第25季主題-迷悟之間-談得與失(2016/4/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5ULluLuoo&list=PLPQKyB_IbJJMoBOPpH_XqjOBNnncKSC50
by 趙永祥 2016-09-09 08:27:48, 回應(0), 人氣(1732)


個人交易適用房地合一新制之房屋、土地,得減除之成本費用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自105年1月1日起個人交易105年1月1日以後取得或103年1月2日以後取得且持有期間在2年以內之房屋、房屋及其坐落基地或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土地,應按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新制)申報所得稅。
該局說明,新制下,個人交易房屋、土地,以交易時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成本及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房地交易所得。除原始取得成本得自成交價額中減除外,如有下列支出並提示證明文件者,亦得包含於成本中減除:
(一)購入房屋、土地達可供使用狀態前支付之必要費用,如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規費、公證費、仲介費等。
(二)於房屋、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完成前,向金融機構借款之利息。
(三)取得房屋後,於使用期間支付能增加房屋價值或效能且非2年內所能耗竭之增置、改良或修繕費。
(四)於持有期間為改良土地已支付之改良土地費用、工程受益費、土地重劃負擔總費用及因土地使用變更而無償捐贈作為公共設施用地其捐贈土地之公告現值總額,符合土地稅法第31條及同法施行細則第51條規定者(可參據土地增值稅繳款書上的「土地改良費用」)。 
該局指出,個人交易房屋、土地所支付之取得、改良及移轉費用,均得自成交價額中減除,包括仲介費、廣告費、清潔費、搬運費等,但不包括依土地稅法規定繳納之土地增值稅。另因遲延交付,依契約約定支付予承買人之違約金,亦屬交易房屋、土地所支付之費用,得自成交價額中減除。但個人取得房屋、土地所有權後,所繳納之房屋稅、地價稅、管理費、清潔費、金融機構借款利息等,係屬使用期間之相對代價,不得列為費用減除。
該局呼籲,個人申報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時,若未提示上開費用證明文件,國稅局得按成交價額5%計算得減除之費用總額。為維護自身權益,申報時請檢附所支付取得、改良及移轉費用之證明文件供國稅局核認減除。
(聯絡人:中北稽徵所陳股長;電話2502-4181分機230)


更新日期: 105/09/05

所列資料若有任何不明瞭之處,敬祈隨時與我聯繫。
祝您工作順心~


Kind regards,
Jason

==============================
22068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二段405-1號4樓

王建棟   Jason Wang  CPA/CIA
Cel :+86 188 7629 7466(China)
Skype/Line/Wechat:jasonwang1115
==============================
Prev6789101112131415Next Go: / 379